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八章 第2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3课时讲义(考纲+知识点+检测)学案
展开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2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三课时
[考纲要求]
1.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2.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3.能根据中和滴定实验试题要求,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考点三 酸碱中和滴定
1知识梳理
1.实验原理
(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________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________的方法。
(2)计算公式:c待=(以一元酸与一元碱的滴定为例)。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
(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酸、碱溶液的________。
(2)选取适当指示剂,准确判断________。
3.仪器与试剂
(1)主要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铁架台(带滴定管夹)、______、大烧杯。
(2)试剂
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4.中和滴定实验操作
(1)滴定前的准备。
(2)滴定。
(3)终点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反应液,指示剂变色,且在________内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按上述操作重复2~3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根据原理计算。
5.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变色范围
指示剂 | 变色范围的pH | ||
石蕊 | <5.0红色 | 5.0~8.0__色 | >8.0蓝色 |
甲基橙 | <3.1__色 | 3.1~4.4橙色 | >4.4黄色 |
酚酞 | <8.2无色 | 8.2~10.0____色 | >10.0__色 |
[思考]
下列滴定中,写出指示剂和滴定终点颜色变化
已知:2KMnO4+5K2SO3+3H2SO4===6K2SO4+2MnSO4+3H2O、I2+Na2S===2NaI+S↓
选项 | 滴定管中的溶液 | 锥形瓶中的溶液 | 指示剂 | 滴定终点颜色变化 |
(1) | NaOH溶液 | CH3COOH溶液 | ________ | ________ |
(2) | HCl溶液 | 氨水 | ________ | ________ |
(3) | 酸性KMnO4溶液 | K2SO3溶液 | 无 | ________ |
(4) | 碘水 | 亚硫酸溶液 | ________ | ________ |
[判断]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滴定终点就是酸碱恰好中和的点( )
(2)滴定管盛标准液时,其液面一定要调在0刻度( )
(3)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 KMnO4溶液( )
(4)滴定管在加入反应液之前一定要用所要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遍( )
(5)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测定值偏大( )
(6)中和滴定操作中所需标准溶液越浓越好,指示剂一般加入2~3 mL( )
(7)中和滴定实验中,必须用待装标准液润洗滴定管,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
(8)中和滴定时,眼睛必须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变化( )
[提醒]
选择指示剂的三个标准
(1)变色范围与终点pH吻合或接近;(2)指示剂变色范围越窄越好;(3)指示剂在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要明显,容易观察判断。
2对点速练
练点一 中和滴定基本操作
1.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如图所示),下表中正确的选项是( )
2.关于下列各实验或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可用于测溶液pH
B.实验②是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
C.装置③是滴定操作时手的操作
D.装置④中最后一滴NaOH标准液使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3.某学生用0.150 0 mol·L-1NaOH溶液测定某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
A.用蒸馏水洗净滴定管
B.用待测定的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C.用酸式滴定管取稀盐酸25.00mL,注入锥形瓶中,加入酚酞
D.另取锥形瓶,再重复操作2~3次
E.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F.取下碱式滴定管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后,将标准液注入碱式滴定管“0”刻度以上2~3 cm处,再把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
G.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下面,瓶下垫一张白纸,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至滴定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完成以下填空:
(1)滴定时正确操作的顺序是(用字母填写): → →F→ → → →D
(2)操作F中应该选择如图中滴定管 (填“甲”或“乙”)。
