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一 (含答案)
展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4题。
问1:敦煌研究院身处戈壁荒漠之中,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敦煌人扎根荒漠、默默守护。请您具体谈谈“莫高精神”。
樊锦诗:我们谈到数字敦煌、谈到科技,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手段,敦煌石窟能不能保护好,说到底还得靠人。敦煌研究院成立70多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就是莫高窟人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下来的“莫高精神”。
谁都在坚守,可我们是在茫茫大漠中坚守,那种艰苦条件是难以想象的。进洞没有楼梯,就是靠在一根长木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插入短木条的“蜈蚣梯”攀登进洞。洞里黑子乎的,那时临摹壁画只能靠镜子和白纸反射洞外的日光。甘于奉献,指的是敦煌研究院的人都是“自投罗网”,自愿来到这里的,是“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勇于担当,是讲敦煌研究院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以保护、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开拓进取,就是要讲科学,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敦煌文化保护好,守住这个文化宝藏。
我相信,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文物事业始终要交托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文化建设能不能搞好,中华文化能不能可持续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下去,关键同样在人才。
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当我们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越会觉得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咱们的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不断传承下来,博大精深,中国的年轻人都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不能让我们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丢失。
问2:敦煌莫高窟及藏经洞文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您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请您谈谈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樊锦诗:敦煌有历史记载已2000多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敦煌莫高窟是公元4到14世纪,历经10个朝代连续1000年的建造留下来的。它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所以这确实是个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的艺术主题是佛教,它是形象艺术的佛教,但它所承载的又不仅仅是一千年的形象的佛教史,还是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所以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
敦煌是连续1000年创造的非常高深的或者有突出价值的艺术。它是多门类的艺术,除了建筑、壁画、雕塑以外,还有书法、音乐、舞蹈艺术。此外,壁画里还反映了工农商业、民情风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科学技术、医学、天文、算术、印刷、民族、外来文明等等。所以说它是“百科全书式的宝库”“墙壁上的博物馆”。从十六国到唐代,六七百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艺术发展特别快、富有成就和创造性的时期,名家辈出,可惜画作大多失传。但敦煌保存了下来,还是真迹。所以从艺术上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你永远是个才疏学浅的小后生。
问3:那么该如何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活起来呢?
樊锦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认为就是要把文物和时代相结合,把继承和弘扬相结合,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保护,以保护为基础。文物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积累、结晶和载体。它们既珍贵稀有,又脆弱易损,一旦破坏,便不可再生,将永远消失。所以,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保护根本谈不上利用。
其次是整理研究,挖掘价值。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去研究、挖掘历史文物的价值,这是做好陵承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科技发展到今天,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手段非常丰富。敦煌研究院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莫高窟的教育、弘扬、传承等功能。一方面,我们精心挑选了不同时代、不同窟型、不同彩塑、不同壁画等代表性敦煌艺术向游客开放,使游客在短时间的观赏中能领略洞窟的精华。另一方面,我们还在莫高窟建设了博物馆和藏经洞陈列馆,进一步解读莫高窟的文化价值。
莫高窟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它发挥更大的弘扬功能,我们主动把莫高窟“搬出去”,让它走出敦煌,走出甘肃,走出国门。比如,利用数字化,将电子版壁画放到网上供大家线上浏览,出版通俗读物,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等等。通过敦煌数字化,既可以做保护档案,也可以为研究提供资料,还能用电影把敦煌艺术“搬出”洞窟,让游客在窟外看窟。这样洞的压力减少了,而且观众还能看好。”“数字敦煌”的意义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完整、真实、可持续地保护好敦煌石窟,并传给子孙后代。
(取材于邢婷婷《著名敦煌学者樊锦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源头》)
1.这篇访谈报道的核心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依据文本内容,在材料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文意贯通。(2分)
3.记者向樊锦诗提了三个问题,你认为这三个问题如何排序最佳?根据访谈内容,简要说明理由。(3分)
4.请你以访谈记者的身份,根据樊锦诗的“答语”,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2分)
樊锦诗: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积累,是我们特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应该很好地吸收传承。敦煌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宝库。我到美国去,别人介绍我是敦煌来的,懂的人立马肃然起敬。这份敬意,不是对我,而是对敦煌的尊重。人们为什么这么尊重敦煌?就是因为敦煌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宝库。同时代的、留在中国其他地方的传统文化记录,不少都被抹去了,只有敦煌留下了,于是敦煌就成了唯一。守护敦煌,就是守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根,也是守护我们未来发展的根基。软实力实际上是个硬东西。有句话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要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7题。
四时读书乐
元·翁森
秋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①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②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掏,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释】①商意:秋意。②檠:灯。
5.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诗。(1分)
6.根据诗意,写出反映诗人勤奋读书的三个成语。(3分)
7.这两首诗的结句都蕴含着“读书之乐”。请任选其一加以解释。(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欲?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珍(miǎ):这里泛指双目失明。②籥(yuè):管乐器,形状如笛。③没人:潜水的人。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扪烛而得其形扪:________________
(2)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________________
9.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10.根据文意,回答问题。(6分)
(1)作者借盲人识日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据。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3)作者借“北方之学没者”来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出诗文原句。(7分)
(1)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蕴含着丰富深沉的情感;“ ① ,天下归心”传达出曹操广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复得返自然”抒写着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座中泣下谁最多, ③ ”道出了白居易宦海沉浮的感伤。
