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用综合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夜的美感
[日本]高山樗牛
依我所见,构成月夜美感的要素,似乎有三:一是月光,二是这光所照耀的夜的世界,三是夜的光景在观者心中所引起的联想。
月光被视为一种色彩的时候,和青最相近。月色的青,虽不如海和空的青,然其根色是不失为青的。我们如果在海或空的色中加入若干的暗或淡,就容易想象月光了。既然认为月光的色是青,我们就有把一般的青的色相和感情来一说的必要。
如果说黄近于赤,那青似乎可以说近于暗了。在色彩中,青也多少有些力,但其力不像别的色彩那样是积极的、使人心昂奋的,倒是消极的、使人心镇静的。对于黄、橙或赤等热色,青可谓是寒色。其所表达的感情,是冷,是静,是安慰,是寂寞。在其光力强的时候,一见也非没有稍微的快爽之趣,但终究无昂奋吾人的感情的力。到了第二刹那,它所引导我们去的地方,仍是沉思之境、冥想之域。更进一步,就在人心里,给予一种幽邈难名的忧郁的润色了。因此,青所表示的感情,或可以说是关于人心的消极的半面,也就是悲哀的情绪。
在另一面,青又似乎和“无限”的观念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据我所见,青似乎像暗黑的光辉,似乎像带有无穷的远距离或无限的夜空的色相,略夸张地说,好像“无限”“永远”“神秘”等不可思议的存在,因为要显现它的存在,所以故意用这色相来呈现。我们对这色相,在情的一面起沉静安慰之感,同时在知的一面生幽邃深远之想。这时吾人心中不会起像渴望那样和意志有关系的活动,因为在感情的一方已使意志沉没了,于是生出纯粹的认识,就是摆脱了意欲的束缚,意欲的主体——“我”等于被消灭,这就是佛家所谓无念无欲的境界、物我同体的意识了。
其实,要达到这意识并非要待在月夜。望青天、眺沧海的时候,因了观者的心情状况,似乎也可以得此境地。不过,白日晃晃之下,人又在现实世界的重围中,要想有这样纯粹的观念,究不是容易的事。
那么,月光的青又如何?它有两点和普通的青不同:第一是光力的弱,换言之,就是比普通的青色多一分暗;第二是其色的淡,换言之,就是略带朦胧感。凡暗色或黑色,所表示的是不可理解的秘密,是沉静的极致。青中加一分暗,自然使其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神秘和寂寞了。所以月色的青,其所表示的沉静、安慰、冥想,较之普通的青,更有深度。至于其色的淡,就是在其色中加入了白的意思。白是证明一切色的不存在的,是无体无相的极致,简言之,就是“非实在”的标号。青中加一分白,就是进一步向“非实在”去,即在“实在”的青里,加入了假象性。如果以大鼓之响比赤,以横笛之音比普通的青,那么可以把月光比作洞箫之音了。这样,月光的青色,一面因为暗而把沉静之情加深,一面又因为淡而把实在之性减浅。
构成月夜美感的要素,其次当推夜的世界。其对于月夜美感的构成,从相反情形一想就会自然明白。假定月光所照的世界,是像日中那样的活动的世界,月的青白光无论怎样幽丽,其及于吾人的影响,果能那样幽妙吗?青虽原是沉静之色,但对于意欲强盛的人,效果极薄。夜的世界是意欲竞争告休止的世界,这时将退而求精神上的安慰。夜是静思之时,是安慰之时。夜的世界自身,其及于人心的影响,正是月夜美感的主要的素地;如果无此素地,月光虽有庄严的色彩,其效果的贫弱,也可想象的。
可是,于月光的色和夜的世界之外,还有所谓联想的第三个要素。因有此要素,月夜的美感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到。夜的世界和月光的色相,其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情,于内容虽为沉思悲哀,但其形式是无定的。不过因开发所至,结局非得一个具象的形式不止,给予这无定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的,就是联想。
联想也有种种的种类,因了观者的性格阅历境遇,原不一样。常人一般所能在心头浮出的,大概是自然和人生的对比。一与无始无终的自然的大观相接触,就会觉得人生的事业是怎样的贫弱;名利、得失、成败、生死,觉得用了叶末之露似的五十年的短生命,在烟火巷中龌龊悲喜,实是滑稽的事了。
除此之外,过去的追忆,远人的思慕,这大概是一般人们所都有的月夜的联想吧。这联想和精神全体沉郁的背景相应,有使月夜的感慨加深之力。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亦可予人快爽之趣,但终无昂奋人心之力,它所引导的是沉思、冥想之境域,在人心里播下的是一种幽邈难名的忧郁。
B.望青天、眺沧海和在月夜同样可以达到青所带来的“无念无欲的境界、物我同体的意识”,三种情境应该说毫无差别。
C.像渴望这类情感是意欲强盛的表现,在月夜这意欲竞争告休止的世界里,一般不会出现渴望那样和意志有关系的活动。
D.月光的青较之普通的青,因为多了一分暗而更加神秘和寂寞,又因为多了一分淡,也就略带朦胧感,少了一些实在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对青色以及月光的青色的深入剖析,升华到由色彩诱起的感情上,解开了一般人对月夜美感内涵的认知困惑。
B.作者在分析夜的世界构成月夜美感要素的原因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切入,阐释夜的安静之于体会月的青白光的重要意义。
C.作者运用比拟手法,将赤色、青色和月光的青色分别比作大鼓之响、横笛之音和洞箫之音,使读者对月光的青色有更形象的理解。
D.整篇文章思路简洁清晰,叙述详略有度,在语言表达上,则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与所述月夜美感之内容相得益彰。
(3)作者认为月夜美感的第三个要素便是这月夜的联想,请从《琵琶行》或《赤壁赋》中选择作者因月或月夜而产生联想的一个句子,并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4)联系《荷塘月色》《记承天寺夜游》等散文,分析本文与一般写月的散文有何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阅读:
黄冈竹楼记
【宋】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①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②”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
①齐云、落星、并于、丽谯:均为古代名楼。
②稔:谷物成熟,谷物一年一熟,故以一稔指一年。
(1)“第见风帆沙鸟”中的“第”字和“吾以至道乙未岁”中的“以”字可以分别替换为什么字而不改变原意?( )
A.但 于B.且 从C.则 而D.亦 为
(2)根据上下文,文中划线空格处应填入( )
A.甲午B.至道C.戊戌D.咸平
(3)文中“广陵”与“齐安”分别是什么地方?( )
A.扬州 安阳B.扬州 黄州C.广州 黄州D.广州 安阳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黄冈多竹,当地人就地取材,以大竹作瓦片造屋。作者用此法在一块荒地建了两间竹楼。
B.第二段以声音为主线串起夏雨、冬雪等自然景象和鼓琴、咏诗、围棋、投壶等人事活动。
C.作者在竹楼中消遣闲暇,焚香静读,饮酒茗茶,以江山风月为伴,不屑于歌舞艳俗之事。
D.作者几年间虽不断升迁,但辗转各地,奔走不暇,不知前途何在,也有一缕淡淡的感伤。
(5)请将文章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注意文言构词特点,有修辞处可意译。)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与联系。)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孤台”虽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高之感。