(3)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注意观察 。滴定终点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滴定结果如表所示:
滴定次数 | 待测液体积/mL | 标准溶液的体积/ mL | |
滴定前刻度 | 滴定后刻度 | ||
1 | 25.00 | 1.02 | 21.03 |
2 | 25.00 | 0.60 | 20.60 |
3 | 25.00 | 0.20 | 20.19 |
计算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精确至0.000 1)。
练点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4.实验室用标准盐酸溶液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
A.用量筒量取NaOH溶液时仰视读数
B.滴定结束后,滴定管尖嘴处有一悬挂液滴
C.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由黄色变橙色,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D.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2~3次
5.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用0.100 0 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进行中和滴定(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滴定时,盛装待测NaOH溶液的仪器名称为 。
(2)盛装标准盐酸的仪器名称为 。
(3)滴定至终点的颜色变化为 。
(4)若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0.50 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 。
(5)乙学生做了三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 0.1000mol·L-1HCl溶液的体积/mL | |
滴定前刻度 | 滴定后刻度 | ||
1 | 25.00 | 0.00 | 26.29 |
2 | 25.00 | 1.00 | 31.00 |
3 | 25.00 | 1.00 | 27.31 |
选取上述合理数据,计算出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6)下列哪些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填字母)。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练后归纳
1.滴定管读数要领
以凹液面的最低点为基准(如图)
正确读数(虚线部分)和错误读数(实线部分)。
2.酸碱中和滴定中常见误差分析方法
(1)误差分析的方法
依据原理c(标准)·V(标准)=c(待测)·V(待测),得c(待测)=,因为c(标准)与V(待测)已确定,所以只要分析出不正确操作引起V(标准)的变化,即分析出结果。
(2)误差分析结论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步骤 | 操作 | V(标准) | c(待测) |
洗涤 |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 变大 | 偏高 |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 变小 | 偏低 | |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 变大 | 偏高 | |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 不变 | 无影响 | |
取液 |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 变小 | 偏低 |
滴定 |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 变大 | 偏高 |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 变小 | 偏低 | |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 变大 | 偏高 | |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NaOH溶液无变化 | 变大 | 偏高 | |
读数 |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 变小 | 偏低 |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 变大 | 偏高 |
练点三 滴定曲线分析
6.常温下,用0.10 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 0.10 mol·L-1HCl溶液和20.00 mL 0.10 mol·L-1CH3COOH溶液,得到两条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是滴定盐酸的曲线
B.a与b的关系是a<b
C.E点对应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可能为c(CH3COO-)>c(Na+)>c(H+)>c(OH-)
D.这两次滴定都可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7.取未知浓度的硫酸、盐酸和醋酸各25.00 mL,分别用0.10 mol·L-1的NaOH溶液或0.10 mol·L-1的稀氨水滴定得到如图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曲线c为NaOH滴定硫酸
B.由图可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C.曲线b、c的滴定实验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D.由图可知滴定前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6 mol·L-1
8.室温下,用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0.1 mol·L-1的等体积的三种酸(HA、HB和HD)溶液,滴定的曲线如图所示: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酸的电离常数分别为KHA、KHB、KHD,其中最大的是 。
