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 学习内容系统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有丝分裂,细胞分裂的本质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DNA进行复制,然后均分到两个细胞中去,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本节内容是学习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
(二)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三) 教学难点
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四)知识点分析
1、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由小变大,即细胞的生长。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长大。这是由于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体积越来越大,细胞膜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越来越小,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远远满足不了细胞体积增大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造成细胞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逐渐停止生长。
2、细胞的分裂:就是由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的分裂过程可分为三步:核分裂、质分裂、形成新细胞。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细胞分裂的实质是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这就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爱表现,好交流。学生对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有很直观的认识,而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比较抽象,对微观世界的变化更是缺少感受。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让他们理解多种多样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比较容易,但是让他们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尤其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再备课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量给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生长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关注细胞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四、课的类型
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设疑:为什么我们能由小长大?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题: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生长和分裂有关。那么,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是如何进行的呢?学习新内容。
2、问题引导,探究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3、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细胞连续分裂图和图解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关于“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4、感悟提升,渗透情感教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的“科学 技术 社会”,让学生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癌症有重要意义。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的生长
1、过程:新细胞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增大。
2、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二、细胞的分裂
1、概念: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即细胞数目加倍。
2、过程:核分裂质分裂膜(壁)形成
DNA
3、染色体的结构
蛋白质
4、染色体的变化:复制均分
三、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趣味情景导入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
同学们在小学的语文中是否学过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呢?思考:小壁虎尾巴断掉后为什么能重新长出来?
引入课题: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生长和分裂有关。那么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妙。(板书)
这诗句描述的是生物体生长的自然现象。
思考回答:小壁虎尾巴断掉后还能重新长出来的原因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与教师一起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创设情境,通过诗句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的学习。
细胞的生长
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我们从婴儿到成年,构成身体的细胞会从1012个增加到1014个。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细胞的生长?细胞生长的结果如何?
2、细胞是否能无限度地生长?(通过计算不同边长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得出)
思维拓展:植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质里面出现许多小液泡。后来,小液泡逐渐长大,最终合成一个大液泡。这就表明细胞已经成熟了,细胞就不再长大了。
阅读教材回答:
细胞的生长: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由小变大。细胞生长的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2、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长大了,这是因为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体积越来越大,细胞膜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越来越小,透过细胞膜吸收的营养物质远远满足不了细胞体积增大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生长中的细胞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逐渐停止生长。因此,细胞的生长不是无限的。
使学生形成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概念。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加大学习的知识深度,懂得判断细胞是否成熟。
细胞的分裂
细胞不能无限制地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那么什么是细胞的分裂呢?你能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拓展: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后,能形成多少个细胞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疑: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2-11展示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显微照片,提出问题:图中不同细胞中那些被染成深色的物质在形态上有什么差别?
讲解:在图2-11中,那些被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图2-11中展示了处于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的位置关系,画出有关这几个概念的概念图。
组织学生结合图2-11,思考讨论:
1、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
2、分裂之后,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分裂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情况。
讲述:由于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DNA,因此,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思考回答:细胞的分裂就是由一个细胞分为两个细胞。细胞分裂首先是核分裂,接着质分裂,最后膜(壁)分裂。
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后,能形成2n个细胞。
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
思考回答:在不同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不同
通过观察图片、倾听教师的讲解,认识染色体的基本结构,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了解在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不同。
分析之后,各自先画出概念图,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上讲台演示所画的概念图。
思考回答:
1、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后均分,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理解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过程,知道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阅读,获取细胞分裂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分裂规律总结出计算式子。
比较、分析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区别。
培养学生看图得出结论的能力。
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网络结构。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根据概念画出概念图。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形成乐于交流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认同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生物体之所以能由小长大的原因,并进行板书。
归纳出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1、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2、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关注细胞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健康。
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人体健康。
当堂检测
做课后练习题,布置配套练习册的作业。
巩固知识。
升华拓展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进一步追问“还想知道什么?”
“拓”、“思”、“悟”,处在一种“学习即生活”的状态。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自由畅言。
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a href="/sw/tb_c7719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a href="/sw/tb_c7719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