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导学案
展开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一、设计思想
①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全体学生都要到达的目标要求;
②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表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
③帮助学生构建以“特征〞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和以“探究〞为核心的能力结构,依据的是结构性教学原那么,表达的是教材的“知识--能力双主线〞特色;
④以活动单和实验报告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依据的是启发诱导、教学最优化的原那么。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以探究实验活动来整合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表达教材的“知识---能力双主线〞特色。知识内容以重要概念为核心, 以“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为主线 。蚯蚓特征中选取了:形态中的体色、体形、体节,结构中的刚毛,功能中的运动,生活习性中的湿觉,并且扩展了书本中没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响这一探究主题。这些特征都与“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密切相关。为有效突出能力重点,故只对探究能力中的“进行观察和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提出了能力要求,而对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给予确定性安排。
2、学情分析
有利因素在于,学生在之前各章中已进行过屡次的探究活动,对于探究活动有了一定的能力根底。而本节课的主角,土壤中的小动物蚯蚓, 学生也是经常见到的,对于它的形态以及生存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外部形态和触感的原因,学生缺乏对其深入了解的学习兴趣,这是不利因素;如果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再去准备实验材料做实验的话,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太高,同样时间也太紧迫,学生可能一时间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加以引导;有些女生怕蚯蚓,教师要正面引导,说明蚯蚓全身都是宝,不会伤害人类,同时引导学生保护蚯蚓,在实验过程中不做一些假设危及蚯蚓的生命的行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蚯蚓身体的体色、体形、环带,识别前端和后端、体节、刚毛;
2、解释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响等现象;
3、概述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开展自学思考、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
2、在实验和讨论中,养成协作精神,
3、养成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形态、结构、习性和生理的一些特征。
五、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一些特征。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课的类型
探究性学习
2、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以以下5个环节组成:游戏导入→合作学习→实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特征
3、教学策略手段
游戏导入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合作学习环节:
用实验报告清单引导合作过程;
合作完成实验报告清单;
通过全班讨论交流来落实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心有灵犀〞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哪两位同学愿意上台尝试一下? 〔学生志愿举手。〕
师:游戏规那么非常简单,一人比划一人猜,可以配合语言描述。老师希望底下的同学不要出声作出任何提示。
〔蚯蚓〕
师:大家了解蚯蚓吗?〔了解〕
师:你们知道蚯蚓生活在哪里吗?
〔土壤中〕
为什么蚯蚓能够生活在土壤中呢?
〔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答复,总结和它的特征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蚯蚓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板书: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2、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1)小组竞赛:
阅读课本P94文字内容以及P105信息库中关于蚯蚓的介绍,结合对实物蚯蚓的观察,在活动单中总结蚯蚓的以下特征:
①生活习性
②形态结构
③呼吸特点
完成活动单,做好对照实物蚯蚓汇报展示的准备,可以带课本或者活动单,可以一个人汇报,也可以多人上台汇报。
时间为5min,完成的小组举手示意,看哪个小组合作效率最高。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活动单
生活习性 | 蚯蚓喜欢生活在 〔“潮湿〞或“枯燥〞〕的土壤中 |
形态特征 〔看一看〕 〔摸一摸〕 |
1、体形: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稍尖,利于在土壤中穿行; 上图中① :蚯蚓身体分节,为 动物; ② :靠近 端: ③ :位于 端。 〔思考:如何区分蚯蚓前后端?〕
2、体色:接近 的颜色,是一种 色。
3、体表:能分泌 ,有突起的“细刺〞叫作 。 〔思考:用手轻轻触摸蚯蚓体表,有什么感觉?〕 |
呼吸特点 | 〔“有〞或“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 进行气体交换。 |
时间到,挑选最快组上台对照蚯蚓实物汇报展示,其他组成员纠错、补充。老师点评、补充:
①生活习性:潮湿的土壤〔联系钓鱼时挖蚯蚓的经历〕
②形态结构:
体形:身体呈细长圆柱体形,两端稍尖,利于在土壤中穿行;
蚯蚓身体分节,为环节动物
指出蚯蚓的体节、环带、口〔外形放大图〕;
思考:如何区分前后端?〔环带靠近前端。〕
体色:接近土壤的颜色,是一种保护色。〔展示蚯蚓各种不同但是 却与土壤相似的颜色图片。通常呈褐色、暗红色、紫色、 灰黑等颜色,具有一定的变色能力。〕
体表:能分泌黏液,有突起的“细刺〞叫作刚毛。
思考:用手轻轻触摸蚯蚓体表,有什么感觉?〔湿润而粗糙〕
③呼吸特点: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雨后蚯蚓爬出地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后就会纷纷死亡,请你分析这些蚯蚓死亡的主要原因?
〔体表水分蒸发,无法呼吸而死。〕
〔2〕探究实验:
师:课本上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就一定是对的吗?
生:不一定!
师:那么我们如何验证是否正确呢?
生:通过实验!
师:非常正确!咱们班同学都有科学家应该具备的首要精神,就是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下面就请同学们亲手做实验,来探究蚯蚓在生活习性、运动、反响方面的特征!