(2)当滴定至P点时,该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
(3)若分别滴定到pH=7,此时三种溶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
(4)当中和百分数达100%时,所需n(NaOH)的大小关系是 ;若将此时的三种溶液混合,其中的c(OH-)= (用溶液中其他粒子的浓度表示)。
方法技巧
中和滴定曲线分析技巧
首先看纵坐标,搞清楚是酸加入碱中,还是碱加入酸中,然后看起点,起点可以看出酸性或碱性的强弱,这在判断滴定终点时至关重要;再次找滴定终点和pH=7的中性点,判断滴定终点的酸碱性,然后确定中性点(pH=7)的位置;最后分析其他的特殊点(如滴定一半点,过量一半点等),分析酸、碱过量情况。
本讲真题研练
1.[2020·全国卷Ⅰ,13]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
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 0 mol·L-1
C.HA-的电离常数Ka=1.0×10-2
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Na+)<2c(A2-)+c(HA-)
2.[2020·浙江1月,23]室温下,向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中滴加0.100 0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已知lg 5=0.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 pH=7
B.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大
D.V(NaOH)=30 mL时,pH=12.3
3.[2020·江苏卷,18]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氯异氰尿酸钠(C3N3O3Cl2Na)都是常用的杀菌消毒剂。NaClO可用于制备二氯异氰尿酸钠。
(1)NaClO溶液可由低温下将Cl2缓慢通入NaOH溶液中而制得。制备NaClO的离子方程式为 ;用于环境杀菌消毒的NaClO溶液须稀释并及时使用,若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且见光,将会导致消毒作用减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氯异氰尿酸钠优质品要求有效氯大于60%。通过下列实验检测二氯异氰尿酸钠样品是否达到优质品标准。实验检测原理为
C3N3O3C+H++2H2O===C3H3N3O3+2HClO
HClO+2I-+H+===I2+Cl-+H2O
I2+2S2===S4+2I-
准确称取1.120 0 g样品,用容量瓶配成250.0 mL溶液;取25.00 mL上述溶液于碘量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和过量KI溶液,密封在暗处静置5 min;用0.100 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黄色,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20.00 mL。
①通过计算判断该样品是否为优质品。
(写出计算过程,该样品的有效氯=
×100%)
②若在检测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过少,将导致样品的有效氯测定值 (填“偏高”或“偏低”)。
4.[2019·全国卷Ⅰ,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a1=1.1×10-3 ,K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5.[2019·北京卷,26]化学小组用如下方法测定经处理后的废水中苯酚的含量(废水中不含干扰测定的物质)。
Ⅰ.用已准确称量的KBrO3固体配制一定体积的a mol·L-1 KBrO3标准溶液;
Ⅱ.取V1 mL上述溶液,加入过量KBr,加H2SO4酸化,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Ⅲ.向Ⅱ所得溶液中加入V2 mL废水;
Ⅳ.向Ⅲ中加入过量KI;
Ⅴ.用b 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Ⅳ中溶液至浅黄色时,滴加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共消耗Na2S2O3溶液V3 mL。
已知:I2+2Na2S2O3===2NaI+Na2S4O6
Na2S2O3和Na2S4O6溶液颜色均为无色
(1)Ⅰ中配制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
(2)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Ⅳ中加KI前,溶液颜色须为黄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I与KBrO3物质的量关系为n(KI)≥6n(KBrO3)时,KI一定过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Ⅴ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 g·L-1(苯酚摩尔质量:94 g·mol-1)
(8)由于Br2具有 性质,Ⅱ~Ⅳ中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否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2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三课时答案
考点三
1知识梳理
1.(1)酸(或碱) 碱(或酸)
2.(1)体积 (2)滴定终点
3.(1)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锥形瓶
4.(1)漏水 “0” (2)控制滴定管的活塞 锥形瓶 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3)半分钟
5.紫 红 粉红 红
思考 答案:酚酞 无色→浅红色 甲基橙 黄色→红色 无色→浅红色 淀粉 无色→蓝色
判断 答案:(1)× (2)× (3)× (4)√ (5)× (6)× (7)× (8)×
2对点速练
1.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①明确酸、碱式滴定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②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而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指示剂应选择颜色变化明显的酚酞或甲基橙,不能选用石蕊。
