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15893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15893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 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15893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立意,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本课主题
本课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本课教学需要通过两汉王朝兴衰更替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原因、表现和意义,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同时,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和文化认同感。
2.教材内容
本课正文部分包括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讲述汉初60余年的建设;西汉的强盛,讲述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东汉的兴衰,涉及西汉衰亡、新朝和东汉的兴衰历史过程;两汉的文化,讲述两汉时期的史学、文学和科技成就。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2则,其一为“文景之治”的补充,其二为“尊崇儒术”的原因说明;学思之窗1则,内容为两汉诗赋举例,借此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两汉文化的特点;思考点1则,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历史纵横2则,一则为介绍卫青和霍去病,一则为两汉的其他重要科技成就,用以扩展补充正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和解释历史;教材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汉朝衰亡的历史原因和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核心知识概念
本课涉及到的概念众多,如果按照概念的范围大小和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内容:
第一层次(主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第二层次(重大史事):文景之治、汉武强盛、光武中兴
第三层次(具体史事):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郡县封国并存制、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制度、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尊崇儒术、丝绸之路、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三层概念之间存在着内部的逻辑关系,第一层次概念是本课主题,统摄整个概念体系,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概念的分解,同时也是第一层次概念形成的推动因素,第三层次概念是关于前两个层次概念的具体史事与表现。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体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对该体系进行整体的把握,并选取其中部分概念进行深入解读。
二、教学立意
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2.教学目标:
(1)通过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和东汉的兴衰、两汉文化的学习,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史事,了解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能够从中体会不同史事之间的联系,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
(2)利用合适的线索进行情境建构,分析并理解中国古代君主“人治”模式之下,不同政策对于封建王朝兴亡盛衰的影响,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影响历史发展的具体因素,归纳历史兴衰更替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通过对两汉历史的学习中,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对于文化发展推动,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涵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材的重难点有二,一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一是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并进而总结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在教学中,教材本身内容偏多,知识点密集,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教学流程
如前所述,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密集,概念众多,若以课文内容的传授为基本目标的话,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情,建议教师围绕本课主题,通过建构教学情境推进教学。
1、导入:丝绸之路——埋伏线索,展开教学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许多知名的人物与历史故事,这些为建构本课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教师可以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课的导入,简单介绍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和兴衰的过程,并留下关于丝绸之路开通与兴衰原因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丝绸之路兴衰变化的线索以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线索展开教学。比如汉匈关系的变化也能够反映两汉王朝的兴衰。
2.丝路兴衰与两汉兴亡——围绕主题,建构情境
因为本课教材内容偏多,所以教师需要围绕本课的主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如何进行整合呢?
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材特点,建议教师利用一定的历史线索来建构学习本课教材内容的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两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兴衰作为线索,营造学生学习和了解两汉兴衰的历史情境。教师可以选取丝路开通时代(汉武帝时期强盛)、丝路中断时代(西汉后期与王莽篡汉)、丝路重开时代(光武中兴)等几个特定时期,以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带领学生学习和了解两汉王朝的兴衰变化。
其中,丝路开通时代包括两部分知识内容,其一是汉初文景之治,其二是汉武帝时期的强盛,重点学习西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与西汉强盛之间的关系;丝路中断时代的内容为两汉交替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丝绸之路中断的关系;思路重开时代侧重于光武中兴对于东汉前期发展的影响,并将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置于该部分之中,分析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同王朝衰亡之间的联系。
3.聚焦历史——问题引领,生成认识
第2环节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本课主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点展开对于两汉兴衰的学习,重点在于了解和认识两汉兴衰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第3环节聚焦历史,建议教师在第2环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聚焦问题的思考,形成对于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比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结合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兴衰过程,分析影响丝绸之路的因素有哪些?”“结合秦与两汉兴衰的历史,分析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最终形成对于历史规律的理解和对于历史现象的解释。
4.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习评价起到了即时反馈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评价建议教师采用知识落实性评价和思维检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选择一定难度的选择题或史料分析类题目对教学效果进行评测。
5.课后延伸——两汉遗韵,化泽千古
历史的价值观是历史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体现。
具体到本节课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
结合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两汉文化的学习和著名历史人物故事的了解,培育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民族认同。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史记》等两汉史学著作或《汉武帝传》等今人研究著作,整理两汉之际的文化、科技成就,并了解两汉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多方面感悟两汉的强盛和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小结
两汉时期虽然历史内容丰富,但是脉络比较清晰。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并不需要过于高深的研究和发掘,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了解具体史事,形成历史认识。本课教学中指导思想是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主题,如何构建教学情境,有机整合庞杂的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师活动,教师讲述,教师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民族交融,两汉的艺术成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知识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