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唐以前的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此诗正写于这一时期。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善诗歌,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所作,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和新诗;
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是汉代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它主要负责制作国家典礼音乐,收集民间的歌谣入乐。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这首《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
4、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5、读准字音
沧(cānɡ)海 碣(jié)石 竦峙(sǒnɡ zhì) 澹澹(dàn) 萧瑟(xiāo sè)
6、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水何澹澹: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何,多么。宽广的海面波涛汹涌,多么的有气势呀!
竦峙:(山)高高地挺立。竦,高耸的样子;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若:好像。
临:登上。
7、读准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歌大意:
向东进发登碣石山,得以观赏到大海的奇景。海水是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了发的,银河里的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抒发我心中的情怀吧!
4、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第4层(13~14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 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明确:
3. 《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明确:(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的磅礴气势,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万物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和统一中国的远景作铺垫,这正是诗人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明确: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明确: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五、文章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六、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新课导入
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而又浪漫多情的诗人,他的诗歌总是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又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著有《李太白全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便题诗抒怀,慰藉(jiè)远方的朋友,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3、文体知识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是初唐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由四个句子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一般偶句押韵。
4、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5、读准字音
子规( guī) 啼( tí )
6、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3)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7、读准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白,随君/直到/夜郎/西。
也可这样朗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之心寄托给明亮的月光,希望它能陪伴你一路到达夜郎以西。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 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诗中描写了“杨花”“子规”,点明了时令是在暮春时节,暗含伤感之意,揭示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因“杨花”是漂泊不定的,因而又暗示了王昌龄的漂零之意。“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因其叫声悲哀凄凉而借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诗的开头一句写景,不着一个“悲”字,却处处含“悲”。
2、“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明确】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暮春环境。
3、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5、“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6、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明确: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7、诗中哪个词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愁心。
8、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点明了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与同情之情。
9、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
明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对朋友被贬的同情和挂念。作者发挥奇特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成为诗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到那边远荒凉的地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五、文章主旨
诗人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六、课堂检测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句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从诗中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湾的古诗《次北固山下》。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3、文体知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和颈联是对偶句。
4、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5、读准字音
潮( cháo ) 悬 ( xuán )
6、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7、读准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
三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歌大意: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潮水长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书信不知送往何处,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明确: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明确:何时何地: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船行的的图景: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这句写出了江水上涨视野开阔的景象。表现舒畅的心情。“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阔”是潮平的结果,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生”“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
6、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明确:残冬腊月
7、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8、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联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思亲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点明主旨。
9、《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小结: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E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B.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E.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阔”:传神地 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3、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答: 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日月流转,岁月更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写作背景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文体知识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是元代的新诗体,分为散曲和杂剧。《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4、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5、读准字音
枯藤(téng) 瘦(shòu )马 断肠(cháng) 天涯(yá)
6、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昏鸦:__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__
②断肠:____形容悲伤到极点。__
③天涯:_____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__
④思:_____思绪。____
7、读准节奏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 、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2、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2.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3. 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明确:“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
4. 品味“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是全诗的主旨句,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断肠人”的意思是说:因悲伤、思念等让人纠结的情感而断肠,这种情感是会让人产生无尽的痛苦之情的。本来已是“断肠人”的诗人,又流落天涯,漂泊不定,生活无着,真是苦上加苦呀!“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用这样一个句子结尾,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人读来愁肠百结,不禁唏嘘!
5. 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6.《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五、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次北固山下》:
问题一:两首诗歌中各写了哪些景物?作者赋予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明确:《次北固山下》青山、行舟、潮水、海日、归雁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思念家乡的情感”
问题二: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明确:相同点: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
不同点:《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的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沦落人的孤寂之情。
2、展开想象,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六、课堂小结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七、课堂检测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明净,温馨的画面,与游子心境相合。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天涯漂泊的辛劳悲苦。
D、这首小令的主旨是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枯藤老树昏鸦”中三个景物,给人以萧索,寂寞,悲凉的感受。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沿途所见温馨人家,一扫游子内心的悲凉。
C、“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D、整首小令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感情。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
B.首句有萧瑟之气,第二句又明净纤细,前后不够协调。
C.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最后一句直抒胸臆。
D.全篇无一“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诗歌,设疑自探,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静态自习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