B.“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古诗中多有此类借代。
C.“可怜”一词,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句中的“可怜”皆有“可爱”之意。
D.“鹧鸪”这一意象多见于古诗词中,其叫声嘶哑,常被借以表达哀怨之情。
(2)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句句写景,处处兴寄”,也就是说作者在景中是有所寄托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五、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 ,________ ”两句指出空想不如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与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精神内涵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蕴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之情。
六、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那些眼熟的、常跑这条线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台儿沟的姑娘。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她不知走了多远,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在鸣叫着提醒她。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2)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情感,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的出现,使她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双手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这样表达似乎更简洁,作者为何不采用这种表达呢?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七、语言表达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语汇本身包涵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②社会风土人情以致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③既然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④对许多词的运用和领会就必然产生困难。⑤在中国举行文艺晚会,⑥大家请某人弹奏一曲,⑦或者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他本人写的诗,⑧表演后大家鼓掌,⑨他答谢时可能说:“胡弹乱唱,请斧正。”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这意味着全国700多万名普查员将在这天走入千家万户开展普查登记。今年入户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直接实时上报数据。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查准查实人口总量、结构等重要信息,将为编制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科学制定人口、经济、民生等各领域政策提供翔实的人口数据资料。
八、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过高中半年的学习和生活,相信你对阅读的重要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悟。现在如果初中母校(启迪中学)邀请你做个演讲,希望你为存在读书困惑的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并谈谈你对读书的认识。你会从哪些方面与他们进行交流呢?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面向母校学弟学妹们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读书,从当下开始”,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辽宁省大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B
D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论据的能力。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
(1)A.“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原文第一段没有提到“我们”,只是说“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C.“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第四段“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D.“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文中没有体现,无中生有。
故选B。
(2)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很多处,只有第一段和第四段。
(3)C.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B
C
(3)示例:○《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句,诗人的离别之愁与眼前月夜之境因联想而勾连在一起
,更增添了一种悲哀之情。
②《赤壁赋》中引用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诗句,在月夜的江面上划船逆流而上,这
月光的色相,使人生幽邃深远之想,引发苏轼对“美人”的思慕之情。
③《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由月的时圆时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永恒。
(4)○一般写月的散文多为写景抒情或引申某种哲理,重点在于描摹月光、月色之美,进而抒发由月引起的各种情感或哲
理。②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没有去描摹月光、月色之美,而是推论月为何会给人美的感受,进而引领我们更深刻地体会
