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误差,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B.
C.D.
2.小明为了给窗子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测量窗框尺寸最合理的是( )
A.分度值是1mm,长度是20cm的学生尺
B.分度值是1cm,长度是15m的皮卷尺
C.分度值是1mm,长度是2m的钢卷尺
D.以上刻度尺均可测量
3.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0s
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C.现在用的乒乓球的直径约为60mm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时间约为4s
4.关于误差,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消除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工具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
C.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与物体没有放平,使测量值偏大,这属于误差
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
5.某同学测量实验桌的长度,读数为12.56dm。则该读数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 )
A.12dm和0.56cmB.12.5dm和0.06cm
C.12.5dm和6mmD.12dm和0.56dm
6.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B.12.34cmC.12.35cmD.12.36cm
7.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月球绕着地球转B.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C.空气的流动D.洒在水里的糖使水变甜
8.如图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的示意图,成功对接后,若认为“神舟十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 )
A.地球B.月球C.太阳D.“天宫一号”
9.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D.运动员、羚羊、汽车
10.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时间t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确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1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A与BB.A与CC.C与DD.B与C
12.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所通过的路程是乙的3倍,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则甲与乙速度之比是( )
A.9:2B.2:1C.2:9D.1:2
13.某物体在水平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该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物体在7s内运动的路程为6m
B.以出发点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3s内是静止的
C.物体前2s内的速度大于最后2s内的速度
D.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为0.4m/s
14.甲、乙两物体同时向相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
B.甲物体运动速度比乙小
C.到达A点位置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多10m
15.某小组同学要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他们用一个长方体的小木块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形成一个斜面,如图所示,他们要测量小车从A滑到C的过程中,小车通过AB、BC、AC段的平均速度,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
B.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通过的路程的测量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B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BC=2s
D.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 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 的。(填“静止”或“运动”)
17.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则物体的长度为 ;如图乙所示,机械秒表的示数是 。
18.如图所示,“40”表示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看到这两个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 min。
19.为了了解深圳市的空气质量,某校环保社团开展了PM2.5测量的环境监测活动,该社团平均身高170cm(即 m),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即 m)的颗粒物,也称之为可入肺颗粒物(填长度单位或数字)。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vBC= m/s。
(4)由实验看出,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1.小明一家开车由家到某地旅游。他们先以60km/h的速度行驶1h后,中间在某处停留休息了0.1h,然后又用时0.2h行驶了18km到达目的地。求:
(1)他们从家到达目的地的路程?
(2)他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解:A、图中刻度尺没有从零刻度线处开始,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A错误。
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所以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C错误;
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倾斜了),所以D错误。
故选:B。
2.解:
A、分度值是1mm,长度是20cm的学生尺分度值大小可以,但量程偏小,故A不合理;
B、分度值是1cm,长度是15m的皮卷尺的分度值和量程明显偏大,不合适用来测量窗框的长,故B不合理;
C、分度值是1毫米,量程是2米的钢卷尺用来测窗框合适,故C合理;
D、经过以上分析可知,故D错误。
故选:C。
3.解:
A.目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达到10s,一般在15s左右,故选项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大约在2cm左右,一元硬币的直径略大于2cm,在2.5cm左右,故选项B符合实际;
C.现在用的乒乓球直径约4cm=40mm,故选项C不符合实际;
D.课桌的高度在80cm左右,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不到1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4.解:A、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它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不可能消除,故A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包括于测量工具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故B错误。
C、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与物体没有放平,使测量值偏大,这属于错误,不是误差,故C错误。
D、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正确做法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故D正确。
故选:D。
5.解:测量数据12.56dm中,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数字,故其准确值为12.5dm,估计值为0.06dm=0.6cm=6mm,故C正确。
故选:C。
6.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5cm。
故选:C。
7.解:
A、B、C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
D选项中的洒在水里的糖使水变甜,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8.解:
“神舟十号”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以地球、月球、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运动的,故ABC错误;
“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后,“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选择“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9.解:运动员的速度v===10m/s;
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54×m/s=15m/s;
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
因此速度最小的是运动员,其次是汽车,最快的是羚羊。
故选:A。
10.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无关。
而选项A、B、C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故选:D。
11.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故选:D。
12.解:
由题知,s甲:s乙=3:1,t甲:t乙=2:3,
则甲与乙速度之比:
==×=×=9:2。
故选:A。
13.解:A、由s﹣t图象可知,当t=7s时,路程s=6m,故A正确;
B、由s﹣t图象可知,在2~5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出发点为参照物,物体静止,故B正确;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2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6m﹣2m=4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v=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小于后2s内的速度,故C错误;
D、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v===0.4m/s,故D正确。
故选:C。
14.解:A、由图可知,乙物体在甲物体前方10m处出发,故A错误;
B、由图可得,在相同时间20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5m,乙物体通过的路程为5m,所以甲物体运动速度比乙大。故B错误;
CD、由图可知,A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到达A点位置时,甲物体通过的路程是15m,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m,二者不相等,两物体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多10m。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解: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故A错误;
B、由于时间不容易测量,所以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车运动时间的测量,故B错误;
C、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小车从B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tBC=10:30:18﹣10:30:17=1s,故C错误;
D、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后才停止计时,所计时间偏大,用公式v=知,速度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解:
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其他运动员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17.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物体左侧与11.00cm对齐,右侧与12.8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2.85cm﹣11.00cm=1.85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即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由此可知,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
故答案为:1.85cm;337.5s。
18.解:(1)标志牌的含义:40代表从此地到西大桥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8km代表从此地到西大桥的路程是8km。
(2)根据
得==0.2h=12min
故答案为:
从此地到西大桥限速40km/h; 12min
19.解: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所以2.5的单位是微米(μm)。
因为1cm=0.01cm,1m=10﹣6μm,所以170cm=1.70m,2.5μm=2.5×10﹣6m。
故答案为:1.70;μm; 2.5×10﹣6。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0.解:(1)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3)小车从A到B的距离sAB=40.0cm,
小车从B到C用时tBC=15:35:23﹣15:35:22=1s,BC的距离sBC=50.0cm,
则vBC===0.5m/s;
(4)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由此看见,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5)如果让小车过了起点刻度线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得所计时间偏小,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40.0; 0.5;(4)变速;(5)大。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1.解:
(1)由v=得前1h行驶的路程:
s1=v1t1=60km/h×1h=60km;
全程的路程:
s=s1+s3=60km+18km=78km;
(2)全程用的时间:
t=t1+t2+t3=1h+0.1h+0.2h=1.3h,
全程的平均速度:
v===60km/h。
答:(1)他们从家到达目的地的路程为78km;
(2)他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60km/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纳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精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