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球和地图(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位于岷江下游的某个小岛一年中不同时期河岸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岛上居民欲在夏季开发岛上浅水游泳区,最适宜浅水游泳的地点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2.该图比例尺增大一倍,则( )A.新图比例尺为1∶5 000B.新图图幅为原图的2倍C.甲地地表坡度变大D.丙、丁的图上距离为原图的2倍答案:1.C 2.D解析:第1题,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河岸线相当于等深线,等值线稀疏,说明坡缓,水浅。因此岛上居民欲在夏季开发岛上浅水游泳区,最适宜浅水游泳的地点是丙地。第2题,图示比例尺是1∶25000,比例尺增大一倍,则新图比例尺为1∶12500,A项错;新图图幅为原图的4倍,B项错;比例尺缩放,地表坡度不变,C项错;丙、丁的图上距离为原图的2倍,D项正确。某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考察并绘制了某地地貌景观图(图1)及地形剖面图(图2)。读图,完成第3~4题。3.在野外,研究小组利用目视估算法估测地形高度,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①地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B.在②地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C.在③地估测出山谷的海拔D.在④地估测出谷底的相对深度4.关于图示区域地理事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成都位于三角洲平原上B.河流有较长的冰期C.典型植被为温带阔叶林D.西北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答案:3.A 4.D解析:第3题,从①地到山顶的山坡为凹形坡,因此在①地能看到山顶,可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②地到山顶的山坡为凸形坡,在②地不能看到山顶,因此无法估测山的相对高度;③地到谷底之间为凹形坡,可看到谷底,可估测山谷的相对高度,但无法估测山谷的海拔;④地到谷底之间为凸形坡,无法看到谷底,因此无法估测谷底的相对深度。第4题,成都位于冲积扇上;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无结冰期,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示西北山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山高谷深,岩石破碎,且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质灾害频发。(2018山东济宁摸底)下图示意某湖7000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5毫米,蒸发量约为1315毫米。据此完成第5~6题。5.下面四幅图中最能反映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图的是( )6.该湖泊变迁最快的时期是( )A.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B.距今7 000年至20世纪50年代C.距今5 700年至距今2 700年D.距今7 000年至距今5 700年答案:5.C 6.A解析:第5题,从不同时期湖面变化图可知,湖北岸变化幅度小,南岸变化幅度大,说明北岸深且陡,南岸缓且浅,沿PQ一线在南岸经过一河流,地势会有所降低,C项正确。第6题,图中湖面变化两条线距离与时间比越大,湖泊变迁越快。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两条线距离虽不是最大,但时间最短(只有30年左右),每年变化最大。下图为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第7~9题。7.若图中急流段相对高差为20米,则图中甲地与丁地最大高差约为( )A.290米 B.260米C.210米 D.300米8.某登山旅行者于北京时间14时到达甲处,此时下列现象一定会发生的是( )A.发现太阳位于乙地正南B.急流段的漂流者向正东方向漂流C.能看到海边丙处游人D.看不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9.某地质爱好者在丁地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原因是该河段( )A.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搬运能力强B.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C.降水少、地势起伏小,沉积作用显著D.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答案:7.A 8.D 9.D解析:第7题,结合题意,判断等高距为50米,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地海拔为300~350米,若图中急流段相对高差为20米,则丁地海拔为50~80米。图中甲与丁地高差约为220~300米,最大高差无限接近300米,但不能等于300米。故A项正确。第8题,某登山旅行者于北京时间14时到达甲处,该地为东经90°,此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所以太阳位于乙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A项错误;结合指向标,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流,B项错;海边丙处在凸坡下方,不能看到丙处游人,C项错误;位于陡崖上面,不能看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D项正确。第9题,河流流速较大时,沉积物的颗粒较大,流速较小时,河流沉积颗粒较小,丁处是曲流,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说明河流在此处流速变化较大,有可能是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故D项正确。2015年1月8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首次在罗斯海发现新锚地,图中A地拟建我国第6个极地科考站。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完成第10~11题。10.图中A地( )A.位于黄河站的西南方向B.与中山站均濒临太平洋C.自转线速度比长城站慢D.距离泰山站约9 900千米11.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 )A.半年极昼与半年极夜交替出现B.冰川地貌广布,均能看到企鹅C.大洋环流均呈顺时针方向D.常年寒冷,盛行偏东风、降水少答案:10.C 11.D解析:第10题,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大致位于12°E,A地位于南极地区,大致位于170°E,故A地位于黄河站东南方,A项错;中山站濒临印度洋,A地濒临太平洋,B项错;A地纬度高于长城站,故线速度小于长城站,C项正确;泰山站与A地经度相差约90°,且纬度大致在80°S,故二者之间距离大致为110千米×90×cos80°,小于9900千米,D项错。