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页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页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豪。从单元位置来看,旧版教材将这一课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而新版教材则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往后推迟了一个学期。八年级到九年级的跨度是明显的,八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学生从感性思维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活阅历的丰富,文本理解能力的提高,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则更显深度和广度,对于《水调歌头》中词人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情感也更能感同身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词,这一文体决定了文本的教学内容离不开“诵读”、“鉴赏”、“理解”、“积累”这几个基本教学点。词具有韵律美,在朗诵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鉴赏的时候,要抓住几个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比如经典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理解时,则要重点探讨几个有分歧的句子,比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同时,这首词是千古传唱的佳作,其中很多诗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理解整首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这首词的精神内涵,去理解词人寄托在文中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体味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鉴赏探究,读懂词人复杂矛盾的情感
    3.知人论世,感知苏轼的人格美
    4. 把握内涵,感悟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体味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难点:把握内涵,感悟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印象中的苏轼
    问:同学们,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说说你印象中苏轼。
    2.文人笔下的苏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问:从林语堂和王国维的评价中,你看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3.苏轼词中的自我
    问: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成为中国文人心中的精神领袖?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去探寻词人内心深处的灵魂。
    (二)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一:词中有月 诵读入境
    诵读是走进一首词的重要方法,在诵读中,我们可以慢慢理解词意,感受词的韵律与节奏,读出词中的情感。首先,就让我们自由朗诵全词,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词,并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学生独诵,互相点评
    要求:哪位同学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词,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说说哪里读得好,哪些还需改进。
    (2)小组展示,相互比拼
    要求:现在请大家分小组朗诵,并上台展示,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
    (3)教师范读,引领示范
    明确: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教师掌握学生自读情况,相机点拨。在学生个别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轻重音、情感等。
    诵读提示:
    = 1 \* GB3 ① “情”在节奏中(从词作的二三、二四节奏中把握情感)
    = 2 \* GB3 ② “情”在疏密中(从词句的疏密变化中体味抒情指向)
    ③ “情”在起伏中(从词句的起伏变化中体味情思变化)
    3.词中有画 画中有月
    (1)在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坡词的图画美,这首词写于中秋之夜,词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月
    (2)同学们说得很对,这篇文中围绕着“月”这一意象展开,作者借“月”抒怀,如果用三幅图来概况词中描绘的景象,你会怎样给这三幅图命名?
    提示:大醉问月图—— 弄月图—— 共月图
    明确:大醉问月图——起舞弄月图——千里共月图
    请大家聚焦这三幅图,在接下来的品读赏析中,我们重点关注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文字美,体悟词人情感态度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环节:月中有情。
    教学活动二:月中有情 品读入情
    1.自由批注,读出情感
    在我们眼前,有三幅意境优美的图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中秋月圆之夜,感受月夜的清凉与美好。那么词人又是怎样用文字将这种美好的情愫传达出来的呢?请大家默读全词,请把你觉得特别有感触、特别优美的句子划下来,并且写一段赏析的话。你可以这样回答:
    “我从 词(句)中品读到 ,因此这是一轮倾诉 (之情)的明月”这样的句式来表述。
    例 = 1 \* GB3 ①: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到作者内心的疑虑,他在“问”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因此这是一轮倾诉自己内心疑虑的明月,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例 = 2 \* GB3 ②: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到夜很深了,但是诗人内心却并不平静,无法入眠。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暗示时间流逝,词人由于思念亲人,彻夜难眠。因此这是一轮倾诉自己思念亲人之情的明月。
    要求:这里要求学生自由批注,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感悟赏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点拨。
    2.自主探究,读出矛盾
    图画虽美,但词中有些句子却反映出词人内心矛盾的心理,有种难以捉摸的情感,你是否注意到这些词句?请找一找,并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示例:
    (1)词的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的小序中写到:“欢饮达旦,大醉做此篇,兼怀子由。”欢与醉是否矛盾?“兼”怀子由,那苏轼还有哪些其他情感?
    明确:中秋之夜苏轼一边赏月一边饮酒,并大醉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殊不知,在小序中,苏轼就已表露心迹。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他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近的密州,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到了密州,兄弟之间仍难以相见。
    苏轼旷达,但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欢”与“醉”相互交织。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微的提示。
    (2)词的上阙: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一句中词人欲去还迎,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心情?
    明确:“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富丽堂皇,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3)词的下阙: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作者明明内心惆怅,难以入眠,为何又说:“不应有恨?”