月夜之美。文章推理严密,但并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在逻辑思维中辅以形象思维,理性与美感兼收。
【考点】
个性化创意解读(小说)
散文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三种情境应该说毫无差别”说法错误。原文为“望青天、眺沧海的时候,因了观者的心情状况,似乎也可以得此境地。不过,白
日晃晃之下,人又在现实世界的重围中,要想有这样纯粹的观念,究不是容易的事”,可见还是有差别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比拟手法”说法错误,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观点并进行迁移的能力。
由原文“给予这无定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的,就是联想”可知这里要分析出月光所引起的人的具体情感。
《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意思是: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暮色
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
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
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诗人的离别之愁与眼前月夜之境因联想而勾连在一起,更增添了
一种悲哀之情。
考生也可以举《赤壁赋》中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等句子。重要的是分析出由月亮引起
的联想义和诗人的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
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
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
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可见一般写月的散文多为写景抒情或引申某种哲理,重点在于描
摹月光、月色之美,进而抒发由月引起的各种情感或哲理。
本文的作者独辟蹊径,没有去描摹月光、月色之美,“依我所见,构成月夜美感的要素,似乎有三:一是月光,二是这光所照耀
的夜的世界,三是夜的光景在观者心中所引起的联想“而是分三个方面阐述月为何会给人美的感受,进而引领我们更深刻地体会
月夜之美,是一篇说理性散文。文章推理严密,但并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在逻辑思维中辅以形象思维,让人在诗意中感受理
性之美。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C
B
D
(1)A。(2)C。(3)B。(4)D。(5)①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②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解答】
“第见风帆沙鸟”中的“第”解释为“只、仅”,“吾以至道乙未岁”中的“以”字解释为“在”,这两个词分别对应选项中的“但”和“于”。故选:A。
解答本题考生应了解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内容,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上文语境中涉及的干支纪年法为“丙申”“丁酉”,按顺序排列,所填写处天干应为“戊”,地支应为“戌”,因此横线上填写的年份应为“戊戌”。故选:C。
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可知“广陵”即“扬州”。《赤壁赋》中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一句,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据此推断“齐安”就是“黄州”。因此“广陵”与“齐安”分别指扬州、黄州。故选:B。
D.“不知前途何在,也有一缕淡淡的感伤”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以及“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可知作者表达的是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故选:D。
①吞:兼并,侵占。平挹江濑: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幽阒:静寂。辽夐:辽阔宽广。具状:一一描述。
译文: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②幸:希望。后之人与我同志;志趣相同。嗣:继续,继承。葺:修缮。
译文: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答案:(1)A。(2)C。(3)B。(4)D。(5)①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②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2)⑩写“清江水”中包含无数“行人泪”,追忆当年造口事,寄寓悲愤之情;②“望长安”“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
阻,寄寓愤懑之情;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示信心所在,寄寓希望之情;④“山深闻鹧鸪”句,以鹧鸪悲切之声,喻示
北地父老的声声召唤,寄寓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失落苦闷之情。
【考点】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文学常识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皆有‘可爱’之意”说法错误。本词中“可怜”为“可惜”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很明确,不是只解读情感,而要指出“景中“寄托了哪些情感,故必须找到作者所写之景来具体分析。
词中,首句写“郁孤台下清江水”,却说江水中夹杂着多少“行人泪”,因此江水中寄寓着作者对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愤;
“西北望长安”是诗人远望江北的河山,“可怜无数山”,那些山川都已被金兵占领;“西北望”“无数山”,写北望遇阻,暗示北伐受阻
,国土沦陷,这里流露出作者对被沦陷国土的怀念,寄寓愤懑之情;
“青山遮不住”一句,看似写景,实则有所寓意,“青山”即指主和派的阻挠和排挤,“遮不住”则是诗人坚定的主战思想,表达诗人
身为主战派被主和派排挤后的悲愤与苦闷;“毕竟东流去”则体现出坚定的恢复之志;
而“鹧鸪”声有“行不得也哥哥”的谐音,会引起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的家乡正在金兵沦陷区,也有故园难回的苦痛。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臾”、“萧萧”、“滚滚”。
