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4细胞的生命历程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4细胞的生命历程含解析第1页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4细胞的生命历程含解析第2页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4细胞的生命历程含解析第3页
    还剩9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4细胞的生命历程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4细胞的生命历程含解析,共10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第三道防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单选题
    1.(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国家男性中不同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
    B.烟草中含有多种化学致癌因子,不吸烟或越早戒烟,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低
    C.肺部细胞中原癌基因执行生理功能时,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
    D.肺部细胞癌变后,癌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答案】C
    【分析】
    1、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
    2、人类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不吸烟、30岁戒烟、50岁戒烟、长期吸烟的男性随年龄的增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依次升高,即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不吸烟或越早戒烟,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低,B正确;
    C、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原癌基因突变后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C错误;
    D、肺部细胞癌变后,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C。
    2.(2021·河北高考真题)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凋亡过程中不需要新合成蛋白质
    B.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
    C.紫外线照射导致的DNA损伤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D.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跑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答案】A
    【分析】
    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严格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2、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是导致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3、紫外线是物理致癌因子,长期暴露在过强的紫外线下会导致细胞癌变;
    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详解】
    A、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控制凋亡的基因表达,需要新合成蛋白质,A错误;
    B、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所以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B正确;
    C、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照射会导致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以及我国科学家于2017年获得的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就是将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成的,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A。
    3.(2021·广东高考真题)研究表明,激活某种蛋白激酶PKR,可诱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后其功能可恢复
    B.上述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不是程序性死亡
    C.上述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过程不受基因控制
    D.PKR激活剂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加以研究
    【答案】D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
    A、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后,丧失其功能且不可恢复,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程序性死亡,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基因控制,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激活蛋白激酶PKR,可诱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故PKR激活剂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加以研究,D正确。
    故选D。
    4.(2021·全国高考真题)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
    B.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
    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
    D.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
    【答案】D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前期出现(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
    A、已知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
    B、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B正确;
    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染色体,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由8条变成16条,同源染色体不分离,D错误。
    故选D。
    5.(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核DNA已完成复制且染色体数目加倍
    B.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布在一个平面上
    C.末期,含有细胞壁物质的囊泡聚集成细胞板
    D.亲代细胞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答案】C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由于间期时进行DNA的复制,在分裂前期核DNA已完成复制,但由于着丝点未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加倍,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布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后期着丝粒分裂,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B错误;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开始分裂,含有细胞壁物质的囊泡聚集成细胞板,之后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C正确;
    D、在有丝分裂中,亲代细胞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一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错误。
    故选C。
    6.(2021·浙江高考真题)秀丽新小杆线虫发育过程中某阶段的体细胞有1090个,而发育成熟后体细胞只有959个。体细胞减少的原因是(  )
    A.细胞凋亡 B.细胞衰老 C.细胞癌变 D.细胞分裂
    【答案】A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
    A、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秀丽新小杆线虫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细胞凋亡发生。秀丽新小杆线虫发育过程中某阶段的体细胞有1090个,而发育成熟后体细胞只有959个,体细胞减少是细胞凋亡导致的,A正确;