师:每组的探究主题由组长抽签决定,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的探究实验。老师给大家几点建议!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要求:
- 边探究边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事求是 ;
- 多做几次实验,防止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 探究结束举手示意一下;
-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护蚯蚓。
①每组组长抽取探究主题,领取实验报告单和实验材料:
实验一: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
实验材料:蚯蚓2条、枯燥和潮湿的面纸、托盘
实验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
实验材料:蚯蚓2条、光滑玻璃板、粗糙玻璃板、红线
实验三: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响
实验材料:蚯蚓2条、手电筒、玻璃棒
〔备注:每组蚯蚓挑选大小和活力相似的两条。〕
②合作探究
每组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并且认真阅读实验报告清单上的温馨提示,根据实验报告清单认真完成探究实验,填写好清单上相应内容后可以对清单上的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教师融入学生的探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③汇报展示 :
要求:
1.声音洪亮、面向大家;
2.先简要介绍本组的探究主题以及实验步骤;
3.说出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并分析原因。
实验一: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
提出问题:蚯蚓是喜欢潮湿还是枯燥的环境 ?
作出假设: 。
实验步骤:
1.把半边潮湿半边枯燥的纸板放在解剖盘里;
2.将2条蚯蚓放在纸板的干湿连接处;
3.几分钟后观察蚯蚓向纸板的哪一边移动。
实验现象: 〔蚯蚓向潮湿的一边移动〕 。
实验结论: 〔说明蚯蚓适应潮湿的环境〕 。
原因分析:潮湿的环境更有利于蚯蚓体表保持湿润,进行呼吸。
实验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
提出问题:光滑和粗糙哪种外表比拟适合蚯蚓的运动?
作出假设: 。
实验步骤:
1、取两条大小相似、活力相同的蚯蚓;
2、分别放在光滑玻璃板和毛糙玻璃板上;
3、观察两条蚯蚓的运动,并用红线分别测量其运动距离进行比拟。
实验现象: 〔在粗糙外表上运动更快〕 。
实验结论: 〔说明蚯蚓适应在粗糙外表上运动〕 。
原因分析:和蚯蚓的运动方式有关,因为蚯蚓的运动不仅依靠肌肉的收缩,也需要刚毛的协助,其体表分泌的黏液还可以减少摩擦。粗糙的外表可以给蚯蚓的刚毛一个着力点,更适合蚯蚓的运动。
实验三: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响
提出问题: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响吗?
作出假设: 。
实验步骤:
1、将2条大小相似、活力相同的蚯蚓放在解剖盘里;
2、用玻璃棒轻轻碰一下一条蚯蚓的前、中、后端;
3、用手电筒照射另一条蚯蚓的前、中、后端;
4、留意观察蚯蚓各部位的反响。
实验现象: 〔当有玻璃棒或手电筒照射蚯蚓各部位时,蚯蚓会躲避,头部反响最灵敏〕 。
实验结论: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响 〕 。
原因分析:蚯蚓的头部有脑,脑后的腹神经索上有很多神经节,因此,对外界刺激的反响比拟灵敏、准确。
拓展延伸:
师:蚯蚓能躲避光源是否意味着它有眼睛呢?
〔蚯蚓没有眼睛,能躲避光源是因为它体表有感光细胞!〕
师:蚯蚓蚯蚓身上的体节对它的运动有没有好处呢?
〔有利于蚯蚓一伸一缩的运动,反映出结构总是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现在大家了解蚯蚓了吗?〔此处问题语气应该是让大家觉得很轻松,让学生觉得很充实,并且能够信心满满的说出“认识〞。〕
那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一起讨论总结一下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教师通过板书的框架,引导学生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①环境:蚯蚓喜欢潮湿的土壤;
②体形:细长圆柱形,有利于在土壤中串行;
③体色:接近土壤的颜色,是一种保护色;
④体表:能分泌黏液,有突起的刚毛;
⑤呼吸: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呼吸;
⑥运动:肌肉收缩,刚毛协助,有黏液;
⑦反响:前端反响最灵敏,因为前端有脑;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蚯蚓是学生平常生活中比拟常见的一种土壤中的小动物,大雨过后,蚯蚓从土壤里钻出地面,学生可以看到很多。但是学生对蚯蚓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比拟浅显的层面上,比方说体形和生存环境。还有一些学生,尤其是女生,会很害怕蚯蚓,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2.以小游戏的形式导入,在学生“一人比划一人猜〞的活动中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增加学生对蚯蚓的感性认识;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蚯蚓能够生活在土壤中呢?让学生有种疑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到课本上寻求答案!
3.在小组合作环节,以组间竞赛和活动单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确定主题:增加了书本中没有的一个探究主题:探究蚯蚓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响,也是比拟重要的知识点,并且易于操作。以抽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实验的主题,改变以往的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框架进行实验的方式,学生会更有激情更感兴趣;主题确定是以完善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形式新颖,内容页更充实。
5.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不要求大家的探究方法必须一致,实验报告单知识只作为参考;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探究方法可以不一致,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改良了实验方案,是十分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他们肯定有自己的思考在其中,只要学生是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地探究,即使实验结果与书上的不一致,也没有关系,通过其他组的分享再分析自己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实验,从而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之过程是很重要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只有体验过了才是有价值的。
6.学生汇报:完成实验后的汇报展示,这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位学生汇报后教师要给予非常肯定的评价,对缺乏的地方请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7.提问和追问的语气要结合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才会生动更能带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汇报时不要着急,可以在学生实验时给予恰当的指导;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表扬的效果要比否认的效果好很多!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实验操作、语言表达、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不一样。
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 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13章 土壤里的生物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 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13章 土壤里的生物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要求,预习导学,问题探究,例题与变式,目标检测,质疑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苏科版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要求,预习导学,问题探究,例题与变式,目标检测,质疑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学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学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