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周专项练习单元集训练习题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周 周六 练组合——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周 周六 练组合——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 )。《格萨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跃在民间,首先应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说唱艺人云游四方,孜孜不倦地吟诵歌唱,成就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史诗。有人称他们为史诗传承的“活载体”,对他们而言,吟唱史诗是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格萨尔》说唱艺人,在藏语中称“仲巴”或“仲肯”,意思是“唱故事的人”。在千余年的历史中,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得到升华。史诗说唱艺人所继承和传播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代说唱艺人智慧与才能的集中体现。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世世代代传承至今B.凭借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传承至今C.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D.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答案 B解析 前文“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突出强调“口头艺术”,所填句子应与“口头艺术”相衔接。C、D两项的主语是“传承至今靠的”,与前面内容衔接不当,故排除。A项“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强调的是传播者“游吟诗人”,与前文衔接不当,排除A项。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这个举国关注的时刻。B.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C.坚强,纯洁,律己之严,客观公正——这些美德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D.微软“小冰”的诗集令人震惊——其中一些诗几乎无人意识到这是人工智能的作品。答案 A解析 文中句子“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是对前面“杨利伟”的解释说明,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B项破折号前后是写作者由联想回到现实,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前后话题的转换。C项破折号前列举美德,破折号后总结说明,所以此处破折号起总结上文的作用。D项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前面“令人震惊”的进一步说明,所以此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递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B.说唱艺人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C.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D.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升华。答案 D解析 A项“艺人们的说唱技艺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句式杂糅,可改为“艺人们的说唱技艺随着这个过程升华”或“艺人们的说唱技艺在这个过程中升华”。B项承前省略主语造成主语缺失,“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的主语应是《格萨尔》;“使艺人们的说唱技艺……升华”的主语是“说唱艺人的旅行”。此外,“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语序不当,应改为“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句式杂糅。C项承前省略主语造成主语缺失,“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的主语应是《格萨尔》;“使艺人们的说唱技艺……升华”的主语是“说唱艺人的旅行”。“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语序不当。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从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必须以不损害人类自身为前提。我们把这称为“有限生态改变原则”。现在,我们把“有限生态改变原则”用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上,所得结论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基因编辑技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称为“基因技术有限使用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禁止的是对人类基因的直接改变,而非间接改变。因为大自然在间接改变着一切物种的基因,以此促使生物逐渐进化或退化。人类也可以仿照大自然对自己的基因间接改造。事实上,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可以适当地改变生态环境 ②但须以不直接改变人类基因为前提 ③已经间接改变了自己的基因5.根据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分三点概括商务部的回答要点,每点不超过20个字。日前在我国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媒问到中国是否会支援口罩以及防护服给欧美等曾禁止给中国任何援助的国家,商务部称,中国其实从来就没有禁止过口罩等医疗物资的出口,这种物资毫无疑问是属于自由贸易产品,中国也从来没有设置过任何贸易管制措施,因此国内的相关企业完全可以遵照市场化原则来进行自由贸易。同时商务部还强调,在这次疫情出现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有着礼尚往来的传统,中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中国没有设置过任何贸易管制措施。②中国政府允许相关企业向欧美出口医疗物资。③中国政府会对援助过我国的国家给以援助。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苏子与朋友乘坐小舟举酒互劝的场景。(2)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人口在城镇化的大潮下流动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徙。原有的城乡二元格局被打破,乡村大批文化精英远离乡村,选择对乡土的整体性逃离。就塑造乡村文化秩序而言,本应肩负乡村文化振兴重任的他们,却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心化”。乡土社会的血缘、地缘特征逐渐被削弱,现代化的楼房建筑取代了传统民居,传统村落大量消失。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乡村社会出现了文化景观破碎化与“文化孤岛”现象。城市和乡村本就属于一种整体性文化,城乡文化不应割裂,而应“和而不同”。现在,城市文化破坏了乡村文化生态,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大量流失,乡村文化代际传承出现断裂。农民原有的生活状态、语言习惯甚至价值观念都在悄然变化。留守农民不再信奉诞生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普遍出现了集体性身份焦虑。淳朴乡风日渐衰落,“重义轻利”等乡村道德观念被侵蚀,封建迷信、盲目信教等低俗风气逐渐成为乡村文化的新常态。(摘编自刘志刚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互哺》)材料二:当前乡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在于思想观念。不少人以现代化的理论想当然地解释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中国要快速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城市化之路,乡村及其文化的衰落是必然的。这是对乡村文化的误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开国的国家,其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更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在与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国乡村文化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不可否认,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在接受城市文化积极影响的同时,其蕴含的民间智慧、淳朴民俗也会对城市文化产生强烈影响,与城市文化形成互补。(摘编自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材料三:对于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史的中国而言,城市文化并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城市文化不可能取代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可能沦为城市文化的附庸。城乡文化具有同源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城乡文化共同的深厚根基。不可否认的是,产生于传统农耕社会的乡村文化,存在着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宜的糟粕,但是乡村文化承载着中国文明演进的根脉。乡村文化凝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城乡文化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发展模式,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在保持城乡文化特质差异基础之上的均衡发展,从而形成城乡文化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和谐发展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复制现代城市文明,而是在借鉴城市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有的乡村文化的扬弃。在保持乡村文化个性的基础上,重塑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推动城乡文化的和谐共生。(摘编自刘志刚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互哺》)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浪潮,大批农村劳动力迁徙到城镇,打破了原来的城乡二元格局,这是导致当前乡村文化“空心化”的直接原因。B.文化景观破碎化、“文化孤岛”现象、乡村文化代际传承断裂等都是当今乡村文化面临的问题,也是振兴乡村文化应该解决的问题。C.认为我国农耕文明代表了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乡村文化蕴含祖先的生存智慧,时至今日仍有重要价值。D.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对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扬弃,因为乡村文化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含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宜的糟粕。答案 A解析 “这是导致当前乡村文化‘空心化’的直接原因”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导致乡村文化“空心化”的直接原因是乡村大批文化精英远离乡村。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任何以牺牲乡村文化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B.我国乡村文化中蕴含着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如今这些价值观念面临着城市文化的冲击。C.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继承优秀的乡村文化,也需要借鉴城市文化,这样才能推动城乡文化和谐共生,形成与城市文化内涵相同的乡村文化。D.材料一分析了当前我国乡村文化面临的诸多困境,材料二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遭遇困境的原因,材料三分析了如何重塑城乡文化的关系。答案 C解析 “形成与城市文化内涵相同的乡村文化”错,根据材料三中“在保持乡村文化个性的基础上……感染力”可知,乡村文化应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不应追求与城市文化有相同的内涵。9.如何正确认识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属于一个整体,不应割裂,而应“和而不同”。②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具有互补关系:乡村文化会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也会对城市文化产生影响,两者相互支持,互为补充,能够和谐共生。③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具有同源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城乡文化共同的根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小题天天练第6练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Ⅰ,语言文字运用Ⅱ,名篇名句默写,信息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抢分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