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展开A.氯化钠(NaCl) B.氯化镁(MgCl2) C.氯化钙(CaCl2) D.水(H2O)
2.“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
A.熟石灰 B.碳酸钾 C.乙醇 D.烧碱
3.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淡化海水常用的方法有蒸发结晶法和反渗透法
B.海底的矿产资源“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利用价值
D.从海水中提取镁时,通常加入石灰乳将镁元素沉淀
4.海洋资源不包括下列哪种资源( )
A.化学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物资源 D.动力资源
5.利用蒸发、冷凝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获取淡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蒸发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B.蒸发时,海水的质量变大
C.冷凝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变D.冷凝时,淡水的体积不变
6.对化学反应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是稀硫酸,则生成物中不一定有水
B.若C为,则A可能为单质、氧化物、碱或盐
C.C为盐、D为水,则该反应一定为中和反应
D.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D可能是两种沉淀
7.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下列关于粗盐提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每个步骤中都用到了玻璃棒,但作用不同
C.海水晒盐后得到的苦卤可以用于制镁
D.蒸发时需将滤液全部蒸干再停止加热
8.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D.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食盐水清洗
9.海水综合利用流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从母液中可进一步制得金属镁
B.①处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还含有杂质
D.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10.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稳步增长,对缓解今后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海水淡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目前能做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主要是膜法和热法
B.海水淡化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能耗,我们要珍稀每一滴水
C.蒸馏法淡化海水利用的原理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不同
D.为检验蒸馏法得到的冷凝水样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向其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11.如图所示,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12.在淡水缺乏的海岛上,可利用如图所示简易装置从海水中获取淡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杯中的水是淡水 B.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是物理变化
C.海水通过活性炭吸附也能获取淡水 D.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13.海水中镁元素的总储量约为,可用于生产金属镁,目前世界生产的镁60%来自海水。利用海水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沉淀槽中总的化学方程式为
B.在上述流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中和反应
D.由贝壳制取生石灰的反应条件是高温
14.从海水中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主要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必须进行分离和提纯后才能使用。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如图。有关该流程说法错误的是( )
A.不溶性杂质主要是泥沙
B.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便加快过滤速度
C.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D.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试剂可以为溶液、NaOH溶液、溶液
15.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D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请回答: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_________,G_________,H_________。
(2)气体C的用途是_________(写一条),固体B的俗称是_________。
(3)请写出反应G+E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该转化关系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_种。
16.陈明同学用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蒸馒头时,发现蒸熟后的馒头有气孔,但膨松效果一般;在妈妈的建议下,陈明在使用碳酸氢钠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食醋,蒸熟后的馒头膨松效果就理想多了,陈明对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作用原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查阅资料】膨松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因产生气体,能使面胚发起形成多孔组织,从而使食品具有松软或酥脆特点的一类物质,化学膨松剂中通常含有碳酸氢钠。
【作出猜想】陈明同学对碳酸氢钠在两次制作馒头过程中的作用原理作出猜想:
猜想一:_________;
猜想二:_________。
【方案设计与实施】
陈明同学分别对猜想一和猜想二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实施验证。
试剂和用品: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石灰水(仪器和其他用品自选)。
【解释与结论】
①依据陈明同学对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作用原理的实验探究,获得碳酸氢钠的两个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在有酸性物质存在时,碳酸氢钠作用效果会更好的原因是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①陈明妈妈制作馒头时,在面团发酵后,常加入少量纯碱来调节面团的酸度。陈明提出:能不能单独使用纯碱作膨松剂?要解决该问题需要设计实验验证纯碱是否具有_________的性质。
②市售膨松剂大多是复合膨松剂,一般由三类物质组成:碳酸氢钠酸性物质、助剂(淀粉等)。结合上述探究,下列关于复合膨松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复合膨松剂保存时要注意防潮
b.复合膨松剂在加水揉面与蒸馒头的过程中均起到发面的作用
c.使用复合膨松剂前必须先将面进行发酵
d.在蒸馒头时复合膨松剂中助剂的作用可能是调节气体产生的速率
17.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品牌小苏打样品(含NaCl杂质)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做了如下实验:将该样品17.1g放入锥形瓶中,加水全部溶解后,得到208.8g样品溶液,向该样品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反应过程中锥形瓶中溶液质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忽略在水中的溶解)
试计算:
(1)当第一次加入25g稀盐酸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g。
(2)第_____次实验中和HCl恰好完全反应。
