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3 古诗词三首 教案 +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3 古诗词三首 教案 +反思,共14页。主要包含了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字词和知识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重点的词句把握、理解运用还有待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学习积极性强,并渴望得到肯定。
学习目标
1.会写“德 鹊 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正确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两首诗词中描写月夜的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一样的情感。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揭题,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3.学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出示三首古诗: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4.听写生字,修正。
3.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
德 稻
(1)指导书写“德”:右边心字底上面有一横。
(2)指导书写“稻”:“舀”字的下面是“臼”笔顺为:先写撇,再写叔,然后写横折。再写里面左边短横,再写右边短横,最后写横。
(3)学生练写,点评,修改。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宿建德江》。板书课题。
2.思考:课题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生自由读,指名读。
5.交流作者。
课件出示: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擅长五言律诗,多是写山水田园为题材,充满对自然及现实人生的依恋。著有《孟浩然集》。
5.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看到了什么?
7.全班交流。
预设一: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
8.思考:同学们描述的画面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生自由回答。
预设二:孤独、沧桑、凄凉
请学生板书:孤独 沧桑 凄凉
9.带着这种感觉读古诗,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10.思考: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11.指名回答。
预设三:愁 齐读诗句。
课件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相机板书:愁
引导学生明白:“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12.思考:愁新就是新愁。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预设四:思乡之愁
相机板书:思乡之愁
13.思考: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预设五:客。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引导学生明白:诗人触景生情,在小舟上,看到夕阳西下,生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板书:触景生情
14.思考:身处异乡的诗人又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六:诗人看到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他一定感到寂寞,怀念家乡了。
15.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课件出示: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
16.指名读,读出诗人满怀的愁绪——思乡之愁,寂寞之愁。齐读。
板书: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课件出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7.思考: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预设七:月亮。
18.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借景抒情。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带着这种感受齐读古诗。
板书: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9.指导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一课时一、二、三题。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超市”中第一课时第四题。
第二课时
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最先想到的是——西湖。
课件出示:
西湖美景图
引导学生知道: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2.揭题,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思考:题目意思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诗人被美景陶醉了所写。
2.交流作者。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等。
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思考:这首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一:①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②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③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④我看见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
相机板书:黑云翻墨
课件出示
黑云翻滚图
6.带着想象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7.思考: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二:①一场大雨就要来到。②风雨欲来风满楼。
8. 一场大雨真的来了!
课件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
9.此时,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三:①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②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③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
10.思考: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预设四:①“乱”入船,雨大了,才乱。②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③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相机板书:跳珠入船
课件出示:
雷雨声音配白雨图
11.雨大、雨密、雨急 、雨猛。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12.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3.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14.体会雨去得快。
课件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
思考:一场大风卷地而来,它吹散了 ,吹走了 ,吹来了 。
课件出示:
一场大风卷地而来,它吹散了 ,吹走了 ,吹来了 。
指名回答。预设五: 一场大风卷地而来,它吹散了乌云,吹走了大雨,吹来了凉爽。
相机板书:大风卷地
15. 体会雨后西湖美景。
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1)思考: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
预设六:①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②水如天一样的——蔚蓝。③ 水如天一样——明亮。 ④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相机板书:水如天色
(2)欣赏雨后的西湖 “水如天”的美妙景色。
课件出示:
水如天图。
(3)指导朗读: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4)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5)思考: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指名说。
预设七: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只见湖面上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16.指导背诵: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诗人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背——
17.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件出示: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1)引导学生明白: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这个时候,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
(2)思考: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
预设八: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相机板书: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二课时一、二、三题。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二课时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
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揭题,板书课题: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思考: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课件出示:
“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意思是词人在夜晚行于黄沙道中,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夜晚, 地点是黄沙岭。
词的题目和古诗的题目有所不同。读的时候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
师范读,齐读。
2.交流作者。
课件出示: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自由朗读此词,注意读出词的节奏。
课件出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 山 前。旧 时 / 茅 店 / 社 林 边,路 转 / 溪 桥 / 忽 见。
1.师范读,学生练习,指名读。相机评价。
2.引导学生: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生自由朗读,读出韵味来。
3.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4.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思考: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同桌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预设一:学生可能有一些词语不太理解,如:茅店、社林、溪桥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师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5.思考:这首词的大体意思。小组交流合作。
6.全班交流,学生说出大体意思。
预设二:明亮的月光惊飞了树枝上的喜鹊,半夜里轻轻吹拂的夜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诉说着今年丰收的喜悦。 天边偶尔还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间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滴。正在着急避雨,在溪桥转弯处,忽然看到了社林边一向熟悉的茅店。
7.想象画面,境中悟情
8.思考: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课件出示:
青蛙们说:今年可真是个丰收的好年景啊!
