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陈情表 *项脊轩志)本课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展开任务探究一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1
任务导引
千百年来,李密的《陈情表》以骈散结合的语言、至真至孝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完美的语言运用让一篇表文能有这样恒久的艺术魅力。
《项脊轩志》的语言朴素清淡,王锡爵称归有光的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语言之外”。
学习时要注意赏析品读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2
任务设计
1.《陈情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本文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就是通过内容上的对立,写出了作者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母孙二人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作者的拳拳之心。
②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入情入理,令人感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缓急相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答应先尽孝后尽忠的不胜感激之情。
2.《项脊轩志》的语言“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答案
①质朴。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画,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妻子婚后的旧事,从娘家归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平平淡淡的语言,却是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
②凝练。如作者在描述项脊轩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一个旧、破、小、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③蕴藉。项脊轩在归有光的心目中的意义非同平常,因为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娇妻的足迹,有过自己过去的生活、爱情、反抗、等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文章处处有情又处处不直接抒情,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
3.《项脊轩志》中用了不少叠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他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之情,读来富有余味。
4.(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请赏析这一文言片段的语言特点。
答案
文段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文笔简练,特别是数量词的锤炼,“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地阔的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另外,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任务探究二
赏析文章的手法和结构
1
任务导引
《陈情表》以孝道贯串全文,李密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
《项脊轩志》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
学习时要领会其中的妙处。
2
任务设计
1.《陈情表》是如何以“孝”贯串全文的?
答案
《陈情表》中,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氏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把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自己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但是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2.《陈情表》是从哪些角度来打动皇帝的?
答案
作者是从这几个角度入手的:
①诉说苦难的身世,六月丧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
②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孙子,孙子成人之后,力辞多次征召,苦求允许终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
③如实告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亲情与朝廷非陨首不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
④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示一旦终养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
⑤表明自己的辛酸悲苦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处置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3.《项脊轩志》叙事和抒情的展开都是有线索的,请分析叙事和抒情的线索。
答案
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
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事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4.《项脊轩志》有很多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如写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表明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如追忆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作者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
如缅怀祖母,“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如思念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个“时”字表明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淡淡几笔,体现了妻子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
5.《项脊轩志》一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6.(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请分析这一段叙述抒情的结构及作用。
答案
这一段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这一段前面全用叙事,作者的叙述,有详有略,或连或断,显得重复有趣。结尾“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表明所谓“八愚”却大有美景,不可忽视。“以余故,咸以‘愚’辱焉”说明称之为愚,是名实不符,是对山水的侮辱。“以余故”,这三个字中辛酸多多。所以,这一段结尾几句表面上是为“愚溪”等鸣不平,实际上是为自己抒愤慰。从章法上说是“扬”溪,为下面的“抑”起波澜。
【参考译文】
我在愚溪的岸上,买了座小山,称为愚丘。从愚丘往东北方向走六十步,发现了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居住,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分布在山下平地上,泉水都是从这里向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来泥土垒起石堰,拦堵起狭窄的地方成为池塘,起名叫愚池。愚池的东边,修了座房子叫愚堂。它的南面,建了座亭子叫愚亭。愚池之中,堆成了一座小岛叫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受到“愚”这个名字的玷辱啊。
任务探究三
品读文章的感情
1
任务导引
《陈情表》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项脊轩志》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学习时要注意品读文中的感情。
2
任务设计
1.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陈情”,但文中的“情”比较复杂。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共写了几种感情?
答案
本文交错出现了以下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母;如顺私情,陈述苦衷又不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理在情中。作者把前两种情感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他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
2.李密竟以一篇不足五百字的表章,让天子一改初衷收回成命,请分析他是如何说理的。
答案
①以凄恻之情动人主之心。
《陈情表》将祖孙相依的情感写得凄楚哀婉,恻然动人。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不能应诏,而是简明陈述自己的凄惨身世和祖母的凄凉晚境,以哀情动人,文中显示的形单影只的悲冷气氛,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②以婉转之理封人主之口。
李密从“孝”字上做文章,将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中。李密之境遇“特为尤甚”。“特”“尤”两字,强调处境非同一般,更应受到“圣朝”的怜悯眷顾。况且,尽“孝”也未必不能尽“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此番话,是在歌颂圣朝“清化”的前提下说的,言辞婉曲,理由充分。
③以谦卑之态释人主之疑。
李密是蜀汉旧臣,故贬低自己的“名节”:在蜀为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作者描摹自己的心境:“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甚至说,接到诏令,竟欲“奉诏奔驰”,走马赴任,“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样将自己摆在一个“亡国贱俘”的位置,作出诚惶诚恐的姿态,这种十分谦卑的态度,自然容易取得朝廷的同情和谅解。
④以诚款之辞消人主之念。
李密进行了忠诚表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笼络天下士人,晋武帝不仅一时打消了征召之念,而且作出了对李密的孝心予以嘉奖的决断。
3.《项脊轩志》第一段借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文中开头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修缮前的特点,“狭小、破旧、阴暗”,渲染出了项脊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也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修缮后,“明亮、幽静、雅致”。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4.《项脊轩志》第二段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答案
三件事分别是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父、老妪、先母、先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5.(拓展延伸)下面文段是《项脊轩志》中的文字,本文选入时已删去,读一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脊生①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
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丹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
(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答案
(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
(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参考译文】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高中语文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读入情,诵读明情,披文入情,援笔共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