    B、细胞衰老会导致细胞大小和形态改变,但细胞数目不会减少,衰老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B错误;
    C、癌变的细胞会导致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导致细胞数目增多而非减少,C错误;
    D、细胞分裂会导致细胞数目增多而非减少,D错误。
    故选A。
    7.(2020·海南高考真题)下列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比胚胎干细胞的分化程度高
    B.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造血干细胞可不断增殖和分化,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影响人体健康
    D.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
    【答案】B
    【分析】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人的骨髓中有许多的造血干细胞,它们能够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补充到血液中去。
    【详解】
    A、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为任何一种组织细胞,所以造血干细胞分化程度更高,A正确;
    B、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不断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补充到血液中去,所以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影响人体健康,C正确;
    D、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白血病患者病变的造血干细胞,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这一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8.(2020·海南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和分化均可增加细胞数量
    B.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
    C.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提高
    D.细胞凋亡过程中既有新蛋白质的合成,又有蛋白质的水解
    【答案】D
    【分析】
    受精卵分裂形成的众多细胞,经过细胞分化的过程而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而形成组织和器官;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细胞凋亡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
    A、细胞分裂可增加细胞数量,细胞分化可增加细胞种类但不增加细胞数目,A错误;
    B、细胞分化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B错误;
    C、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的功能下降,C错误;
    D、细胞凋亡过程中既有新蛋白质的合成,又有蛋白质的水解,如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时,需要合成凋亡相关的酶也需要水解被感染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相关知识,掌握分化和凋亡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9.(2020·北京高考真题)为探究干旱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处理白刺花的根尖,制片(压片法)后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变异(畸变)的情况,细胞图像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片需经龙胆紫染色→漂洗→盐酸解离等步骤
    B.直接使用高倍物镜寻找分生区细胞来观察染色体
    C.染色体的形态表明该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D.观察结果表明该细胞染色体发生了变异(畸变)
    【答案】D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示根尖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正分开,由纺锤丝牵引正分别移向两极,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且细胞中有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详解】
    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的实验中,需经过解离(盐酸+酒精1∶1混合液)→漂洗→染色(龙胆紫)→制片等步骤,A错误;
    B、应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并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仔细观察,B错误;
    C、由图示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表明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
    D、由于图示中出现了断裂的染色体片段,表明该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异(畸变),D正确。
    故选D。
    10.(2020·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再分裂增殖
    B.癌变细胞内发生变异的基因都不再表达
    C.正常组织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
    D.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基因表达,主动引导走向坏死
    【答案】C
    【分析】
    细胞分化是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中与癌有关的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
    细胞衰老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其过程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
    A、高度分化的细胞能执行特定的功能,但也可能继续分裂增殖,如性原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错误;
    B、癌变细胞是由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形成,发生突变的基因仍能表达,B错误;
    C、正常组织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细胞分裂达到一定次数后一般都会走向衰老,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不同,它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D错误。
    故选C。
    11.(2020·山东高考真题)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形成“染色体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根据以上信息答题。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
    B、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
    C、“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
    D、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染色体桥”现象,考查染色体的变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原理,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2.(2020·山东高考真题)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f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cfDNA和cff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
    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
    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
    D.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答案】B
    【分析】
    1、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基因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基因被导入到靶细胞内,他们或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或不与染色体整合而位于染色体外,但都能在细胞中得以表达,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如胎儿有无畸形,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胎儿的生化检查项目和基因等,对胎儿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做出诊断,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流产创造条件。