老百姓可以……
……会说:……
预设三: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
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在说……
引导学生明白: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学生们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令词人喜悦不已,
相机板书:月夜 丰收
喜悦不已
齐读词句,读出词人的喜悦之情。
课件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思考: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预设四: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10.思考: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预设五:“忽”字体现出词人的惊喜,他惊喜在溪桥转弯处,忽然看到了社林边一向熟悉的茅店。
导读: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指名读,齐读。
板书:倍感惊喜
课件出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听取蛙声一片。
11.思考:同样是写月夜,这首词和《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预设六:通过“日暮客愁新”可以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是愁苦,在月夜下孤身一人寂寞,凄凉。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月夜下通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体会到作者正在感受田野的一派生机,聆听蛙叫蝉鸣的喜悦。
12.背诵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一)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三课时一、二、三题。
(二)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辛弃疾四首古诗词,完成练习。
2.预习第4课《花之歌》。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孤独 沧桑 凄凉
愁 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
跳珠入船
大风卷地
水如天色
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月夜 丰收
喜悦不已
倍感惊喜
教学反思
进入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时我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从诗人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第二课时则从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在学生初读古诗词,落实重点生字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词)题,知作者;抓诗(词)眼,明诗(词)意;多诵读,悟诗(词)情。
学习《宿建德江》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愁”来理解古诗,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无边无际的旷野来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愁绪;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整体看来,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词都能较好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是得心应手,读得入景入情,并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古诗词的背诵及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字词和知识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重点的词句把握、理解运用还有待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学习积极性强,并渴望得到肯定。
学习目标
1.会写“德 鹊 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正确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两首诗词中描写月夜的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一样的情感。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揭题,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3.学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出示三首古诗: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4.听写生字,修正。
3.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
德 稻
(1)指导书写“德”:右边心字底上面有一横。
(2)指导书写“稻”:“舀”字的下面是“臼”笔顺为:先写撇,再写叔,然后写横折。再写里面左边短横,再写右边短横,最后写横。
(3)学生练写,点评,修改。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宿建德江》。板书课题。
2.思考:课题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生自由读,指名读。
5.交流作者。
课件出示: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擅长五言律诗,多是写山水田园为题材,充满对自然及现实人生的依恋。著有《孟浩然集》。
5.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看到了什么?
7.全班交流。
预设一: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
8.思考:同学们描述的画面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生自由回答。
预设二:孤独、沧桑、凄凉
请学生板书:孤独 沧桑 凄凉
9.带着这种感觉读古诗,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10.思考: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11.指名回答。
预设三:愁 齐读诗句。
课件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相机板书:愁
引导学生明白:“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12.思考:愁新就是新愁。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预设四:思乡之愁
相机板书:思乡之愁
13.思考: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预设五:客。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引导学生明白:诗人触景生情,在小舟上,看到夕阳西下,生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板书:触景生情
14.思考:身处异乡的诗人又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六:诗人看到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他一定感到寂寞,怀念家乡了。
15.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课件出示: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
16.指名读,读出诗人满怀的愁绪——思乡之愁,寂寞之愁。齐读。
板书: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课件出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7.思考: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预设七:月亮。
18.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借景抒情。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带着这种感受齐读古诗。
板书: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9.指导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一课时一、二、三题。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超市”中第一课时第四题。
第二课时
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最先想到的是——西湖。
课件出示:
西湖美景图
引导学生知道: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2.揭题,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思考:题目意思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诗人被美景陶醉了所写。
2.交流作者。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等。
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思考:这首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一:①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②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③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④我看见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
相机板书:黑云翻墨
课件出示
黑云翻滚图
6.带着想象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7.思考: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二:①一场大雨就要来到。②风雨欲来风满楼。
8. 一场大雨真的来了!
