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人教版

    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人教版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人教版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人教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心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心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心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
    B.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C.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意。
    D.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刚开始走出国门。
    B.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而在于其本质。
    C.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这样对比,突出了清朝盘心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精品。
    B.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C.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匹配。
    D.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没有实用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励拾荒有助于垃圾分类,而垃圾分类降低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如果想解决垃圾问题,政府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拾荒。
    B.相较卫生填埋,焚烧发电有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好处,因此当前我国都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
    C.波士顿展出过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D.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与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商品最符合“零废弃”理念的一项是(        )
    A.纯棉布袋 B.纽扣电池 C.共享单车 D.塑料餐盒

    (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生态文明”的特征。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减)

    (1)围绕“雾”,作者对其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         )——(         )——(         )

    (2)试分析文章第②段写“我昨天”看到的情景的作用。

    (3)这是一篇优美又不乏哲理的文章,可题目却如此简单。请对题目“雾”加以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起句点明节令,有送目伤秋之愁,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领起全诗。
    B.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C.作者描绘秋晨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2)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六、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先贤的价值倡导来表现诗人献身正道保持节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女主人公自从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早起晚睡,忙碌操劳。

    (3)苏轼的《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坐着小船在茫茫的江面上任意飘荡的情景。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方式,学者们把城市的出现及____称为“城市革命”。知识与文化是城市生活的鲜明特色与主题,文字和文字传播又构成知识与文化的核心。城市化的核心绝不是街道的________和建筑的________,而是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市民化和知识化的道路绝不是一片坦途,也绝无可能____。文字和知识的普及化或大众化虽然是人类坚定的方向,但迄今仍然是人类的难题。在现代社会直至今日,缩小乃至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仍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只有不间断地多读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记忆力的不足,才能更多、更有效地利用或开发思维能力,使大脑中主思维的部分减少浪费,这样人自身才能得到充分和均衡的发展。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断地提示我们:(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推进 纵横交错 鳞次栉比 轻而易举
    B.演进 纵横交错 鳞次栉比 一蹴而就
    C.演进 鳞次栉比 纵横交错 轻而易举
    D.推进 鳞次栉比 纵横交错 一蹴而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B.一个人一生只使用了自己大脑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C.一个人一生只使用了自己大脑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D.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拥有无限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文字之书就是发动机和点火器
    B.人类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拥有无限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文字之书就是点火器和发动机
    C.人类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思维力,文字之书就是点火器和发动机
    D.人类拥有无限的思维力,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字之书就是发动机和点火器
    八、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是守住耕地面积。①________,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人均耕地面积更小。按道理农民②________,可是,耕地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也就低,自然就会造成耕地荒芜、浪费。因此,只有保障农产品价格,③________,这样农民才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耕地。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但衰退程度可能不会像今年早些时候预测得那样严重,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以上,全球产出将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全球贸易将减少约五分之一,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下降40%。发达国家产出降幅最大,部分国家今年将出现两位数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将承受严重创伤,将有9000万至1。2亿人陷入极端贫困,近3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拉美地区可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打击,加勒比地区经济体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创,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增长预期为1.3%)。
    九、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一个孤独的季节,“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冬天又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季节,孕育着“墙角数枝梅”,冬天还是一个温暖的季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问候的话语有时足以温暖你整个人生。
    在冬天,是否也有某个人、某件事在寒冬里温暖了你的生活?她如一束光,引领你走向阳光明媚的春天。请以“寒冬里的一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有对冬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感情真切动人。2.文章结构要清楚,要有必要的议论和抒情。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B
    A
    D
    【考点】
    小说阅读
