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6章 生物的进化本章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30分 , )
1. 东亚飞蝗是水稻等农作物的害虫之一,某地区在蝗虫密集区域喷洒农药后,蝗虫的数量减少了97%,但两年后,该种群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喷洒相同浓度的农药后,仅杀死了4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药诱导蝗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蝗虫体内积累的农药使自身抗药性增加
C.农药和蝗虫之间进行了相互选择
D.两年后,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强了
2. 调查某学校200个学生发现,白化病患者1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20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
A. 5%B. 5.5%C. 6%D. 6.5%
3. 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种群是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集合
4. 青藏高速公路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条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公路项目,若高速公路的修建将藏羚羊的栖息地分割成2块,并由此形成2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2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B.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增加藏羚羊的活动空间
C.许多年后,2个藏羚羊种群有可能产生生殖隔离
D.这2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
5. 20 世纪 70 年代,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 RNA、DNA 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6.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7. 达尔文认为( )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A.可遗传变异B.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D.适应
8.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主要观点是( )
A.物种是神创造的B.物种是不变的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9.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会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10. 下列关于进化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
①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③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④“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较多的物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⑤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⑥有性生殖的出现加速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A.①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⑥
11. 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合的是( )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蛇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B.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12.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植物是专门依靠峨类昆虫来传粉的。你认为下列哪一类特征的花适合蛾类昆虫传粉( )
A.白天开放,花大,红色或黄色,不具有供蜜蜂停落的结构
B. 花都在白天开放,都有鲜艳的蓝色或黄色,都有芬芳的香味
C. 夜间开放,白色或淡色,有香味
D. 白天开放,颜色晦暗,多有臭味
13. 某动物种群栖息地由于道路开发导致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14.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
15.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界虽然在模式上有巨大的差异性,但在类型上有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个体、细胞或分子等层次上
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C.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可培育出新物种
D.变异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
16. 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图中①~③分别表示存在地理隔离的某种动物的3个不同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B.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绝不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17. 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某种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表现型占绝对优势的昆虫种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大风导致昆虫出现无翅和翅特别发达的变异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无翅昆虫与翅特别发达的昆虫间存在生殖隔离
18.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适应性形成的原因,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包括( )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C.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同种个体间存在的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9. 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个体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B.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但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
D.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0. 下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人在这两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都处于最高营养级
C.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低
D.流经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三、 解答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11 分 ,共计55分 , )
21.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如图是雄果蝇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眼形(R−r)的遗传遵循________规律
(2)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则在这100只个体中,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若将这100只个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结果.
(3)若仅考虑体色和翅长两对性状,将与上图所示基因型相同的雌果蝇和黑身残翅雄果蝇个体测交,子代中灰身残翅:灰身长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9:1:9:1,则B−v(或b−V)的交换值为________.
22. 某种生活在沙漠化地区的昆虫,其体色有绿色和黄色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丙三个沙化地区该昆虫的体色,并计算了A基因的频率,结果如下表,并以该昆虫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就体色而言,甲、乙、丙三个地区中,杂合子比例最高的地区是________,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昆虫的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研究人员用一对长翅昆虫多次交配,后代总是出现长翅∶残翅=2∶1的现象。根据上述杂交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隐性纯合致死基因t导入昆虫体内,然后培育出一个新群体,该群体中的黄色长翅昆虫相互交配,发现未出现性状分离,则隐性致死基因t导入的位置是________。含有基因t的黄色长翅昆虫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有_____________种基因型(不考虑交叉互换)。
23. 甜糯玉米是鲜食玉米的首选。甜玉米受多对基因控制,其中超甜基因控制的超甜性状,为育种广泛应用的基因之一。当超甜基因纯合时,玉米不表现糯性性状。(超甜玉米用S或s表示,糯性基因用W或w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农业生产上,超甜玉米和普通玉米品种之间要进行远距离种植,因超甜玉米一旦接受普通玉米花粉,就会失去超甜性状,由此判断,控制超甜的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远距离种植方式属于_________隔离。通过该种隔离是否产生了玉米新物种,并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已知基因型的纯合玉米籽粒,选择合适的种子,设计实验证明控制超甜和糯性两种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过程: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玉米籽粒种植,开花时相互受粉,得F1,F1植株开花时自交,统计F2玉米籽粒的性状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预期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1939年科学家发现DDT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随着DDT的使用,发现害虫具有DDT抗性。对害虫抗性的形成人们提出两种假说:①是DDT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②是DDT对抗性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为此科研人员利用果蝇进行了以下实验,分析回答:
实验一 在果绳群体繁殖过程中,每代都用DDT处理,且逐代增加DDT剂量,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
实验二 取20个培养瓶,标记为1﹣20组,每瓶中饲养一对雌雄果蝇,繁殖一代后随机选取一半检测DDT抗性,然后选取抗性最强组留下的一半果蝇再重复实验,共重复9次。重复实验中逐代增加DDT剂量检测DDT抗性,具体过程如图。
(1)选择果蝇作为本实验材料,这是因为果蝇________。
(2)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________性,实验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的是________。
(3)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果蝇具有DDT抗性是________的结果。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①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________隔离。
②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为新物种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
③经过10代后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发生了进化?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
25. 某种ZW型性别决定的鸟类,其羽色分为芦花与非芦花两种,该性状仅由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大群体,在某一繁殖季节中孵化了一批子代,其中有芦花雄鸟640只,非芦花雄鸟360只,芦花雌鸟400只,非芦花雌鸟600只。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致死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认为子代中芦花鸟的总数多于非芦花鸟的总数,因此可判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你认为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已知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则子代雌鸟中芦花基因频率是________,子代芦花雄鸟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若已知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请用孵化的这批子代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控制羽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交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2生物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30分 )
1.
【答案】
D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本题以蝗虫的抗药性为素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求考生明确蝗虫的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杀虫剂只是对蝗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解答】
解:A.农药不是诱变剂,不会诱导蝗虫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
BCD.蝗虫抗药性增加的原因是农药对蝗虫种群中发生了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进行了定向的选择,杀死了大量的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而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保存下来,并进行繁殖产生后代,从而使蝗虫种群中抗药性强的基因频率增加了,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答案】
B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D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高速公路的开通阻碍了公路两侧的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A错误;
B、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减小了藏羚羊的活动空间,B错误;
C、许多年后,2个藏羚羊种群由于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有可能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
D、由于公路的阻隔,这2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D错误。
5.
【答案】
C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大量遗传信息,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使核酸具有特异性,比较不同生物 RNA、DNA 的核苷酸序列可以研究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解答】
RNA、DNA是化学物质,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 RNA、DNA 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生物化学方面的证据。
6.
【答案】
C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7.
【答案】
C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解答】
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个体生存,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决定着进化的方向。故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8.
【答案】
D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解答】
解:A、达尔文认为,物种不是神创造的,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进化而来的,A错误;
B、达尔文认为,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进化的,B错误;
C、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C错误;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D正确.
故选:D.
9.
【答案】
D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0.
【答案】
A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答案】
A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有差异,但不一定很快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A错误;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B正确;
喷洒农药选择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正确;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A。
12.
【答案】
C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种间关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3.
【答案】
D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答】
解:A.栖息地的分割导致产生地理隔离,两者之间不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产生地理隔离后,基因不能自由交流,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但是不会完全改变所有的基因,所以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B错误;
C.环境的变化起自然选择作用,不是导致变异的原因,因为变异是本身存在的,C错误;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若干年后,若4个种群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则仍然属于同一物种,D正确。
故选:D。
14.
【答案】
D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基因突变等不定向变异经黑暗环境定向选择所致,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
C、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D正确。
15.
【答案】
B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时基础;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生物界虽然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但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A错误;
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同种个体之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B正确;
C、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可培育出新品种,但不能培育出新物种,C错误;
D、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才是进化的重要动力,D错误。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16.
【答案】
A,C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7.
【答案】
A,B,D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大风对昆虫无翅和翅特别发达的性状进行了选择,A错误;
B.该昆虫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C正确;
D.不同翅形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BD。
18.
【答案】
A,B,C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9.
【答案】
A,B,D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
【解答】
解:A.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是变异个体,A错误;
B.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
C.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与进化地位的高等与否没有直接关系,要看环境如何选择,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ABD。
20.
