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
展开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是先秦时期影响较大的学派,其思想及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些学派( )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B.顺应天命
C.人定胜天D.天人合一
3.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4.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文明所具有的重要特点是( )
A.统一和连续B.分裂和间断
C.衰弱与复兴D.汲取与融合
6.袁行霈等在《中华文明史》中说:“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下列各项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佛教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B.隋唐丝织技术高,还借鉴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C.唐宋时期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D.元朝时海南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二、非选择题
7.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二程粹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要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材料三 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此不可谓非学界之一缺点也。是故政界各国并立,则学术亦各派并立;政界共主一统,则学界亦宗师一统。当战国之末,虽有标新领异如锦如荼之学派,不数十年,摧灭以尽;巍然独存者,惟一儒术。而学术思想进步之迹,亦自兹凝滞矣。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而其运皆起于秦汉之交。秦汉之交,实中国数千年一大关键也。
——梁启超《儒学统一时代》
(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简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时作业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答案为C项。题干问的是各家学派的共性,而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A项;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
2.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德经》中认为天、地、人本性相通,都要顺乎自然,《庄子》中认为天和人都是自然存在,二者都认为天与人相通,即天人合一,故D项正确;道生万物是哲学的本原论,材料反映的是天人关系,故A项错误;顺应天命与“道法自然”不符,故B项错误;人定胜天和道家顺其自然的主张相矛盾,故C项错误。
答案:D
3.解析:材料“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等信息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形成,故D项排除。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开始于孔子,至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宗法血缘关系,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来的,B项错误;法家治国思想与材料中心思想不符,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从题干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持续性,A项正确;中华文明自从产生以来就持续不断、一脉相承地发展到现代,具有悠久性、持续性、兼容性等特点,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A
6.解析: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只是国内棉纺织技术发展的体现,并未涉及外来文明,故D项错误,但符合题目设问要求,故选D项。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隋唐丝织技术高且借鉴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体现出隋唐兼容并蓄的特点,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宋时期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说明当时我国对外来事物持开放态度,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故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7.解析:(1)第一小问“学派”,从《荀子》《汉书·董仲舒传》《二程粹言》《日知录》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儒家学派。第二小问“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从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之际儒学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2)第一小问“精神内核”,可以根据“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等方面来回答。第二小问“社会价值”,可以根据“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要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知识来回答。
(3)根据材料三“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人类所有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学派:儒家。
发展历程
起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出现孟子、荀子两位代表人物。
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出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明清之际,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儒学呈现出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2)精神内核: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
社会价值: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人才。
(3)对已有成果客观看待,正确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开放,海纳百川,积极吸收人类所有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庄子》曰,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华优秀文化渊远流长,泽被四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