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12.1 杠杆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第1课时 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设计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充分利用学生非常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再运用具体图例分析,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理解杠杆的五要素;再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也是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有用也很有趣,充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剪刀、指甲钳、夹子、筷子等杠杆,但仅仅是会使用.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当引导.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重点:杠杆的归纳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2课时(第1课时)
根据本课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与同学交流与合作.所以本节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是: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刻度尺、铅笔、支架、细线、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6—P79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的平衡原理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一封信,把他这一重要发现报告给叙拉古国王希伦.他在信中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杠杆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作用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杠杆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情景设置,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二、进行新课
(一)杠杆
1.认识杠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使用过下列机械吗?回忆一下使用过程.
(1)剪刀、杆秤等发生了怎样的运动?
(2)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
(3)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在使用时这些机械都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都受到一个使其转动的力和一个阻碍它转动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念.
根据杠杆的共同特点,请学生尝试归纳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教师强调:(1)“硬棒”的含义是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或基本不发生形变;
(2)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两个条件:①要有力的作用;②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可以是方的,也可以是圆的,即杠杆的形状是任意的,但必须是“硬”的;
(4)杠杆的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上的其他位置.
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都是杠杆的缩影.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工具是杠杆吗?
学生认真思考举出例子.
2.杠杆的五要素
学生阅读教材“杠杆”部分,以教材中的撬棍为例,结合图片,自学杠杆的五要素,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讲解杠杆的基本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O”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教师强调:不论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给杠杆作用力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
3.力臂的画法
教师:要正确画出杠杆上各力的力臂,关键是要明确力臂的概念.
其步骤为:
(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虚线(或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勾出,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出示图片,学生试着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确一个完整的示意图应包含着杠杆的五要素.
归纳总结:
杠杆的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设计意图: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对点训练】
请同学们画出拉力F1的力臂.
【答案】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猜想假设】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可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引导点拨:为验证上述猜想,我们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分别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设计实验】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1)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实验前,如何调节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方向平衡?
(3)实验应至少进行几组?
(4)若用弹簧测力计取代阻力钩码的位置,则拉力应满足什么方向?为什么?
(5)动力、阻力都在支点同侧,杠杆能平衡吗?如何操作?
学生充分思考后,发表见解,教师明确:
(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的重心在支点上,力臂为零,自身的重力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还可从杠杆所标刻度直接读出各力的力臂.
(2)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按照“左偏(沉)右调,右偏(沉)左调”的原则.
(3)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
(4)拉力的方向应与原所挂钩码重力的方向一致.
(5)能平衡,动力与阻力的方向相反即可.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
③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力当作阻力F2,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将各数值填入表格中.
④改变钩码数量或位置,重复上面的步骤,得出三组数据.
【实验结论】分析表中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表达式为F1l1=F2l2.
引导评估:以上实验过程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例题:
【例题】据《杭州日报》报道,2001年6月22日,在杭州动物园内,一位物理老师利用杠杆原理,仅用小小的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量.测量时利用了一根长度为12 m的槽钢作为杠杆.如图所示,吊钩固定点O为支点.弹簧测力计示数F1为200 N.测得动力臂l1为6 m,阻力臂l2为4 cm.若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请估算大象的质量.(g取10 N/kg)
教师介绍解题技巧:
可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先求出大象的重力,再利用公式G=mg变形求其质量.
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解:由题意可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200 N,动力臂l1=6 m;阻力臂l2=4 cm=0.04 m,大象的重力等于阻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
F2=eq \f(F1l1,l2)=eq \f(200 N×6 m,0.04 m)=3×104 N,
大象的质量m=eq \f(G,g)=eq \f(F2,g)=eq \f(3×104 N,10 N/kg)=3×103 kg=3 t.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中点悬挂一重G=60 N的物体,在A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F=________N;保持F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位置A提到位置B的过程中,力F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30 不变
三、学以致用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根直的硬棒一定是杠杆
B.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其他形状的
C.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D.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大小为零
2.下列关于力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如图乙所示,某人用一根轻质木棒挑着重为120 N的物体站在水平地面上,木棒保持水平,棒AB长为1.2 m,重物悬挂处离肩膀距离BO为0.8 m.则手在A端对木棒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大小为________N.
【答案】1.A 2.C 3.24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体会和经验?
1.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现象出发,了解了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够指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第1课时 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杠杆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本节课从教材的整体结构来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力的应用——杠杆,它是一种简单机械,后面介绍的其他简单机械是由杠杆引出的,而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所组成的,因此把杠杆安排在这一节的位置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讲解起来也容易被中学生接受.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不复杂,过程操作很重要.本节课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前,重点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的目的与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这样才使学生的实验更规范,针对性更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实验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2
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1 杠杆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1 杠杆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12.1 杠杆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12.1 杠杆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小组内交流讨论上述问题,进行实验,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分析数据,看哪个小组能找出答案,什么是杠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12.1 杠杆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12.1 杠杆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