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
A.眼睛 B.放大镜 C.望远镜 D.显微镜
3.炎炎夏日,汽车停在露天车场,若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留在车内,太阳光透过矿泉水瓶后可能把汽车内的易燃物引燃,这是因为这瓶水( )
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会聚光线 B.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发散光线
C.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会聚光线 D.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发散光线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 cm,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 cm处,可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
B.当u=3.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6.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
30 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3 cm B.13 cm C.23 cm D.33 cm
7.如图是学校测温棚里的红外线测温仪,它既能测温,也能摄像,其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正常工作时所成像的性质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8.如图所示的是人眼与鱼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戴( )
A.近视眼镜 B.远视眼镜 C.凹面镜 D.凸面镜
9.如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投影仪,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色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B.白色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色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色墙上的像,是因为墙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10.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
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
11.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那么( )
A.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B.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C.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D.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12.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进行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3.如图所示,透过水瓶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文字,这是因为装水的水瓶相当于________透镜,形成了文字正立、放大的像。
14.为了监控取款机前的实时情况,银行ATM自动取款机上方安装有一摄像头。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________透镜成倒立、________的实像;当取款人逐渐靠近取款机时,他所成的像会逐渐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人进入老年后,眼睛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太远、太近的物体都看不清楚。近视远视一体眼镜(双光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戴上这种眼镜,透过下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书上文字,透过上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远处景物。由此可知,近视远视一体眼镜下半部分是________透镜,上半部分镜片对光具有________(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16.如图所示的是一玩具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则物镜的成像情况与________相同,目镜的成像情况与____________相同。(均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17.小明同学用一个凸透镜观察洗手液的商标,成像情况如图甲,若想再看到倒立、放大的像,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商标的方向移动,图乙的成像原理可应用于________(填“照相机”或“放大镜”)。
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1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射向与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平面镜上,请画出:(1)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2)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19.在图中的实线框内填上一个合适的透镜。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20.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 cm。
(2)由第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________cm刻度线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光屏上方。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________。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探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小敏给凸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2.智能手机进入平常百姓家,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瑞瑞同学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对手机的拍照功能进行了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如图甲、乙所示,同一位置,拍同一地点,为什么像会变大呢?
【猜想与假设】手机的镜头可能是一个焦距可以改变的凸透镜。
【设计实验】瑞瑞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水透镜,探究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保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利用注射器注入或吸出水,改变水透镜的厚薄,从而改变水透镜焦距。
(2)测出水透镜焦距的大小,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后,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记录在下表。
【分析与论证】
通过对实验序号2与5、3与6的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________,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所成实像的大小________。(均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评估】
(1)请你补充实验序号4中漏填的实验记录。
(2)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成像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填“倒立”或“缩小”)的像。
五、综合应用题(23题9分,24题13分,共22分)
23.如图所示的漫画中,烈日下坐在透镜后的兔子洋洋得意地“欣赏”窗外景色,却不知头上已冒出“青烟”,人们笑兔子是“找死”。试分析,要出现漫画中的情景,透镜是什么透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24.小柯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他一架“傻瓜”相机(镜头焦距为35 mm)。它不需要调焦(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就能拍照。这是为什么呢?小柯去请教老师。老师说:“你的照相机镜头可以看成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有一个定量关系。我告诉你公式,你自己算出一组数据,再看看吧。”小柯用公式算出了下列数据:
物距和像距的变化(f=35 mm)
他还是找不到答案,但当他看到说明书上“拍摄时,景物要在3 m以外”的提醒时,一下子找到了答案。你知道“傻瓜”相机为什么不需要调焦吗?
答案
一、1.A 2.A 3.A
4.B 点拨: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D 点拨:由图可知,当物距为4 cm时,像距也为4 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4 cm,则f=2 cm,故A错误;当u=3.5 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当物距u=5 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物距逐渐增大,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6.B 点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像距v>30 cm>2f=2×10 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满足2f>u>f,即20 cm>u>10 cm,所以u=13 cm符合题意。
7.B
8.A 点拨:由图可知,鱼眼的晶状体曲度大,焦距短,会聚光的能力强,在陆地上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应戴凹透镜(近视眼镜),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来抵消晶状体对光过强的会聚作用。
9.B 点拨: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只是亮度变暗,故C错误;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故D错误。
10.C
11.B 点拨: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说明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变强,是近视眼,需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12.A 点拨: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于夜视仪等;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可用来消毒、杀菌,故B错误;老花眼是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故C错误;平面镜能成虚像,不能成实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凹透镜可以成虚像,故D错误。
二、13.凸 14.凸;缩小;变大 15.凸;发散
16.照相机;放大镜
17.远离;照相机 点拨:图甲中,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u<f,若想再看到倒立、放大的像,应该满足2f>u>f,即增大物距,因此应将凸透镜向远离商标的方向移动;图乙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三、18.解:如图所示。
19.解:如图所示。
四、20.(1)10.0 (2)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3)蓝 点拨:(1)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0 cm。(2)由表中第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较蓝光偏折程度小,故红光入射时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
21.(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点拨:(1)由图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不改变蜡烛和光屏位置,要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则移动后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即凸透镜距蜡烛30 cm,故应将透镜移动到45 cm刻度线处。(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正确的操作为①③。(4)在蜡烛和凸透镜A之间放置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B,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移除凸透镜B后,像距将变大,要得到清晰的像,需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故蜡烛应远离凸透镜。
22.【分析与论证】越大;越大 【评估】(1)放大 (2)倒立
点拨:【分析与论证】分析2与5、3与6的数据可得: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越大,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所成实像的大小越大。【评估】(1)第4次实验中,凸透镜焦距f=16 cm,物距u=30 cm,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由表中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都成实像,有放大也有缩小的,但都是倒立的。
五、23.解:凸透镜。太阳光经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而此时兔子所在位置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故出现题中情景。
24.解:用“傻瓜”相机拍照,当景物在3 m以外时,物距变化时,像距变化极小,故在不调焦的情况下,得到的像仍然比较清晰。
实验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焦距/cm
8.0
4.0
凸透镜
焦距f=14 cm
焦距f=16 cm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物距u/cm
30
40
60
30
40
60
像距v/cm
26
22
18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像的大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实像的变化
由大变小
由大变小
u/m
0.1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v/mm
53.85
37.95
36.28
35.84
35.62
35.50
35.41
35.35
35.31
35.27
35.25
35.22
35.20
35.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综合与测试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