答案:D
2.解析:A、B、C三项均正确;装置④中最后一滴NaOH标准液使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半分钟不恢复成原来的颜色,即达到滴定终点,D项错误。
答案:D
3.答案:(1)E A B C G (2)乙 (3)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4)0.120 0 mol·L-1
4.解析:取NaOH溶液仰视读数,会使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造成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A错误;滴定结束后,滴定管尖嘴处有一悬挂液滴,会使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B错误;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由黄色变橙色,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会造成滴定终点的误判,使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C正确;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2~3次,会使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造成消耗盐酸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D错误。
答案:C
5.解析:(1)待测NaOH溶液盛放于锥形瓶中。
(2)盛装标准盐酸的仪器名称为酸式滴定管。
(3)待测液是NaOH溶液,甲基橙在NaOH溶液中呈黄色,随着溶液的pH减小,当滴到溶液的pH小于4.4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橙色,且半分钟不复原,滴定结束。
(4)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0.50 mL,滴定后液面读数为27.40 mL,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7.40 mL-0.50 mL=26.90 mL。
(5)三次实验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依次为26.29 mL、30.00 mL、26.31 mL,第2组数据误差较大,舍去,则1、3组平均消耗V(盐酸)==26.30 mL,c(NaOH)==0.105 2 mol·L-1。
(6)A项,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会使锥形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增大,造成V(标准)偏大,c(待测)偏高,正确;B项,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液润洗,对V(标准)无影响,c(待测)不变,错误;C项,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造成V(标准)偏大,c(待测)偏高,正确;D项,滴定前读数正确 ,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造成V(标准)偏小,c(待测)偏低,错误。
答案:(1)锥形瓶 (2)酸式滴定管 (3)黄色变为橙色
(4)26.90 mL (5)0.105 2 mol·L-1 (6)AC
6.解析:如果酸为强酸,则0.10 mol·L-1酸的pH为1,根据酸的初始pH知,图1为盐酸的滴定曲线,故A错误;根据图1知,a点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20.00 mL,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等,二者恰好反应生成强酸强碱盐,其溶液呈中性;醋酸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小于20.00 mL,a>b,故B错误;E点溶液的成分为醋酸钠和醋酸,溶液呈酸性,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醋酸钠的水解程度,盐类水解程度较小,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可能为c(CH3COO-)>c(Na+)>c(H+)>c(OH-),故C正确;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反应呈中性,可以选择甲基橙或酚酞;氢氧化钠和醋酸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溶液呈碱性,只能选择酚酞,故D错误。
答案:C
7.解析:A项,由图像可知加入NaOH溶液或氨水时,a的pH在开始阶段变化较大,应为碱滴定弱酸的变化曲线,则b、c为硫酸和盐酸的滴定曲线,由于浓度未知,则不能确定b、c,错误;B项,硫酸、盐酸都为强酸,题图中纵坐标为pH,不能确定浓度的大小,错误;C项,如用氨水和,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现酸性,应用甲基橙为指示剂,错误;D项,开始时醋酸的pH为3,H+浓度为0.001 mol·L-1,滴定终点时消耗NaOH的体积为15 mL,则有c×0.025 L=0.10 mol·L-1×0.015 L,解c=0.06 mol·L-1,正确。
答案:D
8.解析:(1)根据图像可知,在未滴加NaOH溶液时,0.1 mol·L-1的三种酸(HA、HB和HD)溶液的pH均大于1,说明三种酸均为弱酸,且HA的pH最小、酸性最强,HD的pH最大、酸性最弱,因酸性越强,电离常数越大,故KHA>KHB>KHD。(2)滴定至P点时,溶液中未反应的HB与生成的NaB的浓度相等,且溶液呈酸性,说明HB的电离程度大于B-的水解程度,故c(B-)>c(Na+)>c(HB)>c(H+)>c(OH-)。(3)pH=7时,根据电荷守恒,三种离子的浓度分别等于c(Na+),然而三种溶液中阴离子水解程度不同,pH=7时加入的NaOH的体积不同,即酸性越强,加入氢氧化钠越多,钠离子浓度越大,所以c(A-)>c(B-)>c(D-)。(4)中和百分数100%指的是三种酸恰好完全反应,根据酸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需要氢氧化钠的量完全相同;根据质子守恒即可得出,完全中和后的三种溶液混合后溶液的质子守恒关系:c(HA)+c(HB)+c(HD)+c(H+)=c(OH-)。
