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四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内容要点题__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四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内容要点题__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 学案,共10页。
必备知识建构
关键能力突破
问题1如何准确检索特定信息要点?
【例1】(2020天津卷)阅读《线条之美》(文本见题点1“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从教材寻思路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及其特点。
思考角度本题考查特定信息的概括。先审读题干,明确概括的区域为文章第二至六段,阅读这些段落,可知概括对象分别是小径、荷塘、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物;再进一步阅读,勾画重要词句,包括景物意象、修饰语等;最后分别概括每幅画面,列举景物意象,归纳其特点。
参考答案①第一幅画面:月下小径。写了小煤屑路和许多树,具有幽僻、寂寞的特点。②第二幅画面:月下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具有幽静、淡雅的特点。③第三幅画面:荷塘月色。写了月光、青雾、树影,具有朦胧、缥缈的特点。④第四幅画面:荷塘四面。写了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具有阴沉、模糊的特点。
[我的答案]
精准抢分
特定信息概括“三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确保不遗漏要点。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加工,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本题要求概括线条对创造美的作用,这意味着考生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线条”“创造美”去原文中筛选信息。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
该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第二至六段。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
[满分答案]
问题二如何由浅入深,理解文本情感主旨?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请概括全文主旨。(4分)
从教材寻思路
请概括《故都的秋》一文的主旨。
思考角度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归纳每一层的层意,还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作者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我的答案]
精准抢分
主旨概括“三方法”
[特别提示]有注解的要借助注解,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维流程
第一步:概括段意
文章先通过人们见面的问话以及养猪卖猪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然后写大机器时代,人们看到的是食物而不是粮食,生命的源头被切断,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文章最后三段,作者先回忆了祖父对粮食的虔诚之心,然后写一家人对粮食的珍惜,最后写粮食成了我们的灵魂。
第二步:联系段意,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对粮食的歌颂,表达了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满分答案]
纠偏补弱训练
选文关键词
物质的贫乏 精神的富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七载云烟(节选)
汪曾祺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昆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肥皂箱,很便宜,男生女生多数都有这样一笔“财产”。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也有占了一个床位却不来住的。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东侧,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这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有的有几件华贵的衣服,那是少数军阀商人的小姐。但是她们也只是参加Party时才穿,上课时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男同学原来有些西装革履、裤线笔直的,也有穿麂皮夹克的,后来就日渐少了,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查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抡。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鞋,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当时米线的浇头很多,有闷鸡(其实只是酱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爨”音川,云南人不知道为什么爱写这样一个笔画繁多的怪字)、鳝鱼、叶子(油炸肉皮煮软,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米线上桌,都加很多辣椒,——“要解馋,辣加咸”。如果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倌说:“免红!”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沙子、木屑、老鼠屎。菜,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有删改)
1.对点题有人曾盛赞西南联大“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请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西南联大师生在治学和为人方面的突出特点。(6分)
2.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单记一人不同,刻画的是西南联大师生的群像,每个人着墨不多,但人物个性却极鲜明。
B.作者用调侃的语气追忆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才开始讲,语言风趣幽默。
C.作者写西南联大教授衣服用“残破”来形容,如闻一多先生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朱自清先生穿着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看似贬,实则褒。
D.作者不厌其详地描写了米线的浇头,如闷鸡、爨肉、鳝鱼、叶子等,又写到了吃米线的“行话”,使读者如临其境,意在展现西南联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3.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叙写关于“豆壳虫”的回忆的?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高考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具体要求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体现出以下核心素养:①文化传承与理解,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②审美鉴赏与创造,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③思维发展与提升,如要求考生回答古诗文所阐述的道理,引导考生保持批判精神。
题点3 概括内容要点题——因事见理趣,
格物悟情志
关键能力突破
【例1】
[满分答案] 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例2】
[满分答案] 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1分)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1分)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2分)
纠偏补弱训练
1.治学方面:①刚毅执着的精神。联大师生身处战乱,辗转流离,条件艰苦,仍一心向学。②勤奋用功的态度。学生彻夜读书,早起苦读。③安贫乐道的情怀。教室简陋,衣食不足,联大师生不在乎物质的贫乏,追求精神的富足。(答出“坚毅、坚韧、顽强、意志坚定、甘之如饴”也可酌情给分)
为人方面:①友善互助的交往。老师见到女生没有椅子亲自去搬,男生看到老师搬椅子主动帮忙。②积极乐观的心态。雨打铁皮屋顶联想到《黄冈竹楼记》,豆壳虫吃出了“盐爆虾”的味道,始终保持愉快的精神和向上的心态。(如果答出“苦中作乐、随遇而安”也可酌情给分)
(每点2分,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
2.D 解析“意在展现西南联大生活的多姿多彩”错。
3.①细节描写,“撒了一点花椒盐”“闭着眼睛尝了尝”运用细致传神的描写,体现出“我们”苦中求乐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西南联大生活的怀念与眷恋。(3分,“细节描写”1分,分析1分,“苦中求乐的精神”或“怀念和眷恋”的感情1分。如果答“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分析准确也给分)
②多用短句和口语,“好吃”“这玩意多得很”,简洁明快,平实质朴,增添了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3分,“多用短句和口语”1分,如果只答其中1点也给1分,分析1分,作用1分)段落
相关信息
概括加工
第二段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线条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
第三段
“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
线条蕴藏艺术能量。
第四段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线条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第五段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
线条体现人体之美。
第六段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线条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1.3.2 散文 抢分提升16 概括内容题——因事探求理趣,格物感悟情志(word)-2022大二轮【导学教程】 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共8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四散文阅读题点1赏析语言题__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术 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材上,命题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专题三小说阅读题点2概括形象题__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 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