(2)艺术手法会增强古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李白的诗句“ ④ ,日月照耀金银台”以奇幻的想象,把我们带人了瑰丽的仙界;辛弃疾巧用典故,借刘裕“ ⑤ , ⑥ ”的壮举.表达了自己驰骋疆场、收复河山的雄心;韩愈通过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暗含对士大夫“位卑则足羞, ⑦ ”这种耻于相师心态的批评之意。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面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①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宴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 ②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 ③ 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 ④ 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打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排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跟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2分)
A.①缕缕 ②潺潺 ③呆 ④溜
B.①阵阵 ②脉脉 ③耗 ④片
C.①缕缕 ②脉脉 ③耗 ④溜
D.①阵阵 ②潺潺 ③呆 ④片
13.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的“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4分)
14.《荷塘月色》写到了“另一世界”,《我与地坛》也写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据文意,比较这两个“世界”有何不同。(6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5~16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辄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19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15.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作者引用《礼记·祭统》《礼记·大传》中的语句论证了什么观点?(5分)
17.从下列(1)(2)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6分)
(1)下列前人对《论语》的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任选其中一则加以而述。要求:结合《论语》中的一条语录,分析合理,160字左右。
①《论语》所言之义理(指合于道德的行事准则或道理),精且粹矣。
——清·李元度
②儒者崇实,故《论语》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指表达心意)而已。
——鲁迅
(2)请从《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物,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献给他(她)。要求:符合人物特点,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60字左右。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8,请以“有一种成长让你骄傲”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参考答案
语文 2020.01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1.(3分)敦煌(莫高)文化的价值及传承(意思对即可)
2.(2分)最后是弘扬,也就是让它“活”起来(意思对即可)
3.(3分)示例:排序2、3、1最佳,访谈逻辑清晰。先从敦煌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谈起,再谈怎样让敦煌文化“活”起来(或再谈怎样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最后谈守护敦煌需要“莫高精神”。(意思对即可,其他排序酌情给分)
4.(2分)守护敦煌有什么意义?(或为什么要守护敦煌?)(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5.(1分)古体
6.(3分)示例:焚膏继晷 秉烛夜读 韦编三绝 黄卷青灯(其他成语符合诗意亦可)
7.(3分)示例:
《四时读书乐•秋》:读书如观赏清朗皎洁的秋月,令人神清气爽、内心澄澈,心旷神怡。
《四时读书乐•冬》:像寒冬盛放的数点梅花可让人感受到天地化育万物一样,读书也可化育人心,令人品性高洁,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意思对即可)
8.(2分)(1)扪:摸 (2)卒:最终(每空1分)
9.(3分)通晓“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巧妙比喻善于引导,也不比用铜盘(比喻太阳的形状)和用蜡烛(比喻太阳能发光)更贴切。
10.(6分)
(1)“求道”若不是亲自探求,仅靠向别人讨教,很难获得“道”(意思对即可)
(2)孙武、子夏的话(意思对即可)
(3)不学而务求道或求道而不务学(意思对即可)
11.(7分)
(1)①周公吐哺 ②久在樊笼里 ③江州司马青衫湿
(2)④青冥浩荡不见底 ⑤金戈铁马 ⑥气吞万里如虎 ⑦官盛则近谀
(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书写正确、规范,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2.(2分)C
13.(4分)“且”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既有暂时享受荷香月色的喜悦之情;也有对宁静、自由生活的渴望、向往(2分)。两个“并且”逐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为经历磨难后能悟透生死而感到庆幸;为悟透生死并坦然面对而充满感激(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荷塘月色》中的“另一世界”指的是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我与地坛》中的“另一个世界”指的是充满着生机活力的地坛(4分)。月下荷塘是让作者获得片刻心灵自由的世界;地坛是让作者感悟生死,并从容面对生活、创造生命辉煌的世界(2分)。(意思对即可)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15.(2分)差序格局
16.(5分)作者引用《礼记•祭统》中的语句论证的观点: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有差等的次序。(3分。只答出“伦重在分别”,给1分。)引用《礼记•大传》中的语句论证的观点:中国社会结构的架格不能改变。(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1)结合语录恰当,分析合理。
(2)符合人物特点,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8.
附录2: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什么样子,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就敲击铜盘听它的声音。一天,(盲人)听到钟声,(便)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盲人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盲人)摸着蜡烛(以为)知道了它的形状。一天,(他)摸到了籥,又以为是太阳。太阳与钟、籥差远了,而盲人却不知道它们的区别,这是盲人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求教于人的缘故。
认识“道”之难比(盲人了解)太阳更甚,而普通人不通达(“道”),与盲人不了解太阳没什么不同。通晓“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巧妙比喻善于引导,也不比用铜盘(比喻太阳的形状)和用蜡烛(比喻太阳能发光)更贴切。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比喻接一个比喻地借以说明太阳的样子,这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理解“道”而主观臆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然而“道”最终不可获得吗?我说:“‘道’可以使(它)到来却不可求取。”什么叫“使(它)到来”?孙武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使‘道’到来。”不去求取而(“道”)自己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天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那潜水的人,哪里是随随便便就能(潜水)的呢?一定是掌握了水性。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从小不懂得水性的人,即使到了壮年,看到舟船都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潜水的人请教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到河里去试着潜水,没有一个不溺水的。所以凡是想不学习而一心求道的,都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考试)录取士人,士人只知道追求儒道却又不肯踏实学习。渤海人吴彦律,是位立志勤学的人,将去礼部应试,我写了这篇《日喻》以勉励他。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分细则
一类卷35—40分
一类上:39—40
一类中:37—38
一类下:35—36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准确
流畅
得体
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有创意、有文采的,可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30—34分
二类上:33—34
二类中:31—32
二类下:30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通顺
连贯
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24—29分
三类上:28—29
三类中:26—27
三类下:24—25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
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偏离题意
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洞
病句较多
不够完整
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18分以下。
北京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一 (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一 (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2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三 (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就有道而正焉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四 (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四 (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本大题共11小题,共11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