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畅谈收获,总结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量一量 比一比
备课人
学情分析
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难点:借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学准备
1.提前分好小组。
2.准备好测量记录表和测量工具。
3.提前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各种工具。
教学节数
1
一、情境导入
1、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个长度单位,谁来说说看?谁能比出1厘米?那1米呢?
学生用手分别比出1厘米,1米,
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
明确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师:孩子们比得真好,那老师来考考大家,能比出60厘米吗?
如果老师告诉你课桌的长约为60厘米,你能比吗?
2、孩子们,要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的长度,只记住1厘米和1米,够吗?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明白只记住
1米和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其他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的这些常见的物体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师:今天我们量一量,比一比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老师希望孩子们通
过这节课不仅能熟悉身边事物的长度和高度,还能用这些长度和高度去估计我们没
法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板书:量一量,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
引入新课,揭示主题
1、量一量,建立长度概念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哪些长度或高度了呢?
请你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我们熟悉的事物,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呢?并且我们还要将他们测量出来。
熟悉的物体有很多,但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要全班一起来合作测量出我们这些物体的长度,我们已经分成了10个小组,组内讨论你们最想选择测量的是哪一个物体?
汇报分小组任务
你们手中已经拿到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单,请你们把小组选择的测量物体写在测量项目第一格,并汇报“我们第几小组研究的是什么的长或高。”
(1)先估再进行测量。
师:孩子们,你们选择物体的长度和高大概有多少,你们能先估一估吗?请你写在记录单的相对应估一估一栏,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想要知道估得准不准确,该怎么办?下面进行我们的测量活动。
(2)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小组讨论,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说说原因。
(3)测量活动
明确任务和分工,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表上。测量完请迅交回测量工具,小组整理数据完后,请坐好!比一比,哪组测得准确,哪组纪律最好,哪组最先完成任务。
测量完毕,对小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误差大,利用错误资源进行纠正,确定正确地结果。
孩子们的测量方法可能不规范,那么这些测量出来的结果也只是一个较为接近的数,为了以后用起来方便,我们把这这些测量结果看成整十数。
2、刚才我们已经用测量工具了解我们身边熟悉的物体长度和高度,但如果我们还想知道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该怎么办呢?
比如:我们刚才测量过门的高度了,在测量的时候小朋友就发现自己的身高够不着,那如果想要知道我们教师的高,测量就不方便了,你能想个什么样的办法,不测量就能知道教室的高大概是多少呢?(小组讨论)
在不方便测量的时候,我们更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身边已经知道物体长度或高度作标准去比一比,
(1)估一估。
那么今天我们测量的就是身边熟悉的物体,你觉得记住他们的长度或高度有用吗?记一记,深化长度观念。
(2)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
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让孩子明白熟悉的物体可以作为测量标准去估计其他的长度或高度。
(3)用一用,深化数学经验
3、分层训练 巩固应用
完成课本练习
4、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想一想,借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五、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借用身边的事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验。
开展测量活动的前提是学生会使用测量工具,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时间,我把认识几种常用测量工具,了解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放到预习中去完成,预习反馈时发现各小组的组长完成得比较好,但有的组员完成不是很好,因此在预习反馈这一板块我增加了一个小环节,让各小组的组长与本组同学交流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确实参与到接下来的测测量活动中来。从实际出发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这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但上实践活动课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热热闹一场,但收效甚少。
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测量活动,在活动之初我要求各小组组长先做好细致的分工,比如谁拿尺子,谁读数据,谁记录等等,以保证测量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教室长、讲台长等,有了这些长度表象作为参照,就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打好了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学生测量活动之前,我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先对所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也是需要有方法的,但从学生记录的数据来看,部分学生估测时随意性还是比较大。因此在小组汇报测量结果的时候临时穿插了一个小环节:谁的眼力最好?和同学分分享你的估测方法,教师在其间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知道估测物体基本方法。在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碰到问题时引导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提升了小组的凝聚力。在比一比的活动中,我先用课件出示一条大鳄鱼的图片,并告诉这条大鳄鱼体长6米,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去描述鳄鱼有多长,有位学生说一个人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我让20名学生站一站,让学生亲体验自己的肩宽与鳄鱼身长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
活动课的变化因素太多了,有些情况真是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但总的来说还算是应对自如。作为以实践感知为主的数学活动课,如何苦让其更具实效性,是我们在上这类活动课时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我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找对策:1、教师对各项活动准备得是否充分。这里的准备指的是对学生活动情况的预测。2、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是否到位。我想,只要肯用心,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量一量 比一比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