六、语用综合题
【答案】
B
(2)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情感,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简要分析。①用描摹人的神态、动作的
“叹息”一词描摹火车停车时发出的沉闷刹车声,又辅之以“抱怨”,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之寒冷;②用描摹人的态度的词语“冷
漠”一词写火车,更形象地突出了天气之寒冷。
(3)改句删掉了一些词语,简则简矣,表达却不具原文所具有的表现力。①原句“心跳着”,用动词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
,改句删掉了“心跳着”,句子看起来简洁,但人物激动的心情却无法突出表达。②“再也”“紧紧扒住”等修饰词语生动地体现了人
物挂在火车上的状态,以及不放弃的心理活动;改句虽简,却失去了原句的表现力;③“装有吸铁石”体现出铅笔盒的特征,”一只
铅笔盒”采用重复,有强调作用,表现了香雪对铅笔盒的向往痴迷之情。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修辞手法的辨析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北京话”属于特定称谓。
A.引号标示强调。
B.引号标示特定称谓。
C.引号标示反语、讽刺、否定。
D.引号标示引用。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提取相关句子并适度扩展为:“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
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首先明确手法:拟人。
然后分析手法:把人的行为动作、心态、情感等特征“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抱怨台儿沟的寒冷”“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赋予火车,生动形象亲切可爱,把火车写活了,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感,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最后明确内涵和情感:其中“叹息”一词描摹火车停车时发出的刹车声,很沉闷、悠长的样子;“抱怨”“冷漠”等词表明气候特点为
寒冷,生动形象,令人感受真切。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
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改写句为:“它的出现,使她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双手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根据变
化处明确表达效果的不同:
①“再也”等副词连词的使用使得逻辑性更强,表意更丰富具体,突出情感。
原句“心跳着”紧紧,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使得“扒住”这个动作行为表意更精准,颇具画面感。让读者身
临其境感同身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②使用短句独词句,突出强调意味更浓厚,简短有力,激动紧张兴奋等复杂的心情溢于言表。改句缺少修饰词语,不能更形象生
动地显示姑娘们挂在火车上的状态,以及不想放弃的执着倔强性格和心理活动,人物形象塑造自然也不如原句丰满有力。
③使用间隔反复把“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独立开来,有强调突出的效果,表现了主人公对铅笔盒的喜爱程度和向往痴迷
,渴望得到的心情。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语言表达
【答案】
②,将“以致“改为“以至”。
③,将“既然”改为“倘若”。
④,将“运用和领会”改为“领会和运用”。
③,将“斧正”改为“献丑”或“见笑”。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②中“以致”,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这里指民族文化传统、社
会风土人情、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应该用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的“以至”。将“以致”改为“以至”。
③中“既然”后面的一般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这里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应该用表假设的关联词,可以将“既然”改为“倘若”。
④中“运用和领会”语序不当,应该是先“领会”再“运用”,改为“领会和运用”。
③中“斧正”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这里使用对象错误。根据语境,是答谢时的自谦的话,可以改为“献丑”或“见笑”。
【答案】
02020年11月1日,②正式开启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③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获取信息,④将为编制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科学
制定各领域政策提供人口数据资料。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文学类)
提取关键词或主要信息
其他(压缩语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整个语段是关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2020年11月1日)、事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
),是重要信息,予以保留。
第二句介绍了人口普查的方式即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获取信息,是重要信息,保留。
第三句是介绍会运用一些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是对前面电子化方式的进一步阐述,相对来说,是细节信息,可以删除
第四句阐明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即将为编制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科学制定人口、经济、民生等各领域政策提供翔实
的人口数据资料,是重要信息,予以保留,同时为了精简,“制定人口、经济、民生等各领域政策“表述为“制定各领域政策”即可
,删去细节信息。
所以最后表述为:2020年11月1日,正式开启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获取信息,将为编制国家重大战略