    【详解】
    A、癌症产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故可以通过检测cfDNA中相关基因来进行癌症的筛查,A正确;
    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该基因并不能正常表达,不可用于治疗遗传病,B错误;
    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胚胎细胞或母体胎盘细胞脱落后破碎形成,C正确;
    D、提取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因其含有胎儿的遗传物质,故可通过DNA测序技术检测其是否含有某种致病基因,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cfDNA和cffDNA的产生过程,考查癌症的产生原因、人类遗传病和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准确判断各选项。
    13.(2020·山东高考真题)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 BYDV )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开始后,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当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使细胞进入分裂期,从而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感染BYDV的细胞中,间期DNA复制时,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后则不再降低,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间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由此可推测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
    【详解】
    A、由分析可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使其磷酸化水平较高,A正确;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会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正确;
    C、由分析可知,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C错误;
    D、由分析可知,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通过题图信息介绍了CDK1与细胞周期的关系以及感染BYDV的细胞发生病变的原因,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判断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14.(2020·天津高考真题)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下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
    B.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
    C.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
    D.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答案】D
    【分析】
    图中显示出了核糖体的合成过程,位于核仁中的rDNA经过转录形成了rRNA前体物质,核糖体蛋白从核孔进入细胞核后,和rRNA前体结合,一部分生成了核糖体小亚基,另一部分和核仁外DNA转录形成的5S rRNA结合生成核糖体大亚基,都从核孔进入细胞质。
    【详解】
    A、有丝分裂中核膜、核仁已经在前期解体,该过程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rDNA上的信息主要与核糖体合成有关,不是细胞的遗传信息的主要储存载体,B错误;
    C、从图中看出核仁是合成rRNA的场所,而核糖体蛋白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C错误;
    D、从图中看出,细胞核装配好核糖体亚基后从核孔中运出,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核糖体的合成过程,需要考生分析图示,理解图中核糖体的合成过程,结合教材转录和翻译的基本知识进行解答。
    15.(2020·天津高考真题)某同学居家学习期间,准备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材料。在下列方法中(每天换一次水),根尖生长状况最好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
    观察“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根尖培养的具体操作: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详解】
    A、洋葱底部没有水分,不能正常生长,A错误;
    BD、整个洋葱全部放入水中,可能导致根尖缺氧无法正常生长,BD错误;
    C、洋葱底部接触水,提供水的同时保证了空气的供应,且石子能固定洋葱为根生长提供空间,C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理解根尖生长的条件,水分和空气,结合装置进行解答。
    16.(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
    B.高等动物衰老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呼吸变慢
    C.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
    D.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答案】C
    【分析】
    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影响转化而来,具有无限增殖和能在体内转移的特点。
    细胞衰老的过程会发生多种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最后细胞的形态结构也发生多种变化、如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等。
    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
    【详解】
    A、癌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A错误;
    B、高等动物衰老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大,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如胚胎发育过程胚柄的退化,C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的多种细胞中的mRNA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错误。
    故选C。
    17.(2020·浙江高考真题)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核糖体的增生和环沟的形成
    B.染色体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C.染色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粒的分裂
    D.中心体的复制和染色体组数的加倍
    【答案】B
    【分析】
    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整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根据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物质变化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
    A、核糖体的增生发生在分裂间期的G1期,环沟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
    B、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均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B正确;
    C、染色单体的形成在分裂间期,着丝粒的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中心体的复制在分裂间期的G2期,染色体组的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D错误。
    故选B。
    18.(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用不同方法处理与培养小鼠骨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液培养,会使M期细胞减少
    B.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不影响G1期细胞进入S期
    C.用促进细胞分裂的试剂处理,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加
    D.用仅含适量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液培养,S期细胞的数量增加
    【答案】A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又包括G1期、S期和G2期。
    【详解】
