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学期语文 同步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9836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学课件ppt
展开《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材: 部编新教材 课时数:3~4 教学模块:第一单元 授课教师: | |
授课类型 | 文言文阅读 |
课题 | 齐桓晋文之事 |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
|
教学重难点 |
|
学情及授课内容 概要 | 这篇选文文段较长,内容丰富,文言知识非常典型。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查自译,夯实文言积累基础。同时,作为孟子中的经典篇目,文章在描写时亦有生动之处,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使课堂鲜活生活,同时对选文内容进行必要的丰富与挖掘,领略前贤的智慧与情怀。 |
教学方式、资源 | 以讲授、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一对一教学。资源方面运用一体机、交互式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效果更佳。 |
【单元梳理】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前者侧重让学生了解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渊源和主张;后者则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并学会在事件中刻画人物,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思想、事件、人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感悟到物质背后,更需要文化的支撑。有人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我们沿着中华文化的磅礴江河“溯洄”寻之,会在历史的画卷上,看见无数顶天立地的身影,听见许多振聋发聩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在他与齐宣王的对话中,领略他汪洋恣肆的论辩风度,追慕他“王者之师”的高大背影。
【关键词】孟子 王道
【清障】扫清以下文字障碍: 觳觫hú sù 便嬖pián bì 放辟fàng pì 畜妻子xù 庠序xiáng 孝悌tì 颁白bān 褊小biǎn 邪侈 chǐ 则王矣wàng 胡龁hé 彼恶知wū 忖度cǔn duó 【孟子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记载,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是继是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在元代被尊为“亚圣”。 孟子在孔子核心思想“仁”基础上,提出了“义”。政治上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而在个人的成长与完善方面,他提出了“理想人格的修养”。孟子一生的经历与孔子有相似之处,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其思想主要在著作《孟子》一书中。 【孟子的主要思想】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仁政思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性本善)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理想的人格修养)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儒家的入世担当精神)
【关键词】实词 虚词 句式 翻译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 【文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①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②,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④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⑤也。无以⑥,则王⑦乎?” 曰:“德何如⑧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⑨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重点词语、句式】 ①得:能够。 ②徒:门徒,弟子。 ③无:不,文言文中的否定词兼有“不”和“无”的意思,可根据语境需要灵活翻译;道:动词,说。 ④是以:固定搭配,因此。是:这。 ⑤臣未之闻:宾语前置句式,即“臣未闻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不,没有。 ⑥无以:不得已。 ⑦王:音wànɡ。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⑧何如:怎么样。 ⑨莫之能御:宾语前置句式,即“莫能御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 【讨论交流】1、齐宣王选择“齐桓”“晋文”发问,他想知道与这两个人物相关的什么事?他为什么想知道“齐桓晋文之事”? 【点拨】①齐桓公、晋文公如何分别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的霸主;②因为齐宣王也有称霸的欲望和野心。 【讨论交流】2、孟子是怎样将齐宣王的话题引向“王道”的? 【点拨】 ①转换话题 找准兴趣点。“王道”——“称王之道(齐宣王的理解)” ②渲染效用 “莫之能御也” ③有力肯定 “可”。简洁短促,铿锵有力。有强烈的肯定意味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①’对曰:‘将以衅②钟。'王曰:‘舍③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⑤无罪而就⑥死地。'对曰:‘然则废⑦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⑧之。’不识⑨有诸⑩?” 曰:“有之。” 曰:“是⑪心足以⑫王⑬矣。百姓皆以王为⑭爱⑮也,臣固⑯知王之不忍也。”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牛何之:宾语前置,即“牛之何”。(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②衅:用牲畜的血涂抹器物的隙缝(行祭)。 ③舍:释放。 ④觳觫:恐惧战栗。 ⑤若:这个,这样。 ⑥就:走向 ⑦废:停止、中止。 ⑧易:交换。 ⑨识:知道。 ⑩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⑪是:这。 ⑫足以:足够用来(...的办法)。 ⑬王:音wànɡ,动词,称王。 ⑭以(...)为:认为...是 ⑮爱:吝惜 ⑯固:本来 【讨论交流】孟子在以上交流中有何对话策略? 【点拨】①以齐宣王自身为例,便于其代入情境。②站在与“百姓”不一样的角度,肯定齐宣王的作为,便于拉近彼此距离,引导对方倾吐心声。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王曰:“然①,诚②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③小,吾何爱一牛?即④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⑤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⑥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⑦恶⑧知之?王若隐⑨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⑩焉?”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然:(就是)这样。 ②诚:确实。 ③褊:狭小,狭隘。 ④即:就是。 ⑤故:因此。 ⑥异:动词,惊异,感到惊奇。 ⑦彼:他,他们。 ⑧恶:音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⑨若:如果。隐:痛惜,哀怜。 ⑩择:区别。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是:这 ②宜:当然,无怪 ③谓:认为 ④无伤:没有什么关系,不妨。 ⑤乃:是。 ⑥是以:因此。 ⑦庖厨:厨房。庖:厨师、厨房。 【讨论交流】因为对被食用的动物“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你怎么看待这种“仁术”。 【点拨】①是一种恻隐之心,有真诚的一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②有仁心,但并没有“仁”行。 虽有恻隐之心,但并没有停止杀生和食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如同齐宣王“以羊易牛”一样,只是避开,而没有面对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①忖度②之。’夫子之谓③也。夫我乃行之,反④而求之,不得⑤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⑥焉。此心之所以⑦合于王者何也?”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予:人称代词,我。 ②忖度:音cǔnduó,揣测。忖:思量,推测。度:估计,托侧。 ③...之谓也:说的是....。宾语前置句式,“谓夫子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反:回过头来。 ⑤得:(内心)有所收获,此处可译为“明白”。 ⑥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⑦所以:...的原因。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曰:“有复①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②,而不足以举一羽;明③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④薪⑤。’则王许⑥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⑦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⑩保,为不用⑪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复:禀告。 ②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 ③明:视力。 ④舆:车。 ⑤薪:柴。 ⑥许:认可。 ⑦及:推及。 ⑧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何:为什么。与: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⑨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宾语前置句式,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后文“舆薪之不见”与此同。 ⑩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⑪用:实行,施行。 【讨论交流】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点拨】提出齐宣王能行“王道”的巨大可能性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①,何以异②?” 曰:“挟③太山以超④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⑤。为长者折枝,语⑥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⑦,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形:表现。 ②何以异:怎么区分。何以:即“以何”。凭借什么,用什么。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异:动词,区别,分开。 ③挟:音xié,带着。 ④超:越,越过。 ⑤是...也:固定句式,这是...。 ⑥语:音yù,告诉。 ⑦王:音wànɡ,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老:敬爱。 ②及:推及。 ③幼:爱护。 ④运:拨弄,玩弄。 ⑤刑:同“型”,典范,榜样,此处作动词,做榜样。 ⑥寡妻:正妻,也作贤妻。 ⑦御:治理。 ⑧邦:国家。 ⑨斯:这样。 ⑩彼:他们” ⑪推恩:广施仁爱。 ⑫无以:没有(...的办法)。 ⑬善:善于。 ⑭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 ⑮权:称量 ⑯度:丈量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抑①王兴甲兵,危②士臣,构怨③于诸侯,然后快④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⑤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⑥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⑦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⑧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⑨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抑:还是。 ②危:使...危,危害。 ③构怨:结怨。 ④快:以...为快,感到痛快。 ⑤欲:想要 ⑥为:(是)因为。 ⑦抑:表示推测或选择,可译为“还是”。 ⑧便嬖:音piánbì。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⑨为:因为。 【谈论交流】对孟子所说的“肥甘不足”“轻暖不足”“采色不足”“声音不足”“便嬖不足”等欲望,齐宣王予以否定,说“吾不为是也。”你认为他所谓的“大欲”具体内容是什么? 【点拨】称霸天下。——发动战争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①土地,朝②秦、楚,莅③中国④,而抚⑤四夷⑥也。以若⑦所为,求若所欲,犹缘⑧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⑨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辟:开辟。 ②朝:动词,使...朝拜。 ③莅:统治。 ④中国:中原地区。 ⑤抚:招抚, ⑥夷:原指对东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后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⑦若:你 ⑧缘:沿着,顺着 ⑨殆:恐怕,可能。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①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②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③有其一;以一服④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⑤亦反⑥其本⑦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⑧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⑨若是,孰能御⑩之?” 王曰:“吾惛⑪,不能进⑫于是矣!愿⑬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⑭,请尝试之!”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孰:谁 ②固:本来。 ③集:集聚。 ④服:使...服,征服。 ⑤盖:通“盍”,何不。 ⑥反:回。 ⑦本:根本,本源。这里指仁政王道。 ⑧疾:憎恨。 ⑨其:如果,假如。 ⑩御:抵抗。 ⑪惛:糊涂。 ⑫进:达到。 ⑬愿:希望。 ⑭敏:聪慧。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恒:固定 ②惟:只有。 ③则:如果。 ④因:于是,就。 ⑤放辟邪侈:放:放纵。辟:不正。侈:度。 ⑥刑:处罚。 ⑦罔:同“网”,张网捕捉,陷害。 ⑧是故:因此。 ⑨必:一定。 ⑩事:侍奉。 ⑪蓄:养活。 ⑫乐岁:丰年。凶年:荒年 ⑬之:动词,往,到。 ⑭轻:容易。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惟:只是。 ②赡:足。 ③奚:相当于“何”,哪里,怎么。 ④治:讲求。 【讨论交流】这一部分讲了什么?有何作用? 【点拨】从“制民之产”出发,以明君和当世对比。指出齐国百姓艰难的生存现状,再次提出“反其本”施行王道。强调行王道的必要性。在文段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文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①帛矣;鸡豚狗彘②之畜③,无失其时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⑤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⑥庠序⑦之教,申⑧之以孝悌⑨之义,颁⑩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⑪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⑫。” 【活动】提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①衣:音yì,动词,穿。 ②豚、彘:猪。 ③蓄:蓄养, ④时:季节。 ⑤夺:改变。 ⑥谨:用作动词,慎重地做某事。 ⑦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周代称庠,商朝叫序。 ⑧申:申诫,告诫。 ⑨孝悌:善事父母曰“孝”,敬爱兄长曰“悌”。 ⑩颁:同“斑”。 ⑪黎民:百姓。 ⑫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关键词】劝说的层次 1、归纳文章层次 【点拨】第一部分(1-14):君臣对话,由“齐桓晋文之事”转向“王道”,借“以牛易羊”之事,说明齐宣王有“王者之仁心”。 第二部分(15-20):孟子论述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 第三部分(21-33):孟子问齐宣王之欲,论证齐宣王的“大欲”是其不可能实现的,应当“反本”以行王道。 第四部分(34-35):孟子阐述王道的理想情态,并与齐国现状对比,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2、探究孟子的说辩艺术 【点拨】①心理层面;②言辞层面 3、读完文章,你认为齐宣王会采纳孟子的王道建议吗?为什么? 【点拨】不会(配对比表格)。孟子的“王道”对君王的道德水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来说,损害了君主的个人利益。 ( 回首千里暮云平) 一、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宾语前置等 【能力】通过练习,你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努力,试着自己总结一下? 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板书设计
|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