课件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
9.此时,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三:①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②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③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
10.思考: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预设四:①“乱”入船,雨大了,才乱。②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③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相机板书:跳珠入船
课件出示:
雷雨声音配白雨图
11.雨大、雨密、雨急 、雨猛。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12.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3.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14.体会雨去得快。
课件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
思考:一场大风卷地而来,它吹散了 ,吹走了 ,吹来了 。
课件出示:
一场大风卷地而来,它吹散了 ,吹走了 ,吹来了 。
指名回答。预设五: 一场大风卷地而来,它吹散了乌云,吹走了大雨,吹来了凉爽。
相机板书:大风卷地
15. 体会雨后西湖美景。
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1)思考: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
预设六:①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②水如天一样的——蔚蓝。③ 水如天一样——明亮。 ④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相机板书:水如天色
(2)欣赏雨后的西湖 “水如天”的美妙景色。
课件出示:
水如天图。
(3)指导朗读: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4)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5)思考: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指名说。
预设七: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只见湖面上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16.指导背诵: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诗人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背——
17.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件出示: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1)引导学生明白: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这个时候,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
(2)思考: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
预设八: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相机板书: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二课时一、二、三题。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二课时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
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揭题,板书课题: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思考: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课件出示:
“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意思是词人在夜晚行于黄沙道中,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夜晚, 地点是黄沙岭。
词的题目和古诗的题目有所不同。读的时候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
师范读,齐读。
2.交流作者。
课件出示: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自由朗读此词,注意读出词的节奏。
课件出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 山 前。旧 时 / 茅 店 / 社 林 边,路 转 / 溪 桥 / 忽 见。
1.师范读,学生练习,指名读。相机评价。
2.引导学生: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生自由朗读,读出韵味来。
3.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4.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思考: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同桌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预设一:学生可能有一些词语不太理解,如:茅店、社林、溪桥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师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5.思考:这首词的大体意思。小组交流合作。
6.全班交流,学生说出大体意思。
预设二:明亮的月光惊飞了树枝上的喜鹊,半夜里轻轻吹拂的夜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诉说着今年丰收的喜悦。 天边偶尔还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间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滴。正在着急避雨,在溪桥转弯处,忽然看到了社林边一向熟悉的茅店。
7.想象画面,境中悟情
8.思考: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课件出示:
青蛙们说:今年可真是个丰收的好年景啊!
老百姓可以……
……会说:……
预设三: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
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在说……
引导学生明白: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学生们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令词人喜悦不已,
相机板书:月夜 丰收
喜悦不已
齐读词句,读出词人的喜悦之情。
课件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思考: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预设四: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10.思考: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预设五:“忽”字体现出词人的惊喜,他惊喜在溪桥转弯处,忽然看到了社林边一向熟悉的茅店。
导读: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指名读,齐读。
板书:倍感惊喜
课件出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听取蛙声一片。
11.思考:同样是写月夜,这首词和《宿建德江》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预设六:通过“日暮客愁新”可以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是愁苦,在月夜下孤身一人寂寞,凄凉。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月夜下通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体会到作者正在感受田野的一派生机,聆听蛙叫蝉鸣的喜悦。
12.背诵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一)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完成“作业超市”中课堂练习第三课时一、二、三题。
(二)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辛弃疾四首古诗词,完成练习。
2.预习第4课《花之歌》。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孤独 沧桑 凄凉
愁 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
跳珠入船
大风卷地
水如天色
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月夜 丰收
喜悦不已
倍感惊喜
教学反思
进入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时我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从诗人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第二课时则从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在学生初读古诗词,落实重点生字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词)题,知作者;抓诗(词)眼,明诗(词)意;多诵读,悟诗(词)情。
学习《宿建德江》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愁”来理解古诗,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无边无际的旷野来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愁绪;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整体看来,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词都能较好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是得心应手,读得入景入情,并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古诗词的背诵及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