答案:(1)KHA
(2)c(B-)>c(Na+)>c(H+)>c(OH-)
(3)c(A-)>c(B-)>c(D-)
(4)相等 c(HA)+c(HB)+c(HD)+c(H+)
本讲真题研练
1.解析:由题图可知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40 mL时,溶液pH发生突跃,达到滴定终点,溶质为Na2A,故有n(H2A)=20.00 mL×c(H2A)=n(NaOH)=×0.100 0 mol/L×40 mL,则c(H2A)=0.100 0 mol/L,而起点时pH约为1,故H2A的电离过程应为H2A===HA-+H+,HA-A2-+H+,故曲线①表示δ(HA-),曲线②表示δ(A2-),A、B项错误;由Ka=,VNaOH等于25 mL时,pH=2.0,且c(A2-)=c(HA-),可知Ka=1.0×10-2,C项正确;以酚酞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的溶质为Na2A,溶液呈碱性,根据电荷守恒c(Na+)+c(H+)=c(OH-)+c(HA-)+2c(A2-),结合c(H+)<c(OH-),可知c(Na+)>c(HA-)+2c(A2-),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关系。由题图可知,甲基橙变色范围在突变范围之外,甲基红变色范围在突变范围内,接近反应终点,甲基橙误差会更大,C错误;因为是一元强酸与一元强碱之间的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pH=7,A正确;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在中和滴定pH突变范围内,这样的误差较小,B正确;当消耗NaOH溶液体积为30 mL时,反应后溶液中c(OH-)=0.02 mol·L-1,pH约为12.3,D正确。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次氯酸的性质、滴定计算等。(1)Cl2与NaOH反应生成NaCl、NaClO和H2O。HClO的酸性弱于H2CO3,则NaClO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与空气中CO2反应产生HClO,HClO见光易分解,故会导致消毒作用减弱。(2)①依据三个反应得出关系式:C3N3O3C~2HClO~2I2~4S2,根据Na2S2O3的消耗量,可以计算出测定中转化为HClO的氯的物质的量,进而得出氯元素的质量,再由有效氯的计算公式×100%,可计算出有效氯。②加入的稀硫酸的量过少,则生成的I2少,消耗Na2S2O3的量减少,则计算出的HClO的量偏少,导致样品的有效氯测定值偏低。
答案:(1)Cl2+2OH-===ClO-+Cl-+H2O NaClO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后产生HClO,HClO见光分解
(2)①n(S2)=0.100 0 mol·L-1×0.020 00 L=2.000×10-3 mol
根据物质转换和得失电子守恒关系:C3N3O3C~2HClO~2I2~4S2得n(Cl)=0.5n(S2)=1.000×10-3 mol
氯元素的质量:
m(Cl)=1.000×10-3 mol×35.5 g·mol-1=0.035 50 g
该样品的有效氯为:×2×100%=63.39%
该样品的有效氯大于60%,故该样品为优质品
②偏低
4.解析:KHA与NaOH反应的过程中引入了Na+,HA-转化为A2-,由图像可知a到b过程中导电能力逐渐增强,A、B项正确;b点时,KHA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A2-水解使溶液呈碱性,C项错误;b点时,Na+、K+浓度相等,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c点,c(Na+)增大,由图可知c(OH-)小于c(K+),D项正确。
答案:C
5.解析:(1)配制标准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给出的三种仪器外,还有容量瓶。
(4)溶液为黄色说明仍有Br2存在,此时废水中的苯酚已完全反应。
(5)假设废水中没有苯酚,KBrO3和KBr反应生成的Br2完全和KI反应时,消耗KI的物质的量刚好是KBrO3的6倍。实际上苯酚一定会消耗一定量的Br2,所以当n(KI):n(KBrO3)=6:1时,KI就已经过量了。
(7)由KBrO3与KBr反应生成的Br2的物质的量的计算:
Br+5Br-+6H+ === 3Br2+3H2O
1 mol 3 mol
a mol·L-1×V1×10-3 L 3aV1×10-3 mol
与废水反应后剩余的Br2的物质的量的计算:
Br2 ~ I2 ~ 2Na2S2O3
1 mol 2 mol
bV3×10-3 mol b mol·L-1×V3×10-3 L
与苯酚反应的Br2的物质的量为(3aV1×10-3-bV3×10-3) mol;
设废水中苯酚的物质的量为x,
解得x=(aV1-bV3)×10-3 mol,
所以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
=
g·L-1。
(8)当Br2挥发掉后,在Ⅴ步骤中消耗的Na2S2O3的量减少,即V3减小,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答案:(1)容量瓶
(2)Br+5Br-+6H+===3Br2+3H2O
(3)
(4)Br2过量,保证苯酚完全反应
(5)反应物用量存在关系:KBrO3~3Br2~6KI,若无苯酚时,消耗KI物质的量是KBrO3物质的量的6倍,因有苯酚消耗Br2,所以当n(KI)≥6n(KBrO3)时,KI一定过量
(6)溶液蓝色恰好消失
(7)
(8)易挥发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章 第52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章 第52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含解析),共15页。
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9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9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学案(含答案),共11页。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9章第2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9章第2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课时学案,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