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1483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春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1483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春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1483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
本节内容是对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补充,这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让学生了解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但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记住标准大气压值.
3.说出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规律以及沸点跟气压的关系.认识测量大气压强的两种气压计.
4.能应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用沸点跟气压的关系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大气压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及产生原因.
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
1课时
本节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讲授法.
熟鸡蛋、瓶子、火柴、废纸条、带塑料吸盘的挂钩、玻璃罩、真空泵、皮碗、杯子、硬纸片、气压计、多媒体课件.
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39-P43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一、导入新课
表演一个“魔术”:出示一个瓶子和去壳的熟鸡蛋,鸡蛋放在瓶口,无法进入到瓶中.点燃废纸条放进瓶中,然后将鸡蛋放在瓶口处,发现鸡蛋被瓶子吞了进去.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其中的奥妙吗?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大气压强的知识,将帮你解开这个谜团.
(设计意图:通过“小魔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演示实验一:覆杯实验
将杯中装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用手按住硬纸片倒置过来,观察现象;然后将杯口慢慢地转到竖直位置,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放手后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慢慢地转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硬纸片也没有掉下来,杯子里的水还是没有流出来.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托住硬纸片,让它不会掉下来?
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
(1)硬纸片受重力和水向下的压力作用,没有下落,必然受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只能是空气,这就证明空气中存在大气压强.
(2)杯口慢慢地转到图示竖直位置过程中,硬纸片也没有掉下来,证明空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师类比:生活在水中的鱼受到水的压强,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大气是否对我们和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产生压强呢?
学生交流回答:空气和液体一样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同样也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既惊奇又困惑的事情:他们的市长,就是发明抽气机的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连16匹马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当马用尽了全力把两个半球最后拉开的时候,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像放炮一样.”市民们惊奇地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没有什么,是空气.”市长这样回答.而如果把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空气经阀门流进球里,用手一拉球就开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出示带塑料吸盘的挂钩,并将其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什么力把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墙上?
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讨论并回答:大气压强产生的大气压力把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墙上.
演示实验二:将塑料吸盘贴在玻璃罩的内壁,用真空泵抽气,会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当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一段时间后,塑料吸盘掉下.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吸盘外侧没有了空气,大气压强随之消失,吸盘在重力作用下从玻璃壁上掉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对点训练】
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 )
A.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
B.用吸管吸瓶中的饮料
C.茶壶上留有小孔
D.利用离心水泵抽水
【答案】A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早在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结合前人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出了大气压的值,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的视频资料.
教师讲解:将一根长约1m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将灌满水银的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这时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下降,水银处于静止,大气压强等于管内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因此,只要测出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之差,就可以得出大气压的数值.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明白托利拆利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以及测得的大气压的数值.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如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玻璃管倒转时,管内水银面会下降?(2)为什么水银面降到一定程度后不继续下降?(3)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4)如何计算大气压?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1)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3)管内外水银面之间的这段水银柱;(4)p大气=p水银=ρ水银gh=13.6×103 kg/m3×9.8 N/kg×0.76 m≈1.013×105 Pa.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实验中玻璃管内的水银面上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空气,大气压支持管内的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量出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760 mm,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2)p0=ρgh=13.6×103 kg/m3×9.8 N/kg×0.76 m≈1.013×105 Pa,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可以取为1×105 Pa.
教师强调:(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倾斜,水银柱长度增大但竖直高度差不变;(2)玻璃管的粗细不影响水银的高度;(3)若将玻璃管上提或下压一些,管内外的水银柱的高度差不变;(4)若玻璃管内混有少量空气,测量的结果比实际大气压小.
2.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教师出示两种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41第一段,了解这两种气压计,并比较其异同.
3.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数值是否总是不变的呢?
演示实验三:取一个瓶子,装入适量带色的水,再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的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使瓶内空气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拿着它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楼下到楼上玻璃管内水柱变高.
归纳实验结论:随着高度的增大,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会逐渐升高,表明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教师点拨:(1)大气压不是一成不变的,离地面越高的位置大气压越小,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研究表明,在海拔3 000 m以内,每升高10 m,大气压大约减小100 Pa.
(2)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会降低.
(3)大气压还会随季节、气候、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
4.大气压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例子.
学生发表观点:(1)用吸管可以把饮料吸到嘴里;(2)将钢笔插入墨水瓶里,用力在管囊上捏几下,墨水被吸进笔里.
教师指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活塞式抽水机,提起活塞时,可以把水抽上来,这就是应用了大气压.
观察下面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提起活塞时,阀门A关闭,大气压使水推开阀门B进入圆筒;压下活塞时,阀门B关闭,活塞下面的水推开阀门A涌到活塞上面.活塞不断地被提起、压下,水被不断地抽上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实物使学生掌握托里拆利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对点训练】
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的玻璃管越粗,管内水银柱越低
B.玻璃管倾斜后,管内水银柱变高
C.只有玻璃管竖直时才能测出大气压的值
D.如果管内混入少量空气,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会变小
【答案】D
三、学以致用
1.与大气压有关的生活现象,下列解释符合物理规律的是( )
A.高原地区大气压比沿海地区大
B.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肌肉里是利用大气压
C.没有大气压,水泵同样可以把水抽到高处
D.茶壶盖上的小孔被堵住,壶里的水就很难倒出来
2.关于西藏地区的气压与水的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压低、水的沸点高
B.气压高、水的沸点高
C.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D.气压高、水的沸点低
3.如图所示,在小瓶里装一些有颜色的水,再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气压计.小明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的水平地面上,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________,水对容器底的压强________,瓶子对地面的压强_____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如果在瓶中装满水,就可以制成一个较准确的测量仪器________(写名称).
【答案】1.D 2.C 3.变大 变大
不变 温度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体会和经验?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4.大气压的变化.
5.大气压的应用.
第3节 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eq \b\lc\{\rc\ (\a\vs4\al\c1(空气受重力作用,空气具有流动性))
2.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3.测量工具:气压计
4.大气压的变化:离地面越高,气压越低
5.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面上气压越高,液体沸点越高
6.实际应用eq \b\lc\{\rc\ (\a\vs4\al\c1(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打气筒空气压缩机))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本节课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由于托里拆利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本节课突出了示意图的作用.示意图直观显示了实验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实验结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是本节课的创新点.但是,像“瓶子吞鸡蛋”“纸板不下落”这样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认真完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掌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