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2.认识气温计表格教案设计
展开第2课 认识气温计
(教材P43~44)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
探索 与研讨 | 3.交流:请同学上台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气温计的结构。请其他同学补充不足之处。 4.小结:气温计一般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气温计是非常容易破损的,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碰触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了,一定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探索二: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1.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那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该怎么读数呢? 2.出示:出示气温计模型。请同学上来读一读,并说一说读数的方法,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3.讲解:课件出示气温计读数的小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4.小结:正确的读数方法是,以0 ℃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上多了几格就是几摄氏度,如7摄氏度写作7 ℃,向下少了几格就是零下几摄氏度,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完成活动帮助卡。 |
|
探索 与研讨 | 6.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先研讨交流,然后派代表作集体汇报,其他组员继续做读数练习。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我们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1:不是整数时,一小格的读数有时候容易读错。读数时,先明白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几摄氏度。 小组2:零下的读数有一定难度。读数时,注意零上和零下的读数方法。 主持人:利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于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 小组3: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在描述天气情况时更加精准,更能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认识气温计的结构,是使用气温计的基础,所以放在前面环节先进行探究和研讨。气温计读数是难点,所以按照“认识刻度—学习读数和记录方法—练习读数—纠错强化”的步骤,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数方法。 |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又叫寒暑表,其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才能获取正确温度数值。 2.拓展:出示各种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引导学生尝试着认一认,并介绍它们的用途。(预设:体温计可以用来测量体温;水温计可以用来测量水的温度;双金属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3.提问:我们认识了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预设:相同点是都可以用来测量温度。不同点:用途不同;量程不同;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数值不同;应用场景不同。) |
|
拓展 与小结 | 4.讲解: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在结构、功能、量程上有很大不同。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结构匹配不同的功能。 【设计意图】了解各种不同的温度计能拓宽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有些是为了不同的功能和测量对象设计的,也有一些是为了方便操作和使用设计的。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但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对3年级学生来说还是困难的。所以,本课在聚焦部分通过小游戏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对冷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而理解需要用工具测量气温,而不是依靠自身冷热判断。在探索与探讨部分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气温计的结构、气温计刻度的含义,了解其测量范围。接着指导学生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帮助他们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归纳出正确的气温计读数和记录方法,认识到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对描述天气情况的意义。在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关注到不同的温度计在结构、功能、量程上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结构匹配不同的功能,从而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 |
|
课后 作业 | 二、判断题。 3.[易错题]如果找不到体温计,我们可以使用水温计测量体温。( ) 三、选择题。 1.被称为寒暑表的是( )。 A.水温计 B.体温计 C.气温计 2.下列温度最高的是( )。 A.38 ℃ B.0 ℃ C.-100 ℃ 3.“-8 ℃”读作( )。 A.零下八摄氏度 B.负八摄氏度 C.减八摄氏度 参考答案 二、3.× 三、1.C 2.A 3.A |
|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5.观测风表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5.观测风表格教案设计,共5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测量气温表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测量气温表格教案及反思,共5页。
小学7.风的成因表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7.风的成因表格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