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沪教版(上海)高二数学上册课件
沪教版(上海)高二数学上册 第7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复习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一学期本册综合复习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探究,知识梳理,内容索引,当堂训练,知识网络,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C是常数,常用的数列极限,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对比归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 (kN*,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 即先验证使结论有意义的最小的正整数n0,如果当n=n0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这时命题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0的正整数n0+1,n0+2,…,命题都成立。
首项为a10, 公比为q1的无穷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当n时Sn的极限, 称为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
并用符号S表示, 即:
对于一个m项的有穷数列{an}(n1,2,……,m), 我们也可以定义其各项和, 即定义为:
对于有穷数列而言, 各项和总是存在的。
类型一 方程思想求解数列问题
例1 设{an}是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3=7,且a1+3,3a2,a3+4构成等差数列。(1)求数列{an}的通项;
故数列{an}的通项为an=2n-1。
(2)令bn=ln a3n+1,n=1,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由于bn=ln a3n+1,n=1,2,…,由(1)得a3n+1=23n,∴bn=ln 23n=3nln 2。又bn+1-bn=3ln 2,∴{bn}是等差数列,
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通项公式an和前n项和公式Sn共涉及五个量:a1,an,n,q(d),Sn,其中首项a1和公比q(公差d)为基本量,“知三求二”是指将已知条件转换成关于a1,an,n,q(d),Sn的方程组,通过方程的思想解出需要的量。
跟踪训练1 记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为Sn,设S3=12,且2a1,a2,a3 +1成等比数列,求Sn。
类型二 转化与化归思想求解数列问题
例1 在数列{an}中,Sn+1=4an+2,a1=1。(1) 设cn= ,求证数列{cn}是等差数列;
由Sn+1=4an+2,①则当n≥2,n∈N+时,有Sn=4an-1+2 ②①-②得an+1=4an-4an-1方法一 对an+1=4an-4an-1两边同除以2n+1,得
即cn+1+cn-1=2cn,∴数列{cn}是等差数列。
由Sn+1=4an+2,得a1+a2=4a1+2,则a2=3a1+2=5,
方法二 ∵an+1-2an=2an-4an-1=2(an-2an-1),令bn=an+1-2an则{bn}是以a2-2a1=4a1+2-a1-2a1=3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bn=3·2n-1
(2)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的公式。
设Sn=(3-1)·2-1+(3×2-1)·20+…+(3n-1)·2n-2,∴2Sn=(3-1)·20+(3×2-1)·21+…+(3n-1)·2n-1,故Sn=2Sn-Sn
=-(3-1)·2-1-3(20+21+…+2n-2)+(3n-1)·2n-1
=-1+3+(3n-4)·2n-1=2+(3n-4)·2n-1∴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2n-2,前n项和公式为Sn=2+(3n-4)·2n-1,n∈N+。
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要求掌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求法是先找出数列的前几项,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然后证明;另一种是通过变形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用公式求出。
跟踪训练1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2a2+3a3+…+nan=(n-1)Sn+2n(n∈N+)。(1)求a2,a3的值;
∵a1+2a2+3a3+…+nan=(n-1)Sn+2n(n∈N+),∴当n=1时,a1=2×1=2;当n=2时,a1+2a2=(a1+a2)+4,∴a2=4;当n=3时,a1+2a2+3a3=2(a1+a2+a3)+6,∴a3=8。
(2)求证:数列{Sn+2}是等比数列。
∵a1+2a2+3a3+…+nan=(n-1)Sn+2n(n∈N*),①∴当n≥2时,a1+2a2+3a3+…+(n-1)an-1=(n-2)Sn-1+2(n-1)。②①-②得nan=(n-1)Sn-(n-2)Sn-1+2=n(Sn-Sn-1)-Sn+2Sn-1+2=nan-Sn+2Sn-1+2。∴-Sn+2Sn-1+2=0,即Sn=2Sn-1+2,∴Sn+2=2(Sn-1+2)。∵S1+2=4≠0,∴Sn-1+2≠0,
∴ =2,故{Sn+2}是以4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类型三 函数思想求解数列问题
命题角度1 借助函数性质解数列问题例1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1,公差d>0,且第2项、第5项、第14项分别是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第3项、第4项。(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由题意得(a1+d)(a1+13d)=(a1+4d)2,整理得2a1d=d2。∵d>0,∴d=2。∵a1=1。∴an=2n-1 (n∈N+)。
(2)设bn= (n∈N+),Sn=b1+b2+…+bn,是否存在t,使得对任意的n均有Sn> 总成立?若存在,求出最大的整数t;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数列{Sn}是递增的。