    A、用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液培养,会使细胞不能在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细胞周期不能正常进行,M期细胞减少,A正确;
    B、G1期发生的主要是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增生,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 G1期细胞不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无法进入S期,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用促进细胞分裂的试剂处理,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增加,C错误;
    D、虽然S期进行DNA的复制,但用仅含适量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液培养,S期细胞的数量不会增加,D错误。
    故选A。
    19.(2020·浙江高考真题)胡萝卜根单个细胞经体外培养,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其根本原因是胡萝卜根细胞
    A.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B.具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C.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了植株 D.能合成胡萝卜所需的蛋白质
    【答案】B
    【分析】
    细胞全能性:已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
    胡萝卜根单个细胞经体外培养,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体细胞中含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故选B。
    20.(2019·上海高考真题)果蝇某体细胞有 8 条染色体,在其细胞周期中,仅有 8 个 DNA 分子的时期是( )
    A.G1 期 B.S 期结束 C.G2 期 D.M 期开始
    【答案】A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果蝇体细胞有 8 条染色体,在其细胞周期中,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开始细胞在间期的G1期有8个DNA分子,由于间期的S期DNA复制加倍为16,以后在间期的G2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一直保持16个,在分裂期的末期由于细胞一分为二每个细胞内恢复为8个DNA分子。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2019·上海高考真题)下图表示培养“落地生根”新植株的两种方法,则遗传信息相同的方法是()

    A.仅①② B.仅②③ C.仅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分析】
    1.扦插也称插条,是—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移栽,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扦插是无性繁殖。
    2.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情况下,将植物体内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或细孢,如茎尖、芽尖、形成层、根尖、胚芽和茎的髓组织等从植物体上分离下来,放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经过脱分化、再分化最后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落地生根”通常利用叶①上长出的不定芽繁殖得到新植株的过程是扦插,属于无性繁殖的方式;利用其叶片组织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植株③的方式为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的方式。无性繁殖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因此①②③的遗传信息都和最初亲代的体细胞相同。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2019·海南高考真题)若要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适宜的材料和染液组合是( )
    A.大蒜根尖细胞,龙胆紫溶液
    B.玉米根尖细胞,台盼蓝染液
    C.菠菜叶肉细胞,碘液
    D.番茄果肉细胞,吡罗红染色剂
    【答案】A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分布;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末期:细胞一分为二。
    【详解】
    大蒜根尖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龙胆紫溶液可以把染色体染成深色,A正确;玉米根尖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但台盼蓝染液不能对染色体进行染色,B错误;菠菜叶肉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碘液也不能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错误;番茄果肉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吡罗红染色剂不能对染色体进行染色,D错误。故选A。
    23.(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答案】C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解离: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
    从生长旺盛的部位取材,包括茎尖、形成层、根尖等部分,均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A错误;解离时间一般在3-5min,时间过长,细胞过于酥软,不利于漂洗且染色体易被破环,因此解离的时间不宜过长,B错误;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滴加清水,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容易将盖玻片盖上,盖好盖玻片后实验材料会充盈在水环境中,处于比较舒展状态,便于使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弄碎根尖、压片可使细胞分离开,因此三者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C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最长,因此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D错误。
    24.(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
    B.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
    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
    D.细胞癌变由与癌有关基因的显性突变引起
    【答案】D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其中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属于基因的表达,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是由程序性死亡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所启动的,C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的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而抑癌基因的突变属于隐性突变,D错误。
    25.(2019·北京高考真题)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答案】B
    【分析】
    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
    【详解】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
    26.(2019·全国高考真题)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详解】
    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故选B。
    27.(2019·浙江高考真题)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答案】D
    【分析】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是考查学生对DNA单链、DNA分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做到清晰的梳理。在两条DNA单链构成一个DNA分子,一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
    28.(2019·浙江高考真题)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便于染色
