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487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487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4871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秋
杜荀鹤
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粘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慨述了作者羁旅无依的困境,“年年”表明他处于这种困境的时间之久。
B.颔联写出了作者在多次寻求出路仍无人赏识的情况下,内心却依然豁达乐观。
C.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地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
16.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中说:“唐人诗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尾联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豁达乐观”不对,作者“安身”于“钓鱼船”是迫于无奈。)
16.(1)①本诗尾联的含义:自然是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居无定所,不能抱怨天地比人狭窄。“自是”“无住处”“不关”“窄于人”等词语通俗易懂,诗句说理简单明了,正体现了“用俗语”这一特点。(诗句含义2分,分析2分)
(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能够理性看待生活,虽长期身处艰难的困境,却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态度。(2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①湿,衙退庭中立雁②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稚嫩拙劣”只是作者的自谦)
16.①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②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快乐;③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6分,每点2分)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八月十五夜月(其一)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此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流浪到夔州时所作。②折大刀与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的传说相关。③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借象征团圆的月亮和吴刚的传说抒发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B.诗人想象吴刚攀上柱树望到天高地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C.诗人远望,水路尽是茫茫的霜雪,阻断了他回乡的路,内心又增添了愁怨。
合D.“见羽毛”“数秋毫”极写圆月之明亮,以此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16、请赏析“转蓬行地远”这句诗。(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类型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属于诗句赏析题。赏析诗歌句子的妙处,思考的方向有以下几种:
①从艺术方法上看句子,关注修辞手法及一般的表现手法,看句子是否具有相关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借代、双关、设问反问等。②语言(词语)特点,准确生动,朴实无华,具体形象,精炼传神,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上赏析,总领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解答】(1)C.“诗人远望,水路尽是茫茫的霜雪,阻断了他回乡的路”错,“疑霜雪”中,”疑”字意思是让人觉得,而不是真的。
“霜雪”的意思是路上的月光好像霜雪一样洁白,是写月光而非真的写霜雪,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2)解答此题先弄懂诗句的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意思、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这句诗意思是诗人像“转蓬”一样避乱流浪到偏远的要州,辗转流离,“行地远”指自己因战乱沦落在当时偏僻的夔州,家乡越来越远。
再看修辞手法,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转蓬“使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喻成“飞蓬”。飞蓬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在古诗文中有两个意义。其一,形容人的头发很乱。其二,形容人的漂泊无定。用“蓬”来比方自己,“转蓬”飘飘不定,远离本根和同伴,孤寂无依,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示漂泊不定的意象。
修辞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活。
最后把握作者感情,要通过意象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要结合作者情况、注释、标题等感受作者情感。“转蓬“一词,寄寓了作者羁旅漂泊的伤感愁苦;“八月十五夜月“表达了中秋之夜,对故乡的思念和思归之情;结合注释和作者经历,“行地远”指自己因战乱沦落在当时偏僻的夔州,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的思想等。
答案:
(1)C
(2)这句诗意为诗人像“转蓬”一样避乱流浪到偏远的要州;“转蓬“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活,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苦;表达了对
故乡的思念和反对战乱的思想。
白话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月光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诗歌赏析: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而是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使砍树的大刀折断了。“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蓬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全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点评】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方法: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秋野五首( 其二)①
杜甫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衰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
秋风吹几杖②,不厌此山薇③。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诗人流离菱州之时;②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用以借指老人;③此山薇:商朝孤竹君之二子伯爽、叔齐,商朝灭亡后,两人耻而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山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阐明道理,即人生的道理是容易认识的,任何事物都难以违背其规律。
B.颔联意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句,旨在借鱼、鸟来表达思归之情。
C.衰老之人甘于过贫病交加的日子,荣华富贵之人也难免会有是非灾难发生。
D.围绕首联,后三联分别在景、议、叙中寓理,全诗说理但不枯燥,饶有兴味。
16.末句“不厌此山薇”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15.B (领联“旨在……表达思归之情”错。深水之处,游鱼会感到极其快乐;林木茂密之处,飞鸟便知道这是自己的归宿。诗人以自然现象为例,说明首联“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的哲理)
16.①诗人并不讨厌在山上采薇而食,借用伯夷、叔齐首阳采薇的典故, ②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向往隐居、安贫乐道的思想,③也蕴含着诗人不为乱世所扰,坚守内心气节的人生志向。(共6分。每点2分)
山东省济南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
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
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D(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16.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条2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大潮的壮观;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岑参
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
花明潘子县[注],柳暗陶公门。
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注:潘子,指潘岳。潘岳为河阳令,树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
B. 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
C. 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认同。
D. 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
16. 概括诗中陶处士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情趣高雅。“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描写出陶处士居所优美环境,衬托出主人的雅趣和闲情。②闲适洒脱。“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③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项,“直抒胸臆”不当。前三联写景状物,尾联写“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表现诗人对这种追名逐利生活的厌弃,侧面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是间接抒情的手法。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诗题为“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陶处士”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特点,“处士”即隐士,同时“别业”交代了居处的环境,远离闹市和喧嚣;前两联写景,以景衬人,首联“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写景,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写出了一路寻来的节令特点;颔联“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花明”与“柳暗”描绘了陶处士居处环境清雅、幽静,从侧面衬托主人的高雅情趣,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颈联是正面直接描写,“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描绘陶处士的生活场景,写出一个隐逸之人的悠闲自在;尾联写“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与陶处士隐逸生活相对比,侧面表现陶处士远离尘嚣的淡泊心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默写专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1届高三1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1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