又∵t∈Z,∴适合条件的t的最大值为8。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在求解数列问题时,若涉及参数取值范围,最值问题或单调性时,均可考虑采用函数的性质及研究方法指导解题。值得注意的是数列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1,2,3,…,n},这一特殊性对问题结果可能造成影响。
跟踪训练1 已知首项为 的等比数列{an}不是递减数列,其前n项和为Sn(n∈N+),且S3+a3,S5+a5,S4+a4成等差数列。(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因为S3+a3,S5+a5,S4+a4成等差数列,所以S5+a5-S3-a3=S4+a4-S5-a5,
(2)设Tn=Sn- (n∈N+),求数列{Tn}最大项的值与最小项的值。
命题角度2 以函数为载体给出数列例2 已知函数f(x)=2-|x|,无穷数列{an}满足an+1=f(an),n∈N+。(1)若a1=0,求a2,a3,a4;
由an+1=f(an)⇒an+1=2-|an|,a1=0⇒a2=2,a3=0,a4=2。
(2)若a1>0,且a1,a2,a3成等比数列,求a1的值。
=a1[2-|2-|a1||]⇒(2-a1)2=a1[2-|2-a1|],分情况讨论:
以函数为载体给出数列,只需代入函数式即可转化为数列问题。
跟踪训练2 已知函数f(x)= ,数列{an}满足a1=1,an+1= ,n∈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令Tn=a1a2-a2a3+a3a4-a4a5+…-a2na2n+1,求Tn。
Tn=a1a2-a2a3+a3a4-a4a5+…-a2na2n+1=a2(a1-a3)+a4(a3-a5)+…+a2n(a2n-1-a2n+1)
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是d,那么an=a1+(n-1)d对一切n∈N+都成立。
证明:(1)当n=1时,左边=a1,右边=a1,等式是成立的;(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ak=a1+(k-1)d, 那么ak+1=ak+d=[a1+(k-1)d]+d=a1+kd,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和(2)可以断定,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
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n2。
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3+5+…+(2k-1)=k2。 那么1+3+5+…+(2k-1)+[2(k+1)-1] =k2+[2(k+1)-1]=k2+2k+1=(k+1)2。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和(2)可以断定,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
(1)简单型极限——直接法:
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由前n项和的概念及已知条件得 =9(2a1+d),①4a1+6d=4(2a1+d )。②由②得d=2a1,代入①有 =36a1,解得a1=0或a1=36。将a1=0舍去。因此a1=36,d=72,故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36+(n-1)·72=72n-36=36(2n-1)。
1.设数列{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n∈N+),且 =9S2,S4=4S2,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____。
an=36(2n-1)
2.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 n2- n(n=1,2,3,…),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数列{nan}中数值最小的项是第__项。
所以n=3时,nan的值最小。
3.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公比是正数的等比数列{bn}的前n项和为Tn,已知a1=1,b1=3,a3+b3=17,T3-S3=12,求{an}、{bn}的通项公式。
设数列{an}的公差为d,数列{bn}的公比为q。由a3+b3=17得1+2d+3q2=17,①由T3-S3=12得q2+q-d=4。②由①、②及q>0解得q=2,d=2。故所求的通项公式为an=2n-1,bn=3·2n-1。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1)当n=1时,左边=4,右边=4,因为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是成立的;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和(2)可以断定,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
6.计算下列数列的极限: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一学期第8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综合与测试复习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探究,知识梳理,内容索引,当堂训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λx1λy1,x1x2+y1y2,不共线,λ1e1+λ2e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第10章 算法初步综合与测试复习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探究,知识梳理,内容索引,当堂训练,有限的,确切的,一类问题,算法进行的顺序,流程线,格式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一学期9.1矩阵的概念评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情境,矩形数表,方程组的解,矩阵的有关概念,行向量与列向量,方阵与单位矩阵,方程组的系数矩阵,方程组的增广矩阵,概念的深化,记为A3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