第11题,北极为极昼时,南极为极夜,两极地区半年极昼与半年极夜同时出现,A项错;南极为冰雪覆盖大陆,典型动物为企鹅,北极为浮冰世界,典型动物为北极熊,B项错;北极大洋环流为顺时针,南极大洋环流为逆时针,C项错;南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均受极地东风带影响,降水少,D项正确。读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第12~14题。12.图中乙地与湖面高差的最大值可能是( )A.20米 B.45米C.95米 D.135米13.图中甲、乙、丙、丁中适合建乡村聚落的地点是( )A.甲、丙B.甲、乙C.丙、丁D.乙、丁14.图中①~④虚线为利用湖泊水源灌溉农田的规划线路,最合理的自流渠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2.B 13.A 14.C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等高距为50米,乙地海拔为100~150米,湖面海拔为100米,乙地与湖面高差为0~50米,所以B项正确。第13题,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甲、丙海拔相对较高,适合建乡村聚落,所以A项正确。第14题,读图可知,③线路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是最合理的自流渠。图1是某区域等高线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米。图2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读图,完成第15~17题。图1图215.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 )A.15米 B.17米C.35米 D.37米16.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东南向西北( )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17.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5.C 16.B 17.B解析:第15题,图中瀑布位于桥梁上游河流的陡崖处,320米、330米、340米三条等高线在此重合,瀑布顶端的海拔大于或等于340米,小于350米,因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米,故陡崖底部的海拔大于314米,小于或等于320米,因此瀑布落差大于或等于20米,小于36米。第16题,图中由东南向西北阴影区两侧的310米、320米等高线之间的间距呈增大趋势,即由东南向西北相同水平距离的垂直高差在减小,故坡度一直下降。第17题,图中②处为急转弯处,且为坡度较大的上坡段与下坡段转折处,司机视线受遮挡,安装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看到对向的车辆。下图为某半岛沿不同纬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第18~19题。18.图中山地的走向是( )A.东北—西南走向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南北走向19.该半岛( )A.沿岸大洋有寒流经过B.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年降水量西南多、东北少D.山顶上终年积雪答案:18.A 19.C解析:第18题,第一幅图中海拔最高处大致在(65°N,15°E),第三幅图海拔最高处大致在(61°N,8°E),该山地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第19题,从该山脉所在经纬度分析,该山脉为欧洲西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受暖流和西风影响,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海拔较低,且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山顶无终年积雪;受西南风和山地阻挡,降水量西南多、东北少。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20~21题。20.图中R地的气温最可能是( )A.16 ℃ B.20 ℃C.23 ℃ D.26 ℃2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20.A 21.B解析:第20题,R地位于河流源头区,地势高,气温低,其外围闭合的等温线数值应为20℃,由此推断R地气温值为15~20℃。第21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甲为热带沙漠气候,乙、丙、丁为地中海气候。由图中等温线数值及走向判断乙、丙间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乙位于西风迎风坡,且离海洋较近,降水多,丙位于背风坡,且离海洋较远,降水少。读等值线示意图,完成第22~24题。22.若等值线为中纬度地区海平面等压线,且数值a<b<c,则( )A.P区域盛行下沉气流,多阴雨天气B.①②两地风向不同、风速相同C.PN、PM沿线附近易形成降水天气D.夏季出现时,被称为台风或飓风23.若等值线为山地等温线,且数值a<b<c,则( )A.等温线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B.P区域海拔高,获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C.①②两地气温相同、降水量相同D.PN、PM沿线易遭受泥石流、山洪等灾害24.若等值线为城市土地等地租线,且数值a>b>c,则( )A.P区域是工业园区或中心商务区B.城市向N方向扩展速度最快C.PN、PM可表示城市重要交通干线D.P区向外对住宅区吸引力逐渐提高答案:22.C 23.B 24.C解析:第22题,若等值线为中纬度地区海平面等压线,且数值a<b<c,则P处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①②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风向不同;两地等压线疏密情况不同,风速不同。PN、PM沿线为低压槽,易形成锋面,易形成降水天气。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形成的,该地位于中纬度,不易形成台风。第23题,若等值线为山地等温线,且数值a<b<c,说明中心海拔高,四周海拔低,为山峰,等温线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影响;P区域海拔高,获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①②两地位于同一等温线上,气温相同,但两地坡向不同,降水量可能不同;PN、PM沿线为山脊,不易遭受泥石流、山洪等灾害。第24题,若等值线为城市土地等地租线,且数值a>b>c,P区域地租最高,应是中心商务区,而不是工业园区;M区域相对距市中心同等距离区域地租最高,交通最便利,所以城市向M方向扩展速度最快;PN、PM相对为地租次高峰区,可表示城市重要交通干线;P区向外对住宅区吸引力先升高,后逐渐下降。二、综合题(共52分)25.(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判断图中甲至丁河段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2)分析图中甲、乙、丙、丁四处适宜建水电站的地点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答案:(1)地形:盆地。理由:该河段大致位于基本封闭的面积较大的200米等高线附近,该闭合曲线西南和东北有海拔1 000米以上山地(该区域的支流多从北、西、南向东南汇入多瑙河干流),说明该区域的地势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地形。