    社会科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青花束莲”以偏概全,原文为“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快速浏览原文,了解文章内容,逐个分析选项,注意细节。本题A 项曲解文意,两个分句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把各项带入原文进行比对,发现异同点,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本题D项以偏概全,“没有实用器”不当,原文表述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科技说明文阅读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需要通读原文,细读试题,根据有效信息筛选答案。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上、判断上做文章,主要错误类型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因果倒置、夸大其词、答非所问、混淆已然未然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
    D
    D
    A
    (4)生态文明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全面批判,超越了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
    (5)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③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鼓励拾荒有助于垃圾分类”“如果想解决垃圾问题,政府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拾荒”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可知,拾荒虽有一定的好处,却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B项,“当前我国都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过于绝对,且无中生有。
    C项,“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知,是“自然转化”而非“分类并转化”。
    故选D。
    (2)D项,解释不符合原文。由材料二第三段“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第四段“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可知,原文说的是垃圾问题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形态,D项反向推导不成立。
    (3)“零废弃”指的是对垃圾尽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不废弃掉任何东西。“纽扣电池”“共享单车”“塑料餐盒”都只能回收利用一部分,仍然会有一些是无法利用、甚至有害于环境的。故选A。
    (4)从材料二第四段“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可知,生态文明的特征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全面批判,超越了工业文明。
    (5)从材料一“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可知,第一个方法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从材料二“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可知,第二个方法是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从材料三“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可知,第三个方法是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1)不喜欢,赞美(喜欢/欣赏),思考,陶醉
    (2)运用插叙,交代了“我”昨天在没有雾的状态下看到的景象和人物活动,与今天“我”在雾中看到的景象形成对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雾的模糊性。使文章的结构富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3)①是文章线索,起到贯串全文的作用。②交代文章所写的主题或与之有关的内容,对读者的阅读起到提示的作用。③暗示文章深层的思考:在自然界存在如“雾”一样模糊的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等领域中也都有模糊性现象。
    【考点】
    记叙文标题作用
    插叙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散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第①段“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可知作者开始的态度是“不喜欢”;再根据第④段“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可知作者态度转换为“赞美”;继而作者根据对“雾”的观察与“模糊美”的探究而进行了一番“思考”;最后一段由“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可知作者的态度为“陶醉”。
    (2)第②段描写了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一天,“我”在没有雾的状态下看到的景象和人物活动,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与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外面是大雾弥天,“我”在雾中看到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雾的模糊性,使文章波澜起伏,丰富了文章内容。
    (3)赏析标题要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结构上,“雾”贯串文章始末,是全文的线索;从主旨内容上,全文皆是以“雾”展开思考、描写的;从读者角度,“雾”言简义丰,能够吸引、提示读者。
    四、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2)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C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向东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解答】
    (1)“奇才”作“有”的宾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句意结构完整,其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王即不听用鞅”意为“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句意结构完整,其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2)苟:如果。强:使……强盛。法:效法。循:遵循。
    (3)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原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的意思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由此可见,商鞅并没有对太子施以刑罚。
    五、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A
    (1)A(2)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避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评价: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②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
    A.“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理解错误。“重”,是“看重”,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故选A。
    第一问要结合诗歌中描写太守的诗句,重点抓住“愚”进行分析。“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是“愚”的一个表现。如“高台复帐驻鸣茄”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其中的“高台”“复帐”“鸣茄”几个意象,描写出了场面的阔绰,气氛的热烈。当然,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登高赏景的情景。可见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也是“愚”的表现。“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可见“任落风前帽”和“争吹酒上花”也是“愚”的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我们再看“白头太守”,不仅说明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而且也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特别是结句“满插茱萸望辟邪”,可以说,从诗人的年龄和职位来说,这样的打扮确实有些滑稽,感觉到到诗人所具有的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性格。然而,正是这样的形象描写,不但承接说明了上句中的“愚甚”的自嘲,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尊重民俗的作风。这也表现出了如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给全篇平添喜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

