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9 三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情感。
(三)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郦道元,南北朝北魏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完成地理巨著《水经注》。他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
2.《水经注》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共40卷,记述了一千多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整体来看,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3.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二、课文讲授
(一)读准:读准字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绝怪柏(yǎn) 飞漱其间(shù) 高猿长啸(xià)属引凄异(zhǔ)
(二)读清:读出节奏
注意朗读的节奏:如停顿、重音、语调等。
提示:这篇文章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写山势应用赞叹的语气来朗读;写江水暴涨如异峰突起、文气急促;写冬春之景应该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来读,要读出清幽之美;写秋天之景应读出凄婉之美。
示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读懂:读懂文意
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圈点勾画难词难句,疏通文句。
1.一词多义词
绝:哀转久绝 消失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绝多生怪柏 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至:至于夏水襄陵 表示另提一件事 清:回清倒影 清波
每至晴初霜旦 到 清荣峻茂 水清
2.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空谷传响 响:动词活用作名词,回声。
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急流。
晴初霜旦 霜: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霜。
3.重点词解释:
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飞漱其间:漱,冲荡。
属引凄异: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4.疏通文义,理解内容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一直漫上丘陵,上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天刚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鸣叫,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深入解析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明确: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二)读三峡之山
1.第一段写了三峡哪种景物?抓住了这种景物的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1)写了三峡的山。
(2)景物特点:连绵不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高峻挺拔(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三峡山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如文中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表现山的连绵不绝,“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三峡山的高峻挺拔。侧面描写,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表现山的高峻挺拔。
3.本文为什么要从三峡的山写起?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才会有水,所以从三峡的山写起。
(三)读三峡的夏水
1.第二段主要写了三峡的哪种景物?抓住它的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1)夏水。
(2)水势盛大(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流湍急(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2.第二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三峡夏水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写出夏水水势盛大。侧面描写,如“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侧面写出夏水水流湍急。
(2)对比。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乘奔御风”之速来对比夏季行船的速度,突出夏水水流湍急的特点。
3.写三峡山的“高峻”与写夏水的“迅疾”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为写夏水的迅疾做铺垫。为写水势,先写山势,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雄奇的图画。
4.写三峡的水,为什么要先写夏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最猛,故先写夏水。
(四)读三峡的春冬之景
1.第三段重点描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1)这段描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2)清幽秀丽。水:素 、绿(绘色),回、悬、漱(绘形)。巘:绝。柏:怪。
2.第三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三峡春冬景色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手法:(1)动静结合。(动:素湍、回清、悬泉瀑布.静:绿潭、倒影、绝巘、怪柏。)
(2)俯仰生姿。(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仰: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总结:这段的气氛由紧张变得轻松,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3.第三段最后一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概括三峡春冬景物的特点,直抒胸意表达愉悦之情,也是本段内容的总结。
(五)读三峡之秋景
1.第四段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三峡秋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1)本段写三峡秋景。(2)抓住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来写(清初霜旦,林寒涧肃)。
2.第四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如“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正面写出三峡秋天的萧瑟凄凉。侧面描写,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通过写秋天三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凄清气氛。
3.本段结尾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渔者的歌谣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以衬托人们哀愁的心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
(六)结构示意图
三峡气势:长 高——雄壮美
四时之景:夏:水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寒 凄 ——凄婉美
四、课堂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默写重点词语解释。
2.整理描写三峡的诗词名句。
3.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情境导入,新课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品语言,赏美景,课堂讨论,拓展延伸,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精品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目标,课时计划,文言实词理解法,景物特征概括法,交流点拨,附: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