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答案 试卷 25 次下载
- 《三峡》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24 次下载
- 《与朱元思书》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26 次下载
- 《唐诗五首》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32 次下载
-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16 次下载
语文人教部编版答谢中书书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写作背景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
古今异义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一词多义欲①欲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共①古来共谈(副词,共同)②为字共三十有四(副词,一共)乱①猿鸟乱鸣(形容词,混乱,文中指此起彼伏)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名词,战乱)奇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形容词,奇丽)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散)
词类活用①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②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特殊句式沉鳞竞跃:省略句,完整形式是沉鳞(于水)竞跃
重点词义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山川:山河。之:的。共谈:共同谈赏的。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四时:四季。俱:都。歇:消。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1、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本句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如云”写山高,“见底”写水清。仰观俯视,高山、白云、清水,色彩明丽。接着写石壁色彩绚烂,竹木常青,这是平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变化之美。写猿鸟鸣、沉鳞跃,由上文写静景转为写动景,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证实“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这样首尾呼应,使写景、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突出、鲜明。
1、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括古今,含四时,兼顾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尤以动静变幻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含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文章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写作背景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鸟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字音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荇(xìnɡ)
古今异义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人家;住户。)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读。)相与步于中庭(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相处。)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名词,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动词,建筑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一词多义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乐者。(和,连词。)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 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盖①盖竹柏影也。(原来)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至①遂至承天寺。(到) ②寡助之至。(极点) 寻 ①寻张怀民。(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欲①解衣欲睡。(将要) ②欲穷其林。(想)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解衣欲睡(省略主语)
重点词义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至:到。 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也:是。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闲:清闲。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2、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1、2句):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3、4句):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第三部分(第5、6、7句):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表现出作者见到月色后睡意顿无,情思被月色唤醒的喜悦兴奋之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如积水空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优美传神。“闲人”一词表现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1、如何理解本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然后,“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来描写,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代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最敏感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美表露出来。如“欣然起行”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它不仅从侧面烘托了月色的美妙,还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文中写作者赏明月,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他那“自适”“自乐”中隐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记承天寺夜游》的字里行间,特别是结尾数句中都表现了这种特殊的心境,不过表现得比较含蓄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反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作结,揭示了不缺少良辰美景,但缺少闲适赏景之人的意旨。这个“闲”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它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文中这几句貌似达观自得,实含惆怅、悲凉之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说课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实是欲界之仙都,疑义相与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陶弘景,作者名片,姓名陶弘景,字通明,朝代南朝,别称山中宰相,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读一读,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