    答案:(1)A(2)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避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评价: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②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六、情景默写
    【答案】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夙,寐,靡,顷。
    七、选择题组
    【答案】
    B
    C
    D
    【考点】
    成语的使用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推进”,推动前进;“演进”,演变进化。前者多指外在动力,后者多指事物自身的演变发展,句中语境强调城市的发展变化,宜
    用“演进”。
    “纵横交错”,竖的横的交叉在一起;“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紧挨着排列。形容道路宜用“纵横交错”,形容房屋建筑
    宜用“鳞次栉比”。
    “轻而易举”,指做事情很容易;“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两个成语含意相同,但在本
    段的语境中,用“一蹴而就”更形象生动,且与前文搭配关联更紧密。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一是颠倒了“大脑”与“脑容量”的从属关系,二是“因为”和“造成的“重复势余。只有C项完全改正了这两处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文段强调的是读文字之书对于开发思维力的重要性,而思维力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故应将“思维力”放在最前面;“发动
    机”和“点火器”也有主次之分,应将“发动机”放在“点火器”之前。
    故选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语言表达
    【答案】
    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耕地浪费的现象严重,只有保障农产品价格
    【考点】
    表达得体
    语境填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解答】
    语段分析了我国耕地浪费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守住耕地面积办法。第一空,根据上文“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中“虽然”一词可推知,下文应与之构成语义上的转折关系,再由下文“人均耕地面积更小”可推知,强调的是“人均面积”;故此处可填写“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第二空,根据上文“按道理农民应该非常珍惜耕地才是”可推知,现实与愿望是相反的,故此处可填写“耕地浪费的现象严重”。第三空,由上文的“因此”一词可推知,应是对上文的总结,“耕地荒芜、浪费”的浪费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也就低”,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必要针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改变,因为下文的关联词“才”,可推知与之搭配的关联词应是“只有”;故此处可填写“只有保障农产品价格”。
    【答案】
    示例: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拉美
    地区均受到严重打击,中国仍将正增长。
    【考点】
    其他(压缩语段)
    提取关键词或主要信息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文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通读文段,首先找到表述对象——《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然后确定有关表述对象的关键信息——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
    、发达国家产出降幅最大、拉美地区可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打击、发展中国家将承受严重创伤、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然
    后对搜集出来的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按照一定顺序、适当添加一些词语连缀成句即可。注意字数要控制在80字以内。
    九、命题作文
    【答案】
    例文:
    寒冬里的一束光
    桃红映柳绿,百花争艳一派妖艳的春;骤雨打芭蕉,雷电击山一片翠绿的夏;秋风瑟瑟,落叶飘零一派金黄的秋;风霜满
    枝头,白雪纷飞,一派灰白的冬。与春、夏、秋相比,我对冬似乎更衷情些。
    冬天少了些妖娆,少了些翠绿,少了些金黄,但增添了几许灰白,更增添了几分凝重。
    那个大雪纷飞,积雪厚得已没过膝盖的午后,原本是平淡无奇的,可是那雪天里发生的故事让我永远不能忘怀。那天,同
    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地自习,同样也包括我。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大家才纷纷走到阳台边凝神观望,或活动一下筋骨,这时在
    同学们的声音中我听到了一个像“雪人”一样站在操场的话。可能是我与外婆心有灵犀吧,我顿时疯狂地往外跑,紧张、焦虑、心
    疼一下子全部伴着泪水涌了出来,直到跑到那个“雪人”面前,我的脸已经被雪和泪水打湿得不成样子,额头的头发还在不断地滴
    水。看到面前的“雪人”再也抑制不住感情,我紧紧地抱住她,似乎在力图用我的体温来溶化她身上所有的雪花。
    外婆意识到了我,可是她的身体已经被这该死的天气冻坏了。我小心地扶着外婆,走到教学楼的大厅下,许久外婆才能有