【答案】
A,B,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
解:A.这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人在这两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都处于最高营养级,B正确。
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多、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低,C正确。
D.流经b城市生态系统的植物固定的能量较少,仅靠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无法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还需要从外界输入其他能量,D错误。
故选:ABC。
三、 解答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11 分 ,共计55分 )
21.
【答案】
基因的分离
60%,减少,自然选择
10%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果蝇体内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的连锁;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
【解答】
控制果蝇眼形(R−r)的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该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则在这100只个体中,B的基因频率=30×2+60100×2×100%=60%.若将这100只个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减少,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由于黑身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vv,产生的配子只有bv一种配子,由于子代中灰身残翅:灰身长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9:1:9:1,说明图示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v:BV:bV:bv=9:1:9:1,由此可见B−v(或b−V)的交换值为10%.
22.
【答案】
(1)丙(地区),48%
(2)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B基因纯合致死
(3)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1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1)杂合子的比例,甲地为2×0.2×0.8=0.32,乙地为2×0.7×0.3=0.42,丙地为2×0.4×0.6=0.48,因此三地区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最高的为丙地区,为48%。
(2)一对长翅昆虫交配,后代长翅∶残翅=2∶1说明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长翅中纯合子BB致死。
(3)由(2)可知,黄色长翅昆虫的基因型为aaBb,雌雄交配所生后代并没有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致死基因t与b连锁;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理论上应该为aaBB∶aaBb∶aabb=1∶2∶1,其中aaBB、aabb致死,因此存在该致死基因的黄色长翅昆虫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只有1种基因型。
23.
【答案】
(1)隐性,地理,否,超甜玉米与普通玉米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
(2)SSWW和ssww(或SSww和ssWW),若F2的果穗上非超甜非糯:超甜非糯:非超甜糯符合9:4:3的比例,则说明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该题考查了性状的显隐性、物种形成的标志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解:(1)超甜玉米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只有普通玉米,说明超甜性状为隐性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远距离种植属于地理隔离;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该过程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所以并没有新物种产生。
(2)验证控制两个性状的基因是否存在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通过其后代的性状比例是否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行判断。所以实验过程可以选择基因型为SSWW和ssww(或SSww和ssWW)的玉米籽粒种植,开花时相互受粉,得F1,F1植株开花时自交,统计F2玉米籽粒的性状及比例。若F2的果穗上非超甜非糯:超甜非糯:非超甜糯符合9:4:3的比例,则说明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4.
【答案】
个体小、繁殖快、易饲养等
不定向,选择出抗药性更强的果蝇
DDT对抗性害虫进行选择
种群,地理,不一定,若出现生殖隔离则是新物种,否则不是。,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由于果蝇个体小、繁殖快、易饲养等,因此选择果蝇作为本实验材料。
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实验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的是选择出抗药性更强的果蝇。
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果蝇具有DDT抗性是DDT对抗性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地理隔离。
②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不一定是新物种,若出现生殖隔离则是新物种,否则不是。
③经过10代后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5.
【答案】
(1)不正确,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子代芦花与非芦花的比例受到群体中B基因频率和b基因频率的影响,与显隐性无关,故根据表现型的占比无法判断显隐性
(2)0.4,ZBZB∶ZBZb=1∶3
(3)杂交方案:非芦花雄鸟与芦花雌鸟杂交,统计子代的羽色及性别;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非芦花,雄性都表现为芦花。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伴性遗传
【解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子代芦花与非芦花的比例受到群体中B基因频率和b基因频率的影响,与显隐性无关,故根据表现型的占比无法判断显隐性。因此,无法判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
(2)若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则子代雌鸟中芦花的基因频率是400/(400+600)=0.4。由于该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大群体,因此子代雌鸟中的基因频率等于子代雄鸟中的基因频率,即子代雄鸟中芦花的基因频率是0.4,非芦花的基因频率是0.6,则子代芦花雄鸟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BZB∶ZBZb=1∶3。
(3)杂交方案:非芦花雄鸟(ZbZb)与芦花雌鸟(ZBW)杂交,统计子代的羽色及性别;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非芦花,雄性都表现为芦花。比较项目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绿色个体比例
36%
91%
64%
A基因频率
0.2
0.7
0.4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哪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