    B.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C.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发生DNA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D.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可得,甲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丁图为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
    【详解】
    A.装片在制作时需要先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解离,在染色前需要用清水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A正确;
    B.观察过程需要从低倍镜开始,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高倍镜观察,B正确;
    C.图甲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正在处于核膜消失,形成染色体的阶段,而间期已经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图乙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体细胞相等,图丙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暂时加倍,故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D正确。
    故选C。
    29.(2019·浙江高考真题)同一个体的神经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功能不同。下列关于这两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的状态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C.功能不同是由于发生了细胞分化
    D.功能差异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
    【答案】D
    【分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电位传导刺激完成神经调节;巨噬细胞是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在第二、第三道防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详解】
    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均为动物细胞,而动物细胞目前无法完成脱分化的过程,故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状态,A选项正确;同一个体中的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拥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只是由于选择性表达的部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所以它们的染色体数相同,B选项正确;功能不同是由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选择性表达,即分化,C选项正确;功能的差异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在转录的过程中形成的,且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会进行减数分裂,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30.(2019·浙江高考真题)人体细胞凋亡和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衰老细胞中 B.细胞凋亡由机械损伤引发
    C.衰老细胞中所有酶的活性降低 D.衰老细胞的需氧呼吸变慢
    【答案】D
    【分析】
    1、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同于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
    【详解】
    细胞凋亡可发生在生长、分化和衰老细胞中,A错误;由机械损伤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B错误;衰老细胞中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但也有部分酶的活性增强, C错误;衰老细胞中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活性降低,需氧呼吸变慢,D正确。故选D。
    31.(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一对中心粒分开并移到细胞的两极
    B.中期,通常会发生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
    C.后期,细胞的每一极都含有2条性染色体
    D.末期,核膜向内不断凹陷并逐渐形成环沟
    【答案】C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形成纺锤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
    【详解】
    前期,一对中心体分开并移到细胞的两极,A错误;中期,可能会发生染色体畸变,通常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后期,细胞的每一极均含有与体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因此都含有2条性染色体,C正确;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环沟,D错误。故选C。
    32.(2021·河北高三期末)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细胞甲是处于第2次分裂过程的一个细胞。如图为细胞甲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细胞甲继续分裂得到子细胞乙和丙。不考虑新的可遗传变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甲分裂过程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最多5条
    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可能不同
    C.乙细胞再次有丝分裂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ABB
    D.乙和丙细胞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可能均为3条
    【答案】A
    【分析】
    分析题图: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为0~2n(假设体细胞2n条染色体),如图为细胞甲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得到的乙、丙基因型为AABb,aaBb或者AaBb。
    【详解】
    A、细胞甲是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该细胞中含放射性染色体最多有4条,还有交换过来的一部分,分裂后期时最多有五条,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分裂过程最多有5条含有放射性,A正确;
    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均为AaBb,但也可能是一个AABb,另一个aaBb,可能不同,B错误;
    C、 乙细胞基因型有可能为AABb,再次有丝分裂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C错误;
    D、细胞甲中放射性条数最多为5条,乙和丙细胞含放射性的染色体之和最多为5条,不可能均为3条,D错误。
    故选A。
    33.(2021·浙江高三三模)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细胞种类增多
    B.细胞癌变可看作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
    D.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答案】D
    【详解】

    34.(2021·浙江高三三模)研究者将处于G1/S交界期的稳定低表达CUL4B蛋白的HeLa细胞株与对照组的HeLa细胞株同时进行正常培养。每组设置多个培养瓶,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掺入BrdU并计数BrdU阳性细胞(含BrdU的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eLa细胞株的培养基中加入DNA复制抑制剂,会使所有细胞处于G2期
    B.据图分析可知,若干扰CUL4B表达使其含量降低,可使该细胞周期延长
    C.S期与M期之间有一个间隙期,此时细胞中一对中心粒已完成复制并分开
    D.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大小表示处于M期的细胞数量的多少
    【答案】B
    【详解】

    35.(2021·福建三明市·高三三模)体细胞与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基本相同的原因,不包括( )
    A.不同体细胞的DNA相同,RNA也相同
    B.体细胞是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
    C.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后严格均分到子细胞中
    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基本不变
    【答案】A
    【详解】

    36.(2021·安徽淮北市·高三一模)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化、衰老及凋亡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和凋亡都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B.衰老细胞可出现细胞核体积增大的现象
