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节前已对七大洲和四大洋有了基础知识,要学生凭空想象来理解地壳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弱点,要利用先填图,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
2)、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和大陆漂移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材的组图和大洲的填图,熟练掌握各大洲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大陆漂移学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三、教学突破:
学生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五、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听两则消息:(1)图瓦伦的沉没 (2)岛国里基巴斯规划举国搬迁
这两则消息说明了什么?陆地变海洋。
沧海桑田
有哪个成语也说明海陆变迁这个意思——沧海桑田。
请同学为我们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
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觉察到海陆变迁的事实。
我们一起来寻找“海陆变迁”的实证吧!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人类活动遗迹。
欧洲荷兰的填海造陆。
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
问题:你还知道其他海陆变迁的例子?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既然地球上局部地区有海陆的变迁,那整个地球海陆的轮廓是否有变化?这种变化又是如何形成?
问题:最早的人们,就有两种争论。(展示图片)你赞成哪种说法?
那我们一起来看“世界地图”寻找证据吧!
读图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凹凸正好吻合。这难道是巧合?
联想:一张撕碎的纸,能拼合在一起。这些大陆是不是原来也是在一起?
提出假设:南美洲和非洲原来会不会是同一块大陆?各大洲以前会不会也是连在一起的?
活动:动手拼图
最先发现这个现象的人是谁?
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发”第一段,魏格纳的发现。
过渡:魏格纳用生命换来的大陆漂移说,它是谬论,还是有科学依据?
那我们一起来寻找科学依据吧!
实践——寻找证据。
展示3幅图片,让学生来总结说明。
总结:依据——大陆轮廓吻合,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动物的相近。
提问:你还要其他的证据?
形成自己的学说——学习“大陆漂移说”
齐声朗读:大陆漂移说。(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看3幅图说明大陆漂移的过程。
填图2.18 大陆的漂移的第三幅图,
回答下列问题:看看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再读魏格纳的故事(第二段第四行开始),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魏格纳的精神及研究过程:发现——假设——实践——得出结论(形成假说)
学以致用:看图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现象。(分组活动)
1、南极洲为什么有煤?(注:煤是植物遗体如森林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
2、印度、非洲、澳大利亚等地为什么有古冰川的遗迹?
3、南极洲、非洲、印度都能找到舌羊齿化石?(注: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环境下生长,为短壮的乔木状的落叶植物,高可达4米.它是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冈瓦纳植物区特有的植物。)
4、在哪些地方找到古冰川沉积的遗迹?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小结: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上升
人类的活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观察发现
2、寻找证据: 大陆轮廓的吻合
拼合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
3、大陆漂移学说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小结,思维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