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ppt课件
展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言特点: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 节奏舒缓, 风格散淡。
解( )衣 藻荇( )遂( )至 未寝( ) 柏( ) 藻荇( )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单扇的门,泛指门。这里指门窗。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月色入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文中指门窗。今义:门。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1、“入户”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效果?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的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2.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
其一: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其二:一同赏月者应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力之徒是不配来欣赏的。能与自己共同赏月的又是谁呢?
“遂至”看起来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张怀民一人。可见两个人的关系甚笃。“寻”值得玩味有两层含义:其一: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在赏月。只是不知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歩月呢?因此要寻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写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3.如何理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如何理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相与步于中庭”表明了作者心情舒缓,月下漫步恬静富有诗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鄙弃人世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宁静和纯洁境界。
5、多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体会景物美。 示例:(修辞角度)这三句是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用了隐喻)。使人感到水月莫辩。“盖竹柏影也”使人恍然大悟。“影”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俱现。
(动静结合写法角度)“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正侧面结合写法角度)“积水空明”正面月光的皎洁,“藻荇交横”侧写烘托月光,正侧面结合创造一个冰清玉洁世界。(情感角度)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作者怎样心境?有何内涵?
心境: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欢喜,漫步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
内涵:最后一句是文点睛之笔。“闲人”(1)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作为闲官内心悲凉无处可诉的现状; (2)慨叹世人大多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没时间欣赏这美景,含自嘲、自慰之意;(3)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景象,含自许之意,;(4)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惆怅悲凉之意。
“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 闲适惆怅、悲凉、旷达
7、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叙事简洁明了。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2、写景生动别致。 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3、抒情内涵丰富。 本文融情于景,借皎洁的月光,抒发复杂的情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欢喜,漫步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
1、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散淡。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情感:前者表达了热爱山水的志趣;后者表达了超越孤独的旷达。
2、请发挥想象描绘文中月夜的画面。写法要求:(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承天寺夜游,问与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短文二篇,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苏轼,一读课文知内容,记承天寺夜游,二读课文析妙句,三读课文品感情,贬官黄州,贬官惠州,四读课文入意境,拓展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