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九)(Word版,含答案) 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九)(Word版,含答案)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九)(Word版,含答案)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九)(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九)(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九)(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九〕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B. 许之                        许:容许
    C.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赏赐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考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填然鼓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以下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舞幽壑之潜蛟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道海安、如皋     C. 常以翼蔽沛公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摄乎大国之间  乎:语气词 吾与点也  与:赞成                                  
    B.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方法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到
    C.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喜欢 王假设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哀怜             
    D.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 何以异  形:表现 抑为采色缺乏视于目与  抑:还是
    6.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B.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C.山川相缪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7.选出对以下加线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A.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使……成为朋友〕
    B. ①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        ②倚歌而和之〔伴奏〕
    C. ①舳舻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       ②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D. ①入深林,穷回溪〔穷尽〕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适应〕
    8.以下与“难为俗人言也〞中“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
    D.缺乏为外人道也
    9.以下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类型,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失期,法皆斩
    ⑦吾得兄事之
    ⑧外连衡而斗诸侯
    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⑩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A. ①④/②⑤/③⑩/⑥⑦/⑧⑨                                 B. ①④⑧/②⑤/③⑩/⑥⑦/⑨
    C. ①④/②⑤/③⑩/⑥⑨/⑦⑧                                 D. ①④⑧/②⑤/③⑥⑦/⑨/⑩
    10.以下各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因河为池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自以为关中之固
    C. 流血漂橹  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D. 今之众人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二、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士夫争学杜诗,不知读书果曾破万卷乎?如其来也,不过拾?离骚?之香草,巧杜陵之残青而已。又尝记宋宣政间,文人称翟汝文叶梦得汪藻孙觌四人。孙尝自评口:“吾之视浮溪,浮溪之视石林,各少十年书、石林视翟忠惠亦然。〞识者以为确论。今之学文者,果有十年书乎?不过抄玉篇之难字效红勒之轧辞而已乃反峻其门墙高自标榜必欲晚古人而薄前辈何异蜉蝣撼大树乎!
    〔节选自杨慎?升庵诗话·读书万卷?〕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局部断句。〔限5处〕

    〔2〕.杜甫所作的“三别〞是指         。
    〔3〕.根据材料,概括文人读书少的害处。



    1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①于南山之下,宜假设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②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那么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那么秦穆之祈年、橐泉③也,其南那么汉武之长杨、五柞④ , 而其北那么隋之仁寿、唐之九成⑤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稳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缺乏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那么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
    B.而
    C.所
    D.以
    〔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慨。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那么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东西是“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4〕.分析第②段“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的作用。


    〔5〕.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以下对文中划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下面的文化常识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那么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假设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假设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比照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比照,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比照,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比照。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顶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那么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缺乏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以下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以下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15.阅读下面文字,答复小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 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那么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那么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假设是,那么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刘:杀戮。
    〔1〕.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事先
    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遑:空闲,闲暇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张喙而恐喝之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乃欲责以长保纵亲           家祭无忘告乃翁
    D.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六 国 也 未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虞 诈 强 食 而 弱 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4〕.从苏洵?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   1   
    苏辙的观点:   2   
    作者的观点:   3   



    〔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C
    5.D
    6.A
    7.C
    8.D
    9.B
    10.B
    二、文言文阅读
    11.〔1〕不过抄玉篇之难字/效红勒之轧辞而已/乃反峻其门墙/高自标榜/必欲晚古人而薄前辈!何异蜉蝣据树乎!
    〔2〕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只知效仿古人,缺少真才实学;自我标榜,缺少自知之明。
    12.〔1〕B
    〔2〕B
    〔3〕D
    〔4〕“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一句,形象写出了太守陈公在山中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引出陈公建造凌虚台的原因,为下文通过凌虚台抒发事物废兴成毁是人所不能预料的感慨做铺垫。
    〔5〕可以先谈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从凌虚台的兴建和命名谈起,从而引出事物的兴废成毁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指出人世间有“足恃〞和“缺乏恃〞的东西,应该致力于探索真正值得仰仗的东西。再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角度可以是思辨的,也可以是评价其现实意义。如:在我看来,作者的观点略显消极,首先他并未明确,真正“足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从而使文章显得有点虚无和沧桑;其次关于事物兴废成毁都是人所不能预料的感慨显出的似乎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又如:在我看来,苏轼的观点颇具现实意义:外物的兴废都缺乏以挂怀,只有内心的丰盈才值得仰仗。
    13.〔1〕D
    〔2〕C
    〔3〕B
    〔4〕C
    〔5〕1〕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2〕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14.〔1〕C
    〔2〕D
    〔3〕B
    〔4〕〔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15.〔1〕A
    〔2〕B
    〔3〕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六 国 也/ 未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虞 诈/ 强 食 而 弱 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4〕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助韩、魏抗击秦国;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5〕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②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怪秦国。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四)(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四)(Word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十)(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十)(Word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