    C.个体的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D.婴儿体内发生的细胞凋亡对生长发育不利
    【答案】D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
    A、细胞分化(基因的选择表达)和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都与基因表达有关,A正确;
    B、衰老细胞会出现线粒体减少、细胞核体积增大等现象,B正确;
    C、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个体的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所以婴儿体内发生的细胞凋亡对生长发育是有利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37.(2021·安徽淮北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发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较多
    B.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C.浆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其细胞核中的 DNA 不存在解螺旋现象
    D.在小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可观察到由许多囊泡参与形成的细胞板
    【答案】B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是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详解】
    A、在细胞周期中,间期的时间长于分裂期,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较多,A错误;
    B、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分裂,B正确;
    C、浆细胞的基因能够进行表达(转录和翻译),而转录过程中存在DNA解旋的现象,C错误;
    D、小鼠骨髓瘤细胞是动物细胞,分裂时不会形成细胞板,D错误。
    故选B。
    【点睛】

    38.(2021·广西玉林市·高三二模)研究表明某些肿瘤细胞中MDR基因高度表达后,会使这些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MDR(多耐药基因1)的表达产物是P-糖蛋白(P-gp),该蛋白有ATP依赖性跨膜转运活性,可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使细胞获得耐药性。而P-gp转运蛋白低水平表达的癌细胞内,某些化疗药物的浓度明显升高。结合上述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gp转运蛋白转运物质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肿瘤细胞中MDR基因的出现是化疗药物导致的
    C.化疗药物可提高P-gp转运蛋白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比例
    D.提高癌细胞P-gp转运蛋白的活性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途
    【答案】C
    【分析】
    由于P-gp有ATP依赖性载体蛋白活性,说明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需要载体协助,且消耗能量,所以转运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
    A、由题意可知,P-gp转运蛋白转运药物要消耗能量,不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肿瘤细胞中MDR基因的出现是化疗药物使用之前就有的,B错误;
    C、化疗药物会对癌细胞起到选择作用,P-gp转运蛋白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的抗药性强,生存下来的比例高,C正确;
    D、提高癌细胞P-gp转运蛋白的活性即提高了癌细胞的抗药性,不利于癌症的治疗,D错误。
    故选C。
    39.(2021·广西玉林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细胞核体积变小,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B.细胞发生癌变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异常变化
    C.二倍体动物的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的每一极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导致的细胞凋亡不受基因调控,但胞内溶酶体功能增强
    【答案】B
    【分析】
    1、细胞凋亡的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死亡;
    2、癌变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糖蛋白减少等特点;
    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依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4、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了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与亲代完全一样的一套染色体。
    【详解】
    A、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代谢减慢,错误;
    B、 细胞发生癌变后,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与转移,故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异常变化,B正确;
    C、 二倍体动物的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分离,细胞的每一极均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导致的细胞凋亡是受基因调控的,吞噬病原体时细胞内溶酶体功能增强,D错误。
    故选B。
    40.(2021·天津高三一模)小鼠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图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裂过程中可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
    B.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C.分裂产生Aa子细胞的概率为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中心体没有发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有关
    【答案】B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小鼠胚胎期某细胞发生的异常分裂,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首先发生染色体异常分离(在有丝分裂后期,a基因所在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含a基因的2条子染色体未被拉向细胞两极),接着发生染色体随机丢失,形成基因型为Aa或aa的子细胞。
    【详解】
    A、胚胎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而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会联会,不会形成四分体,A错误;
    B、A为抑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癌变,因此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B正确;
    C、Aaa染色体随机丢失,A、a、a丢失的概率各占1/3,故分裂产生Aa子细胞的几率是2/3,产生aa子细胞的几率1/3,C错误;
    D、据图可知,A基因所在染色体能正常被拉向两极,说明中心体 能发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错误。
    故选B。
    41.(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模)在胚胎发育期间,秀丽新小杆线虫有1090个体细胞,但在发育过程中有131个体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程序性死亡与4组共15个基因共同作用有关,如图所示。遗传学研究发现:ced-3、ced-4、ced-9这3个基因在所有131个程序性死亡的细胞中都起作用,ced-9可阻断ced-3、ced-4的作用,防止细胞死亡;ced-3或ced-4突变体中,应该死去的131个细胞都活下来了:nuc-1突变体中,DNA裂解受阻,但细胞仍然死亡。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健康细胞接受内外信号从而启动程序性死亡
    B.组1两个基因对ced-9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具有调控作用
    C.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ced-3、ced-4、nuc-1中任意1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细胞死亡受阻
    【答案】D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
