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展开知识与能力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品读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
4.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闲人”的内蕴,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指导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风格。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拨】语言特点: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节奏舒缓, 风格散淡。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3)学生接龙译句,师纠正。
(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5、内容主旨概括
【点拨】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入户”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效果?
【点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的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2.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
【点拨】其一: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其二:一同赏月者应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力之徒是不配来欣赏的。能与自己共同赏月的又是谁呢?
3.如何理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点拨】“遂至”看起来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张怀民一人。可见两个人的关系甚笃。“寻”值得玩味有两层含义:其一: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在赏月。只是不知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歩月呢?因此要寻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写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4、如何理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相与步于中庭”表明了作者心情舒缓,月下漫步恬静富有诗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鄙弃人世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宁静和纯洁境界。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体会景物美。
【点拨】(修辞(比喻)角度)这三句是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用了隐喻)。使人感到水月莫辩。“盖竹柏影也”使人恍然大悟。“影”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俱现。
(动静结合写法角度)“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
(正侧面结合写法角度)“积水空明”正面月光的皎洁,“藻荇交横”侧写烘托月光,正侧面结合创造一个冰清玉洁世界。
(情感角度)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作者怎样心境?有何内涵?
【点拨】心境: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欢喜,漫步悠闲,寻求解脱旷达。)
内涵:最后一句是文点睛之笔。闲人”(1)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作为闲官内心悲凉无处可诉的现状; (2)慨叹世人大多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没时间欣赏这美景,含自嘲、自慰之意;(3)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景象,含自许之意,;(4)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惆怅悲凉之意。
四、精读课文,归纳特色
1、叙事简洁明了。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
2、写景生动别致。
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3、抒情内涵丰富。
本文融情于景,借皎洁的月光,抒发复杂的情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欢喜,漫步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点拨】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散淡。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情感:前者表达了热爱山水的志趣;后者表达了超越孤独的旷达。
2、请发挥想象描绘文中月夜的画面。
写法要求:(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点拨】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地上像一潭积水澄澈透明。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板书设计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古义:文中指门窗。今义: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背景介绍,新课内容,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媒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