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吹笛子发声主要是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质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
A.传热B.传声C.导电D.通风
2.吹笛子发声主要是由( )
A.笛子的竹管振动发声
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小明钓鱼时,见鱼快上钩了,欢快的叫了一声,结果把鱼吓跑了。这个事例说明( )
A.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
5.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位同学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B.汽车的喇叭不能更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会更差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的客机声时看不到飞机
6.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7.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
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8.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
A.①一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⑥B.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一⑥
C.①一④一⑤一②一③一⑥D.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②一⑥
9.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主要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
10.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判断更准确
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1.在月球上,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是因为 。
1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声音的 有关。
13.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 传到人耳。
14.下列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1)小提琴声 ;
(2)甩“纸炮”发出的声音 ;
(3)人说话的声音 ;
(4)扬声器发出的声音 ;
(5)笛子声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蔽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16.小明发现播放音乐碟时,用手触摸音箱感觉有微微的振动,而当音乐停止时,振动也停止.他心想:声音的产生是否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把音箱平放,在音箱上面撒些细纸屑.当音箱播放音乐时,纸屑上下跳动.而当音乐停止时,纸屑也停止跳动.
(1)这个现象说明了 ;
(2)参照以上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3)猜想:
(4)选用器材:
(5)现象:
(6)结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解:人被埋在废墟中,如果大声呼喊不仅地面上的人听不清,同时还会浪费自己的体力。为了能让地面上的人听到声音,可以采用敲击就近的铁质管道让铁制管道发声,同时产生的声音会通过铁制管道传播(铁制管道不仅能传声而且传声性能比空气还好),这样就能很好让地面上救援的人听到声音。
故选:B。
2.解:演员吹笛子时,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会发出声音;
故选:B。
3.解: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故选:B。
4.解:由于水可以传播声音,当小林大声叫喊时,小林发出的声音经空气与水传到鱼所在的位置,鱼听到叫喊声意识到有危险而跑掉了。
故选:D。
5.解:
A、假设学生离教师6m远,教师发出声音后,经过6s学生才能听到,不会更清楚,故A错误;
B、汽车的喇叭声传播的太慢,不能够起到原来的作用,故B正确;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米/秒,是正常时的,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将变得很混乱,故C正确;
D、客机声音传来,飞机早看不到了,故D正确。
故选:A。
6.解: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7.解:在耳朵构造中,耳廓是位于头部两侧,前凹后凸,起收集声波的作用。
故选:D。
8.解: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器,然后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故选:A。
9.解: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并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故选:C。
10.解:双耳效应是指:当声源偏向左耳或右耳,即偏离两耳正前方的中轴线时,声源到达左、右耳的距离存在差异,这将导致到达两耳的声音在强度、时间、相位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微小差异被人耳的听觉所感知,传导给大脑并与存贮在大脑里已有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声音方位的判别,这就是双耳效应。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解:在月球上,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是因为 月球上空气非常稀薄,接近真空状态,所以声音无法传播。
故本题答案为:月球上空气非常稀薄,接近真空状态,所以声音无法传播。
12.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这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还说明声音传播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
故答案为:340;介质。
13.解: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14.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生的物体成为声源。
(1)小提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甩“纸炮”发出的声音是空气的振动;
(3)人说话是声带的振动;
(4)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是纸盆的振动;
(5)笛子声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琴弦;空气;声带;纸盆;空气柱。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5.解:(1)如图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为了明显地看到桌子的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如砂粒),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或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如图3,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铃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3)空气;
(4)声音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6.解:
(1)在音箱上面撒些细纸屑.当音箱播放音乐时,纸屑上下跳动.而当音乐停止时,纸屑也停止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猜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所用的器材:能接抽气机的玻璃钟罩、抽气机、小闹钟;
(5)现象:把小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抽气前能听到小闹钟的声响,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
(6)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能接抽气机的玻璃钟罩、抽气机、小闹钟; (5)把小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抽气前能听到小闹钟的声响,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说明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课时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我省地震局测定,下列事例中,与次声波有关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动与静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龟兔赛跑》新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