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 爬山虎的脚教案
展开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教材词语表中的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爬山虎)。对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爬山虎的脚)
过渡: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那么植物也有脚吗?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同时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虎、茎、柄、萎、蜗”等字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来理解;“占、曲”是多音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辨别音、义;“嫩”字可以结合与其具有相反意义的字来理解;“叠、瞧”等字可以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具体理解。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了解字的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书写。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圈画出有疑问的词句。
2.同桌交流朗读情况,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提示: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结合句子确定义项。“新鲜”在词典中的解释有四项,引导学生想象刚长出来的叶子的样子,则可确定“新鲜”在句中的含义。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石子丢进水中所产生的水波荡漾的景象,进而结合该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风的吹动下上下起伏。
(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提示: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师可以演示东西被胶水粘住难以拉伸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状态才是“牢固”。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词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与思考:
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
B.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些内容?(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行的。)
C.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
D.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枝状;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E.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爬山虎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
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课文,根据题目寻找答题的关键词句。
F.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一面墙上爬满了绿绿的爬山虎,风一吹,满墙的叶子起伏荡漾,这是多么美的景致呀!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动的文字将这种美呈现了出来。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具体探究这种美。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交流并积累从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划分层次的方法。
(2)摘抄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连续观察周围的一种事物,再具体地写一写。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抽查检验。
提示: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词语听写。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作者细致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脚往上爬。它的脚究竟长在哪儿呢?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大后的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
B.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C.用“○”圈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爬山虎的叶子具有什么特点?它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些词语揭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到长大后的颜色的变化过程。对长大了的叶子的描写集中在后面一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绿、整齐。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叶子被风吹拂的情景吗?)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从“风拂过”“漾起”中体会这句话是对爬山虎的叶子的动态描写。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其他动态,用流畅、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2)学生汇报品读爬山虎的脚外形特征的体会,教师进行点拨。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细致?)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后一句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其次,引导学生体会“像蜗牛的触角”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之所以细致,是因为细心观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层,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爬墙的全过程。
A.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画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爬墙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分句的含义,把握爬墙的步骤,然后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每一个步骤。
B.描写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句子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你发现了吗?请具体说说。
明确:“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产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4)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与墙存在怎样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时,分别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提示: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梳理,分清“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的区别。结合“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的。
(5)探究本课其他难点。
A.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呢?
明确:思维一,叶和脚是一个整体,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
思维二,人们是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下面。
思维三,爬山虎的叶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好,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B.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会“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提示:结合上下文,边看插图边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它的脚由直到弯,一拉一紧爬上去了。与它的脚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也自然地向下垂。
叶子为了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均匀而不重叠地生长。
3.回味课文,教师总结。
小结: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静静地贴在墙上,绿着,生长着,没有妖娆的身姿,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叹。但叶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动的文字写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态,从而成就了一篇经典美文。如果我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何愁不能发现美呢?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去探索,
去发现吧!
1.开展“小练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练习片段写作。
小练笔:自然界的动植物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连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提示: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它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它的叫声听起来像什么?它每天的变化是什么?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茎是什么形状的?叶子是怎样生长的?在生长过程中花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结什么样的果?
2.学生写作片段,教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议。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本单元的主题是“连续观察”,旨在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上。具体讲解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讲解的同时配以图片,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茎、叶、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位置,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理解了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特点后,我还注意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写清楚的,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比如,作者对叶子的观察就非常细致,不仅从颜色、排列等方面观察,还观察了叶子的静态和动态特点。对爬山虎的脚的观察不仅抓住了其特点,讲清楚了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还讲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我让学生将这一课中学到的观察、写作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最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重点)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重难点)
4.学写观察记录。(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8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文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导入,学习第3自然段,学习第4自然段,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