    明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写月,实则写人。月光照着无眠之人,无眠人惆怅地注视着月影的移动,沉浸在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中。不着一字,却将伤怀思亲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但是,不应该有恨,因为这是天地万物的规律。
    接下来几句,词人跳出个人的愁绪来透视宇宙人生,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情感深挚又富有哲理意味的名句,顺承苏轼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反映出作者从与亲人的离愁别绪中走出来,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要求:学生自读并提出问题,在此前提下,老师搜集学生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入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中诗人的情感。

    置身诗境,读出变化
    知人论世、理解诗人
    同学们,知人论世是一种解读古诗词的重要方法,在大家初步赏析的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苏轼写作的背景。
    写作时间及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明确:苏轼内心的确是复杂矛盾的,中秋之夜,本该合家欢乐,而词人却无法与亲人相聚,于此同时,苏轼此时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也让他内心无法完全释然。
    (2)以月寄情、情随景移
    问:经过我们的批注赏析和质疑解惑,我们不难发现这三幅图的内容各不相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化。那么,有哪些变化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可以这样回答:“从 句中,我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从而看出作者是一个 的人。”
    明确:这三幅图始终围绕着两个字:“醉”与“月”。上片作者因情而醉,醉后抒情,问天咏月,下片作者由月生情,以月明理,托月寄意。作者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极其苦闷与无奈,又因思念弟弟子由,所以借酒消愁;由“醉”看到了作者面对官场的无奈与愤激;由“千里共婵娟”中的遥祝看到了诗人对自己心灵的抚慰,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看出了作者思绪的徘徊和旷达的胸襟,由作者的境遇和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他们两相契合,都有自己的无奈,最终得以释怀。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郁郁寡欢,又有豁达明朗,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倍感唏嘘。但总词的结尾来看,作者还是从抑郁中走出,走向了豁达,这也是苏轼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在。
    教学活动三:月中有意 研读入心
    1.月本无情,诗人有意
    “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宠儿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偏好。
    问:你认为中国文人为何如此偏爱“月”这一意象呢?
    明确:①月亮的形、色、光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②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③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的偏爱。
    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并说说“月”在这些作品中有哪些意蕴。
    明确: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苏轼这首中秋词成为千古绝唱,词中“月”的意象又有何深意?
    2.月也多情,悲欢杂绪
    古往今来,人们对这轮明月的解读各有千秋:
    词前有小记,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就明确表示了,在中秋之夜,作者对于弟弟子由的思念。
    ——这是一轮思念之月
    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这是一轮祝福之月
    ③最有争议的一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一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一是“在月下起舞,欣赏着自己的影子,如此清静,哪里像人间那般吵闹?”前者的理解倾向于苏轼是眷念人间的,后者的理解则倾向于苏轼是超脱俗世的。
    ——这是一轮朦胧之月
    = 4 \* GB3 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使得月亮这一意象在词中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就情趣来说,是对弟弟子由的想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就理趣来说,是把自然之月的“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揭示出来。最后与人的分离结合起来,表现出苏轼的豁达情怀。
    ——这是一轮遣怀之月
    问:你认为这是一轮怎样的明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个问题的指向是对主题的探讨。自古以来,对这首词的理解丰富多样。比如:“豁达开朗说”、“美好祝福说”、“出世入世共存说”等,既是比较公认的主题理解,也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能够理解的主题。本环节旨在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月寄我心,读出自我
    苏轼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被贬黄州,惠州,再到儋州,一次比一次远离政治中心,一次比一次艰苦卓绝,苏轼也时常徘徊在积极与消极之间,寻求生命的解脱。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返的苏轼游览金山寺,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以这首诗对他的后半生作了一个总结。此时,苏轼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问:同学们,学者朱刚曾说:“每一个中国人,如果认真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会发现有不少甚为根本的东西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苏轼,称他为中国人‘灵魂的工程师’绝不过分。”了解了苏轼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以及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诗人旷达洒脱的情感是否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生活中难免起起伏伏,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人生呢?
    明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因其浑然天成的文字美、大爱包容的情感美、圆融空旷的意境美、情理交融的哲思美而被冠以“中秋词之最”。词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但最终,他却超越苦难,心境开阔。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相信词中苏轼的情感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也相信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能够带给大家无穷的力量。
    (三)作业布置
    1.“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月”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请你搜集更多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摘抄、背诵、品析,并且说说“月”在文中的内涵。
    2.苏轼作为一代文豪,无论是他的人格魅力或是文学作品,都是哺育中华儿女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推荐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更好的了解苏轼生平经历,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
    (四)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月 情
    大醉问月图——忧思惆怅
    借月抒情 起舞弄月图——矛盾徘徊 情景交融
    千里共月图——豁达开朗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自主学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分享,诗词鉴赏,拓展延伸,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