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时间的计算102-人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676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时间的计算102-人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676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时间的计算102-人教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676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数学1 时、分、秒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1 时、分、秒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巩固练习,举一反三,归纳计算方法,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时间的计算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时间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关于“ 时、分、秒”这一内容,教材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个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个阶段是在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是在学习了“秒的认识”以后,知道1时=60分,1分=60秒的基础上,对时间进行的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的相关知识,知道时分的关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进行经过时间的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引导为辅,及时巩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计算方法,再通过后续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关于时间的计算规律,总结方法,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各种钟表。
学具准备: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6分钟)
一、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有趣的谜语:“矮个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个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拿出一个钟表模型。问:
(1)“矮个”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
(3)一时等于多少分?一分等于多少秒?
2、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生说出时间。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
3、课件展示时间,学生读出时间。
4、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1.学生认真思考,结合老师的手势语,猜测谜语答案。
2.学生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回顾原有的知识。
3.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例题,边看书边思考,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归纳总结做题方法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问题搞懂了,理顺了,做题方法也就会了,同时,能经常性的进行类似的探讨,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好的帮助。
设计意图:这道题比较直观典型,学生已经有了集体讨论的过程,对题有了自己的理解,老师的引导侧重于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条理、清晰,便于理解计算方法。
。
设计意图:这节课中,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举生自学,再通过后面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时间的计算和计算方法的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题型,巩固时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惜时间。
二、自主探索,
体验新知。
(25分钟)
三、巩固练习,举一反三。
(7分钟)
(一).教学例2。
教师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
2、小组讨论:
(1)说说图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怎么求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尝试解答
3、学生汇报,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4、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解答方法,知道经过时间的计算可以有多种方法。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5、总结解答方法:
方法一: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方法二:
因为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15(分),算出用了15分钟。
师:7::45分用可以写成7时45分,7:30分可以写成7时30分。
所以,算式是:7时45分-7时30分=15分
这里,我们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列竖式的时候,时和时对齐,分和分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6、检验:7:30再过15分钟就是7:45。 算式:30+15=45(分),解答正确。
7、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① 看钟面,先数大格后计算;
②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经过时间
三、巩固练习:
1、早上9:00开门 ,晚上8::00关门
小刚早上8:40到书店,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师:现在没有了钟表,你能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吗?
2、一列火车原计划9:15到达目的地,现在晚点25分钟,预计什么时候能到达?
3、一节课40分钟,从9时40分开始上课,应在几时几分下课?
四、归纳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知道了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和结束时间之间的关系。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①看钟面,先数大格后计算。
②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时间,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一)
1.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图及图中的钟面时间:找出相关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出图意。
3.根据题意,讨论得出解答方法。
4.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尝试解答。
5.学生汇报讨论及解答结果,各小组互相验证,发现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或者对比出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
学生要理解在时间的计算中,一般用单位相同的时间
相加或相减。
学生理解时间计算的书写格式,要带上时间单位时、分、秒。
学生在掌握检验方法中,进一步理解时间计算中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计算时间的不同方法,
理解并确认在后续学习中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找准条件中的数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式计算。
此题学生要明白一段时间和时刻的区别,9:15是时刻。
学生注意理解一节课的时间经过了12这个特殊的时刻,12时既是前一小时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小时的开始。
四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2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
教学板书
时间的计算
方法一: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方法二:45-30=15(分),
方法三:7:45 = 7时45分,
7:30分=7时30分。
7时45分-7是30分=15分
六
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教学设计,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闪光点:
1、教学设计能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回顾春晚的倒计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引出课题:秒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动机。整节课都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将实践探究作为学生的思维平台,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的提问“一秒能干什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秒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教学形式多样,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直观观察钟表,通过数秒、看时间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4、充分注意学生的生活性、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一段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将教学进一步深化,通过观察分针与秒针走动的关系,研究得出1分=60秒这一结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建立秒的概念。
教学建议:
1、认识时间这块内容相对较久远,建议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有关钟面、整时半时等学过的内容,唤起记忆,实现更好的知识衔接!
2、创设让学生亲生体验几秒、10秒、30秒等秒数的情景,比如放一段一分钟以内的音乐让学生猜猜多长时间,借以加强学生对秒的认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活动,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1 时、分、秒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 时、分、秒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