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夷水①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谓之佷山②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③。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④。傍多茂木空岫⑤。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⑥颓浪⑦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夷水》)
【注】①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长江支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②佷(hěn)山:在今湖北省长阳土家自治县西北。③虚映:因清澈见底而显得空虚无物。④飞清:飞流的清泉。⑤空岫(xiù):空寂的山谷。⑥巡:追寻。⑦颓浪:倾泻的水流。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月:日月
B.飞漱其间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C.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D.略无阙处 略无:略微没有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语段【甲】在描写三峡春冬之景时,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4)语段【甲】【乙】在写水前都写了山,请分析两个语段写山的目的有何不同。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③,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
【注】①欹(qī)嵌:石块错斜嵌插在溪岸的样子。②邑(yì):城镇。③芜秽(wú huì):丛生的杂草。④俾(bǐ):使。⑤裨(bì):补助,增添。
(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间之四时也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市南门外泥中歇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蹴尔而与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语段(一)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山川之美”?请简要分析。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写了自然山水,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念:想念。
B.怀民亦未寝 未:没有。
C.相与步于中庭相 与:共同,一起。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如何理解【甲】文中作者所说的“闲”?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互相轩邈(miǎ)B.鸢飞戾天者(yuān)
C.水皆缥碧(piǎ)D.泠泠作响(lín)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____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_______________
③好鸟相鸣 好:_______________
④猿则百叫无绝 绝: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从容出游,怡然自得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古诗词鉴赏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词语。
乡关:________
萋萋:________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B.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用一派生机勃勃之景烘托内心的陶醉之情。
C. 诗中运用一些叠音词,使诗歌富于一种清朗和谐的音乐美。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感。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①县
[唐]韦应物
落帆②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③白。
独夜忆秦关④,听钟未眠客⑤。
【注】①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②落帆:卸帆。③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④秦关:今陕西一带,代故乡。⑤客:指诗人自己。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因途遇风波,诗人一行人便要泊船靠岸留宿。
B.颔联“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两句描写深夜江边的景象。
C.“山郭暗”与“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孤寂的意境。
D.诗前六句寓情于景,用旷野苍凉凄清之景衬托诗人特有的心境。
(2)尾联在用词上有何表达效果?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诗歌后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紧题目,“寒”字,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折杨柳”多写行客的愁苦,诗人写“闻折柳”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晓战”与“宵眠”相对应,诗人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
(1)D
(2)(在秋天)每到天刚放睛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凄寒、肃杀。
(3)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4)语段【甲】写三峡山势特点即山高岭连,遮天蔽日,一方面展现急流和峻岭相互映村,险峻壮奇的景色,另一方面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语段【乙】写山没有土岸是为了揭示夷水清澈的原因。
2.
(1)A
(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①山川相映之美。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选择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画卷。②色彩配合之美。青葱翠绿的竹木与五色交辉的石壁相映衬,绚烂辉煌。③晨昏变化之美。选择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中生物的活动,增添了光影的变化。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石壁、青林、翠竹等为静景,猿、鸟、游鱼等为动景,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景和动景各自跃然在目。
(4)相同点:都通过对秀丽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语段(一)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语段(二)借小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却无人赏爱,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3.
(1)A
(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一个“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以及作者的乐观豁达,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
4.
(1)D
(2)①飞奔的马,②发出,③美丽的,④停止
(3)①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或: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②(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千丈见底,幽静(或:寂静、静、生机勃勃等)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5.
(1)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
(1)故乡;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2)“愁”字。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B
7.
(1)征蓬,归雁
(2)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8.
(1)思乡
(2)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9.
(1)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在不停地衔泥筑巢。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
(1)B
(2)尾联用“独夜”“听钟”“未眠”等词,处处点“夕”,处处写夜,以突出诗人乡思客愁之深。
11.
(1)阴阴,又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人格化,春风像是了解诗人的心思,特意为其吹来思乡的梦,在梦中诗人追逐着春风飞回了家乡洛阳,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12.
(1)C
(2)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名著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部编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文填空,理解默写,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古诗文默写,按原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古诗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本册综合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