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练50 冲破上帝的束缚——近代科技与文艺
展开A.科学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的支持
B.思想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C.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条件
D.科学发展受特定时代和环境影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这就给科学的发展以推动力”可知,自然科学是在17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说明科学发展受特定时代和环境影响,故选D项;科学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统治阶级的支持是其发展的推动因素,但并非必要条件,排除A项;思想解放也只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因素而非必备条件,排除B项;科学发展的决定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非社会环境,排除C项。
2.(2020·定远重点中学一模)1693年,牛顿说:“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这意味着牛顿的思想( )
A.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
B.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
C.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答案 B
解析 材料“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表明牛顿的思想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故B正确。
3.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
B.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
C.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
D.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
答案 B
解析 浪漫主义前期的快乐风格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向往,而后期的痛苦风格则是由于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冷酷与悲惨,这是一种社会转型在艺术中的重要体现,B项正确。
4.“他们反对作家一味地突出‘自我’,陶醉于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主张文学作品要像镜子那样,作家的道德理想、是非评价要通过对生活具体的、真实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由此可知,此类文学作品( )
A.注重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B.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C.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风貌
D.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要像镜子那样”体现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再现的特征,故选C项;“注重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A项;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都有对现实社会的叛逆,排除B项;“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D项。
5.(2020·宜昌一中9月联考)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
A.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环境,材料描述的现象揭示了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这表明当时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担忧,故选B项。
6.(2020·陕西汉中二模)《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的是( )
A.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
B.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生存竞争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阶级斗争是指马克思主义,两个学说都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马克思主义没有解释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排除A项;生物进化论没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与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没有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有一定影响,排除D项。
7.(2020·吉林市第一次调研考试)遗传研究领域的先驱弗兰西斯·克里克宣布:“灵魂已经消失了”。认知科学家对人脑进行了更加彻底的分析。神经学研究表明思想是一种电化学过程,这一过程会产生神经脉冲和蛋白质释放。据此,至少可以断言以前曾被当成是心灵的活动可能就在大脑之内产生。材料说明( )
A.科学发展使宗教信仰成为不可能
B.遗传基因的差别使社会改造无效
C.在人类发展史上智力与心灵相融
D.唯物主义的观念有助于理解人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神经学研究表明思想是一种电化学过程,这一过程会产生神经脉冲和蛋白质释放”说明神经学的研究发现有助于了解人们的思维过程,加深对人本身的认识与理解,故选D项。
8.(2020·安徽省蚌埠市一模)1922年普鲁斯特完成的《追忆似水年华》,记述了一个因疾病而失眠的敏感脆弱小男孩马赛尔如何认识自我、探索个人和他人的心灵世界,小说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此类作品反映了( )
A.写实是西方文学创作原则
B.情感发掘是西方文学特色
C.科技革命改变了文学风格
D.精神危机与反传统的色彩
答案 D
解析 根据小说完成的时间和内容可知,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一部分人产生了精神危机和颓废情绪,《追忆似水年华》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故选D项。
9.(2021·福建省泉州市第一次质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了1942年苏军准尉华斯科夫带领五位女战士阻击德军侵略的故事,向人们展示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该作品旨在( )
A.讴歌人性的伟大
B.宣扬女性解放思想
C.再现战争的创伤
D.表达反战和平思想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向人们展示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可知,该文学作品通过再现战争的残酷性,表达反战和平的愿望,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人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未提及女性的解放,排除B项;再现战争的创伤是该作品的表现内容,而非目的,排除C项。
10.(2020·皖南八校三模)美国电影《白夜》描写了追求艺术和自由的芭蕾舞演员罗德钦科从苏联逃到美国,而为了政治和社会信仰的美国黑人踢踏舞演员格林伍德则从美国逃到了苏联,但格林伍德被克格勃秘密地作为人质,与一名被捕的苏联间谍进行交换,回到了美国。这表明( )
A.冷战并未阻断国际交流
B.电影成为新交流媒介
C.美苏之间对抗局势缓和
D.意识形态的软性输出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美国通过电影树立其民主自由的形象,同时丑化苏联,这是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抗的背景下,对意识形态以电影的方式隐性输出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国际交流和交流媒介不是材料主旨内容,A、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无法判断美苏对抗局势的缓和,C项错误。
11.(2020·陕西省宝鸡市一模)1939年9月,“波兰战役”爆发,德国侵占波兰。次年,德国将这场侵略战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对方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这说明( )
A.电影伴随着战争凸显宣传作用
B.这时东西方文化存在严重对立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功能
答案 D
解析 同一场战争拍成的电影,德国用来打击对方的斗志,而英国用来警示国人和提醒美国与苏联,这是因为侵略者和反侵略者的不同立场影响了电影的使用功能,故选D项;电影的题材很多,不一定伴随着战争,材料中电影凸显的是打击和警示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都是西方国家,无法说明东西方文化存在严重对立,排除B项;电影是作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但不可能客观地还原事实真相,排除C项。
12.(2020·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消息传开,当时担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称这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国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苏联的领先,主要是理科教育的成功,因此认为美国的教育必须改革并提高难度。这说明( )
A 苏联国家体制适应时代发展
B.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C.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技发展
D.理工科水平决定国际影响力
答案 C
解析 1957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先于美国发射卫星,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维护其国家利益,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苏联国家体制,更没提到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一直以来苏联经济都没有赶上美国,B项不符合题意;“理工科水平决定国际影响力”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34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艺_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34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艺_word版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34《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艺》(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34《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艺》(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提升练15《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提升练15《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含详解),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