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选择题
(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莫赫悬崖位于爱尔兰西海岸,是欧洲最高的悬崖,绵延8千米,横跨大西洋214米,非常壮观。悬崖的石灰岩基底是由无数细小海洋生物的骨骼在3亿年前堆叠起来的。长期以来,越来越多的砂岩和页岩沉积在海里险峻笔直的悬崖显现出密密的层次,仿佛是一部千古巨书。据此完成第1~2题。
1.莫赫悬崖的上部岩石主要由( )
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B.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C.海洋生物骨骼堆积形成
D.流水携带泥沙固结形成
2.形成险峻笔直的莫赫悬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B.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C.地层陷落、流水侵蚀
D.褶皱隆起、海浪侵蚀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莫赫悬崖的基底是海洋生物骨骼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上部岩石为砂岩和页岩,是流水搬运泥沙在海岸带沉积固结形成的。故选D项。第2题,由材料可知,莫赫悬崖原来在海洋里,后由于地壳抬升运动,地层在上升过程中受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险峻笔直的悬崖。故选A项。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与乙时期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 B.来沙量少
C.盐度高 D.水位低
4.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外海推移 B.高度降低
C.外坡受侵蚀 D.体积增大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径流量大、流速快的河流所携带的泥沙颗粒大,甲时期河口区为粗泥沙,而乙为细泥沙,说明甲时期河口区径流量大。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由甲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
下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据此完成第5~6题。
5.此实验主要是探究( )
A.风力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堆积作用
D.流水的堆积作用
6.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5.D 6.C
解析:结合实验过程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实验主要探究流水在冲出峡谷后的堆积作用;该实验不能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也不能体现出流水搬运作用的分选特点。
下图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累计冲淤状况预测图(冲刷大于淤积为负值,冲刷小于淤积为正值)。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示时段内城陵矶至武汉河段( )
A.一直以淤积作用为主
B.一直以冲刷作用为主
C.先冲刷为主后淤积为主
D.先淤积为主后冲刷为主
8.针对0~50年之间累计冲淤状况,该河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固河堤 B.疏浚河道
C.植树造林 D.修筑大坝
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图示时段的前期,累计冲淤量一直在减少,说明河流侵蚀作用明显;后期累计冲淤量在增加,说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第8题,0~50年之间以冲刷为主,故该河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加固河堤。
(2019河南开封期末)读我国某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该瀑布大约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后退。据此完成第9~10题。
9.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10.该瀑布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 )
A.含沙量 B.流量 C.汛期 D.结冰期
答案:9.D 10.A
解析:第9题,该瀑布形成过程中,先有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然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即图中的砂岩。再经过地壳的抬升,隆起成为高地,水流下切时,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瀑布。第10题,该瀑布每年因侵蚀后退,砂岩被侵蚀,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含沙量,A项正确;瀑布不会影响河流的流量、汛期、结冰期,B、C、D三项错误。
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岩盐是由化学沉积的矿物组成的岩石。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
B.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
C.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
D.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
12.该地区的部分盐山表面密布沟渠,甚至形成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化作用 D.人为破坏
答案:11.D 12.B
解析:第11题,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说明其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其形成过程应是T2—T3—T1。第12题,盐山表面出现沟渠,形成地下洞穴,主要是受流水侵蚀的影响。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相似。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
14.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答案:13.B 14.D
解析:第13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第14题,读图可知,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温缓慢。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
二、非选择题
15.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新疆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答案:(1)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吐鲁番盆地是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解析:第(1)题,吐鲁番盆地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天山山脉是板块挤压形成的,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的形成与风力有关,属于外力作用。第(2)题,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是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第(3)题,雅丹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是一种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典型地貌。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鸣沙、湖泊等闻名于世,该地年降水量40~80毫米,蒸发量超过3000毫米,沙漠中却有100多个湖泊,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5个,冬季不结冰。该地沙丘广布,最高在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较多的植物。下面图1为巴丹吉林沙漠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图2为该地沙山示意图。
图1
图2
(1)有学者认为该地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试推测其依据。
(2)分析该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
(3)依据图2,从沙山西北坡和东南坡任选一坡,推断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断裂带经过该地,地下水在断裂处出露;该地位于西北内陆,湖泊冬季不结冰,说明水温高(可能来自地下水);该地气候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欠发育(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少)。
(2)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附近沙源丰富,冬春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植物较多,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
(3)西北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逐渐减小。原因:西北坡为迎风坡,随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或东南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逐渐减小。原因:东南坡为背风坡,颗粒大的沙粒受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第(1)题,从断裂、湖泊水温、地表水缺乏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沙源、动力、沙丘固定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迎风、背风和风力沉积分选等方面分析。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新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1的说法,正确的是,图中,示意图中的大陆是,图示花岗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是,地壳抬升前,该地,环崖呈弧形可能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新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乙时期相比,甲时期河口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此实验主要是探究,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图示时段内城陵矶至武汉河段,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该瀑布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0农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0农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新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