规划和科学制定各领域政策提供人口数据资料。
注意主语一致,所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调整语序为“正式开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注意语言简练,不要超过字数
八、材料作文
【答案】
例文
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关于阅读,一些同学却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读书占用了他们大量课外时间
;认为考上大学即可,现在读不读书也无所谓;认为除了考试,其他“读书”没有太大用处……正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便是想告
诉大家: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
同学们,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
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妹。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
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重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姐
,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
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
书香的重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
同学们,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
,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
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
同学们,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
,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
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尚有青春,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热
爱阅读,从今天开始。有人说没时间,没关系,你可以坚持每天读5页,这花不了多少时间,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从今天开始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考点】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以“热爱读书,从当下开始”为主题,面向学弟学妹们,谈自己高中半年学习后对读书的认
识思考、希望与建议,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可以从书目选择,阅读方法,阅读目的,阅读感悟等方面来谈读书的意义。功
利地说对提高语文成绩、通过各级各类考试有帮助;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读书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而有意
义。针对现实中有的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的现象进行思考、做出正确评价,提出希望和建议。如能指出阅读问题,比
如部分学生把消遣作为唯一的读书目的、或者把网络碎片化阅读当作真正的读书等,且能辩证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就更好了,是加分项。
首先,单从“书”的角度,书有好坏之分,有课内课外之别,还有普通的书与名著之异,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类型的不同
。从创新的角度,各类书还可以和各种人展开对话。其次,从“读书”的角度,因人的不同,读书经历、读书生活、读书方法、读
书感受、读书收获等也各不同;因书的不同,读书体验、读书情感、读书功效也会有不同;或者因环境的不同,读书的感觉又
有不同。从创新思维上说,还可以从无字句处读书。再次,从“赏书”的角度,可赏精段,可赏全文;可从结构上欣赏,可从语言
上品析;可赏精品短文,可析名著大篇等。还有,从“评书”的角度,可评书的高下优劣,可评书的表现手法,可评书的选材立意
,还可评看书之人,买书之异等。从“说书”的角度,可说明书的类型,可说明书的发展等。
另外,行文中要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与拿捏,有对象意识,对象是母校启迪中学的学弟学妹们,身份是高一的学生,同时注
意演讲稿的书写格式。扣住“热爱阅读,从当下开始”的主题。
【立意】1、读书可以让人生更充实、高尚而有意义。2、读书的意义是“益智、益德、益人”。B、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4、感
恩书香校园,读书修身强国。5、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6、热爱阅读,从我做起。7、书香校园,涵养人生。8、热爱阅读
,继往开来。
【素材】1、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
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2、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读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
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不求甚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
上边去?同是读书,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从容得可以。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
取得巨大成就,不就归源于其从容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
3、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难怪一位法国人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
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法国人之读书,并不是因为生活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而是因为受浓厚兴趣和美
妙情愫的牵引、役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