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时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1497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时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1497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时教案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审批: 学校 . 课题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型新授周次 序号 教学目标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1.课件展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学生对照找到不同处,引出韩、赵、魏三家分晋。2.引导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得出易记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教师提问: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频繁,都有哪些著名战役呢?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4.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回答战国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和影响。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二)商鞅变法1.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2.教师讲述改革措施,学生逐项分析历史作用(利用板书、图示),设计如下:(1)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奖励耕战:奖励生产→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3)建立县制,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4)商鞅变法影响: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学生根据课本复述各国变法改革的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使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大的变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4.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可按不同观点辩论,后由教师点拨:商鞅被处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大地震中,有一项古代水利工程抵挡住了剧烈的震动,依然屹立不倒。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水利工程吗? 2.教师提问:都江堰是由谁设计的?这项工程有哪些功能?(学生浏览教材后回答) 三、课堂小结(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的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评价:破坏性;客观作用(二)商鞅变法1.背景2.内容:(1)郡县制,废世袭特权;编户籍,明法度(2)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奖励军功3.意义:秦国国力大增;封建制度确立(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造及特点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结构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四、巩固练习1.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这一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4.战国时期,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A.秦孝公改制 B.李悝变法C.管仲改革 D.商鞅变法5.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6.“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诗句赞颂的伟大工程是( )A.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赵州桥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译文:滚滚的乌云布天上,春雨落得唰唰响,好雨落到公田里,同时也落到私人田地。)——《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 此变法使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1)材料一反映了土地归国家所有,而材料二则反映了部分土地已经归私人所有,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土地所有制的转变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2)材料三中的“变法”是指哪次变法? (3)材料三的这次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直接推动了秦国国富兵强?(答出两点即可) (4)综上所述,分析影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1.D 2.A 3.A 4.D 5.B 6.C7.(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进步。因为土地私有,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了确立统治,发展经济,掀起了改革运动,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2)商鞅变法。(3)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任答两点即可)(4)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的改革措施等。 补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等奖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图片展示,知能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学过程,情景导入,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