(3)当锥形瓶内样品溶液中的碳酸氢钠与加入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锥形瓶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A
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蒸发时,由于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因此海水的质量会减小;冷凝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小,淡水的体积缩小。
6.答案:C
解析:若A是稀硫酸,反应可能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生成物中没有水,A正确。若C为,则A可能为单质、氧化物、碱或盐。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硫酸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B正确。C为盐、D为水,该反应不一定为中和反应,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或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C错误。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D可能是两种沉淀,如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D正确。
7.答案:D
解析:蒸发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把剩余水分蒸干,D错误。
8.答案:D
解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均不与食盐水发生反应,食盐水不能除去水垢,D错误。
9.答案:D
解析: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0.答案:C
解析:蒸馏法淡化海水利用的原理是物质的沸点不同,故C错误。
11.答案:B
解析:由题图知,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到左侧淡水池,而右侧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所以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故A错误;右侧海水中溶剂质量减少,故B正确;右侧海水中溶液质量减少,故C错误;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D错误。
12.答案:C
解析:该装置得到淡水的原理是海水中的水变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凝结成水滴,落到水杯中,水杯中的水几乎不含盐,属于淡水,A选项说法正确;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选项说法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只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将海水淡化,C选项说法错误;温度越高,海水中的水蒸发得越快,获取淡水越快,所以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D选项说法正确。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流程图的分析推理能力。沉淀槽中先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然后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化学方程式为,故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氯化镁通过一系列的变化生成了镁,在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在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B错误;反应器中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C正确;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条件是高温,故D正确。
14.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主要是泥沙,故A正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B错误;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滤液蒸干,故C正确;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可以将钙离子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还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试剂可以为溶液、NaOH溶液、溶液,故D正确。
15.答案:(1);;
(2)作气体肥料(或灭火,合理即可);生石灰
(3)
(4)三
解析:已知D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D是,B和水反应能生成,则B为CaO。A高温下生成气体C和固体B,可推知A是碳酸钙,C是二氧化碳。D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得到E溶液,则E是氢氧化钠。H是蓝色沉淀,则H是氢氧化铜,E与G反应生成H,由于F与稀硫酸反应生成G,则G是硫酸铜。(1)D是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G是硫酸铜,其化学式为;H是氢氧化铜,其化学式为。
(2)气体C是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灭火剂等;B是氧化钙,其俗称是生石灰。
(3)G+EH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4)AB+C属于分解反应;B+水D属于化合反应;其余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三种。
16.答案:【作出猜想】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碳酸氢钠与酸反应产生
【方案设计与实施】取一定量碳酸氢钠于试管c中,向试管c中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试管c中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①;;②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评价与反思】①受热分解;②c
17.答案:(1)4.4
(2)二
(3)解: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8.8g+50g-250g=8.8g,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x,参与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则
解得
当锥形瓶内样品溶液中的碳酸氢钠与加入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锥形瓶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当锥形瓶内样品溶液中的碳酸氢钠与加入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锥形瓶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8%。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如图所示,取一定量碳酸氢钠于试管a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试管a内壁有小液滴,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一正确
实验二
_________
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g
25
50
75
锥形瓶中溶液的质量/g
229.4
250
275
2020-2021学年2 海水“晒盐”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 海水“晒盐”巩固练习,文件包含第三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同步练习教师版2022-202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一册doc、第三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同步练习学生版2021-2022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一册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3 海水“制碱”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3 海水“制碱”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