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6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6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测预习,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拓展阅读,质疑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分享一下你们做的好梦。
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搁 综 澄 萍 藻 漾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易读错字:
“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不要误读作xiāo。
三 、 整体感知课文
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过渡: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小结:大家说得很对,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结构。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①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PPT)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鸡、狗、鱼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②思考: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提示:①注意课下注释③,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PPT)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PPT:(“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小组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一: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
预设难点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
预设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预设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PPT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
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
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6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根据图片猜故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初步感知,研习探究,重点句子赏析,写法探究,拓展延伸,提炼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26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根据图片猜故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初步感知,研习探究,重点句子赏析,写法探究,拓展延伸,提炼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