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展开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教材
课题名称
第三课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种姓制度的内容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制度,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了解古印度社会秩序的一把钥匙。
难点分析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严格社会等级制度,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限。
教学方法
1.通过示意图展示法,了解种姓制度的内容
2.通过史料分析法,了解种姓制度的特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句话有明显的阶级歧视。这种阶级歧视就源自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种姓制度的内容:利用示意图来学习,出示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国王、武士)
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农民、商人)
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2、种姓制度的特点:历史史料教学法,出示几则史料
史料呈现: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它种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分析出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制度的实质: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婆罗门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从中可以看出种姓制度的实质:维护统治阶级特权的等级制度
4、种姓制度的影响:
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古印度吠舍与婆罗门,就种姓制度展开辩论,请说出双方可能说的话 :
代表吠舍的同学不满社会现状,对婆罗门抱怨道:我们终年劳作,生产的粮食,养肥的牛羊,却供你们享受,凭什么我们却不能与你们一样拥有国家权力。
代表婆罗门的同学反唇相讥,对吠舍斥责道:该死的家伙,想造反啦 ? 造物主用嘴演化出我们,而用腿生出你们,难道嘴可以与腿平等吗 ? 给我好好干活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存在时间很长,对现在印度社会仍有一定的影响。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如果汉谟拉比穿过时空隧道,来到古代印度旅游,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在种姓制度中属( B )
A.第一等级 B. 第二等级
C. 第三等级 D. 第四等级
2.古代印度社会里,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D )
A. 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 B. 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 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 D. 种姓制度的严格限制
小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