(2)丁地。丁地上游为盆地地形,库容大;多条支流汇入,径流量大;地处河流峡谷地带,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解析:第(1)题,根据甲至丁河段及周围等高线数值大小、河流流向判断地形类型。第(2)题,从地形、河流落差、河流流量等方面确定水电站的选址,结合图示信息从以上三方面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26.(14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图中AB线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2)一组老人在①②两条徒步登山线路中,选择②线路登山。说出选择的理由,并估算②线路的相对高度和水平距离。(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4)概括图中公路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答案:(1)山谷。等高线弯曲,且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2)②线路经过的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更省力。相对高度:320~480米。水平距离:约3千米。(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起伏较大。(4)分布不均。东南部山区公路密度较小。地形崎岖,修建成本高;人口(或聚落)较少,运输需求较小。西北部平原地区公路密度较大(或彼此交叉形成网状)。地形平坦,修建成本较低;人口(或聚落)较多,运输需求较大。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沿AB线等高线弯曲,且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为山谷。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线路经过的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坡较缓,更省力。第(3)题,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需要从等高线切入,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该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部山区公路密度较小,西北部平原地区公路密度较大,主要原因可以从人口、地形等方面回答。27.(16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2)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3)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其水坝坝顶的海拔为500米,水库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有利与不利条件。(4)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高?请说明主要原因。(5)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说明甲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主要原因。答案:(1)盆地;地势中间低四周高。(2)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3)A方案:不利条件有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有利条件有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规模小。B方案:不利条件有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规模大;有利条件有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大于A处。(4)丁处。原因:丁处附近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5)地势开阔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解析:第(1)题,地形特征可通过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和数值变化来判断。由于周高中低,图中中部为盆地,周围以山地为主。第(2)题,判断河流流向时应注意图中的指向标。第(3)题,从建坝工程量、库区面积和蓄水量、人口迁移规模、土地淹没状况等方面分析有利与不利条件。第(4)题,滑坡的发生需要陡峭的地形条件,丁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大,容易发生滑坡。第(5)题,从地形、河流、交通等方面分析甲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原因。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朝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上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4)当地建造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加廊屋可以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防水、防潮和防晒,保护桥梁。(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致使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携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3)夏伐: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漂流至桥址。秋晾: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解析:第(1)题,从气候方面分析廊桥设有廊屋对保护桥梁和方便行人的作用。第(2)题,从降水、水文、泥石流等角度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第(3)题,分别从木料运输和晾干分析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的原因。第(4)题,从木材来源及与石材相比的优势分析当地建造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的原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前冲刺练习(一) 地球和地图(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航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05 地球的自转 含解析 人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伦敦和长沙两地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地的位置为,飞机在中点上空时,当地的区时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02 地图 含解析 人教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