    些动弹。原来外婆是特意为我送学费的。因为好天她要忙着捡拾垃圾,所以她选择了宁愿让自己变成“雪人”的天气来为我送学费
    。此时的我依然心潮澎湃,干脆扑到外婆的怀里哭了一场,把所有的心疼与内疚都哭了出来。外婆用双粗大的手拨了拨我额前
    湿发,然后,又紧紧地将我搂在怀里,嘴里不停地说着:“傻孩子,傻孙女。”
    从小我就知道我和别的孩子不同,当其他孩子依偎在父亲母亲怀里撒娇时,我只能躲在一旁瞧着。因为我一直都跟着外婆
    生活,具体的原因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现在我终于明白,只要有外婆就足够了。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是我惟一不离不弃
    的亲人;日记里写得最多的事也都是我与外婆。
    可是,如今外婆却已躺在了病床上,不能说话,而我如今在温暖的教室里迎接高考奋战高考不能坐到她身边给她依靠,给
    她安慰。我似乎觉得这个冬天特别漫长,即使我对冬天一直都是这么地向往,可是这个冬天,这个没有外婆唠叨的冬天,让我
    明白了,祖母与孙女之间爱的重量与价值的无量。
    外婆,您就是我的那束光。
    【考点】
    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提示语加题目的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
    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审题具体做法:①审清作文题目中的限制语。限制内容主要
    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性质、程度、范围。②审清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确立文章的写作表意
    重心,确定写作方向。③审清提示语对题目或作解释说明,或作补充介绍,或作扩展延伸,具有方向性与暗示性,帮助学生理解
    题目,打开思路,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
    首先阅读材料,所给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由“冬季”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直观写冬天的寒冷和孤独;第二句写“冬季”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季节,孕育着“墙角数枝梅”,还是一个“温暖的季
    节”,“温暖你整个人生”。故“冬季”可以是自然界的冬天,也可以是自己遭遇困难的“寒冬”,而“冷”则可以是人情的“冷暖”,“冷”可
    能是他人的漠视、伤害,也可以是真正的冬天;“暖”则是来自他人的关怀、问候、挂念等,也可以是“我”善于感受发现温暖;无
    论选择哪一个题目,都要吃透内涵,表达出“冷暖”。
    题干给出的要求很清楚,”在冬天,是否也有某个人、某件事在寒冬里温暖了你的生活”,让命题“寒冬”和“光”有了象征意义。
    【立意】1.家庭/个人遭遇困难时无人/有人伸出援手;
    2.寒冬遇到一件暖/寒人心的事;
    B.善于在寒冷中发现温暖;
    4.社会人心给人温暖/感到冷漠。
    【素材】1.在工地缺乏工人时,无数大大小小的公司紧急召令,本以为待命的人寥寥无几,可是手机在一瞬间爆炸了——“人在宜昌,随
    时待命”“人在荆门,随叫随到“……那些回复随时待命的人,此时是匆匆放下年夜饭的碗筷,临别亲人,甚至含泪写下诀别信……在
    建工材料、医用设备及各种资源匮乏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声音响了起来:“我来!我来!”各地的机场上,一架又一架运输机从暗
    夜飞向黎明,从大江南北飞向江城!上万人不顾儿女,急切的想要前去武汉建造医院;上万人不顾父母,迫切的想要前去武汉
    充当医生;上万人……树叶依旧飘凌,不过速度减缓了许多,看呐!连树叶都为之动情了!是啊!这种舍身为国的情怀,让我们
    怎能不敬佩?让我们怎能不感动?让我们怎能不感觉这个冬天其实也不太冷?
    2.不知怎的,这画面重现时觉得那么熟悉——上一次的冰冻雨雪灾害,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地点,一样的人影划过……是绿色的
    保护,橘黄色的守望,白色的惦念,还有红色的旗帜鲜艳……解放军来了,搜救员来了,医护人员来了,祖国的温暖、亲人的想
    念都来了……我不知道远方的看老人,现在可否安康;我不知道远方的弟弟妹妹,是否熟睡正香;我不知道远方的你们,如今怎
    样……新闻的插播,网页的刷新,前线的记者为我们送来了担忧中的希望,原来你们都好、一切都好……没关系,房子塌了可以重
    新盖,因为爱;没关系,亲人一定会找到,因为他们都在这熟悉的人世间;没关系,身体伤了可以治,只要你们平安……耳语低
    喃着“没关系”,十三亿的心此刻为你们守候,兄弟姐妹赶不到你们的身旁,爱会帮助我们搭起桥梁,我们约定好,灾后相见时
    ,让我看到你们久违的笑脸……拉钩,不许变,不许离开,不许走远……这个冬天,有着别样的温暖。
    B.我终于熬不住了,我拿起电话,但一会又放下了。我知道我不能给妈妈打电话,我不能让她担心。但我想听听她的声音,想知
    道爸爸的情况,于是我又拿起……,但三拿三放后,我最终还是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妈妈告诉我:“爸爸没事,只是受了一些外伤
    ,你要照顾好自己,我过段时间就会回来。”我听得出来,妈妈的说话声是颤抖的,我想妈妈的枕巾也温了好几回吧。她对我的
    爱,对我的思念一定超过我对她的。真希望爸爸快些好,这个冬季能短些,寒风早日刮尽,春风快些来抚摸我,来亲吻我。我
    渴望春天的阳光快些照到我,快些来温暖我。也希望每个有阳光温暖的人能一直幸福,能守住阳光。

    相关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观点要明确,还要懂得辩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答案),共1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请分析张大飞的人物形象, 士皆嗔目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