    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内、外相关信号的刺激下,健康细胞启动程序性死亡,A正确;
    B、图中显示ced-2基因能阻断ced-1基因的开启,从而ced-9基因开启,可阻断ced-3基因、ced-4基因的作用,若ced-1基因开启,ced-9基因关闭,从而ced-3基因、ced-4基因开启,进而执行死亡程序,因此组1两个基因对ced-9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具有调控作用,B正确;
    C、细胞程序性死亡与4组共15个基因共同作用有关,说明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题意显示ced-3或ced-4突变体中,应该死去的131个细胞都活下来了,而nuc-1突变体中,DNA裂解受阻,但细胞仍然死亡,即ced-3、ced-4、nuc-1基因发生突变并未导致细胞凋亡受阻,D错误。
    故选D。
    42.(2021·广东茂名市·高三三模)研究小组发现,将四个特定基因通过一定方法导入处于分化终端的体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中,可诱导其形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再诱导可分化出人体特定细胞和组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iPS细胞的研究可解决异体组织或器官排斥难题
    B.体细胞与iPS细胞的功能有差异,形态没有差异
    C.将特定基因导入体细胞中可能会中断原有基因的表达
    D.iPS细胞分化为人体特定细胞的过程遗传信息基本不变
    【答案】B
    【分析】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分析题意可知:将四个特定基因导入处于分化终端的体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中,可诱导其形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使高度分化的细胞重新具备分裂分化的能力。可以用病人的体细胞进行此项技术处理,诱导其形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进而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解决异体组织、器官排斥难题。
    【详解】
    A、据题意可知,可以用病人的体细胞进行此项技术处理,诱导其形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进而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解决异体组织、器官排斥难题,A正确;
    B、体细胞与iPS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有差异,B错误;
    C、将特定基因导入体细胞中可能会中断原有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其形成具有胚胎干细胞样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C正确;
    D、iPS细胞分化为人体特定细胞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信息基本不变,D正确。
    故选B。
    43.(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三模)细胞通过自噬能分解自身成分,从而加速新陈代谢。在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细胞能通过自噬分解衰老的细胞器并获得能量。鼻咽癌细胞中某种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该基因的转录受阻。使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鼻咽癌细胞后,抑癌基因的表达得以恢复,癌细胞内自噬体囊泡难以形成,细胞的自噬作用和增殖能力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自噬作用受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调控
    B.细胞自噬有利于细胞结构的重建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
    C.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后,鼻咽癌细胞对抗营养缺乏的能力增强
    D.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影响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
    【答案】C
    【分析】
    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3、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鼻咽癌细胞中某种抑癌基因是否表达,会调控细胞自噬作用的发生,故细胞自噬作用受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调控,A正确;
    B、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可以将受损的细胞结构或大分子分解,产生能够再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细胞自噬有利于细胞结构的重建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B正确;
    C、在鼻咽癌细胞中,由于该抑癌基因的启动部位高度甲基化,转录受到抑制,表达出的有关蛋白质减少,自噬作用增强,使癌细胞能够获得营养,表现出无限增殖特性,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后,鼻咽癌细胞难以获得充足的营养,其对抗营养缺乏的能力降低,C错误;
    D、基因上的启动部位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以启动转录的部位,高度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抑癌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而影响该基因的转录,D正确。
    故选C。
    【点睛】


    44.(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三模)细胞核在细胞增殖时发生消失与重建,重建细胞核时,膜小泡聚集在单个染色体周围,形成核膜小泡,最终核膜小泡融合形成细胞核,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  )

    A.膜小泡的组成成分中有磷脂和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
    B.核膜小泡形成具有双层膜细胞核的过程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C.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核膜小泡,但没有完整的核膜
    D.核膜小泡中的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且正在解螺旋
    【答案】D
    【分析】
    细胞增殖的前期核膜解体,末期核膜重新形成,细胞核在细胞增殖时发生消失与重建,有利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详解】
    A、生物膜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据此推知膜小泡的组成成分中有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
    B、核膜小泡融合形成双层膜细胞核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中期的细胞中有核膜小泡,但没有完整的核膜,C正确;
    D、细胞核重建发生于末期,有丝分裂末期核膜小泡中的染色体不含有两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

    45.(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抑制纺锤丝形成的试剂处理,会使分裂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周期不完整
    B.细胞周期中,细胞的分裂包括两个过程:分裂期与分裂间期
    C.在细胞周期的间隙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细胞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分裂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
    【答案】A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G1期 (DNA合成前期)开始为下一次分裂做准备。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在G1期明显增加,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增多了,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的数目都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主要合成RNA和核糖体。S期(DNA合成期)细胞分裂时的DNA合成是在间期的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这一时期称为合成期,简称S期。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也是在S期合成的。G2期(DNA合成后期)从S期结束后到有丝分裂开始之间的时期称为第二间隙期,即G2期。在G1期和G2期中,细胞不合成DNA,但损伤的DNA可在此时修复。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是有丝分裂的准备期。
    【详解】
    A、用抑制纺锤丝形成的试剂处理,纺锤体无法形成,分裂的细胞会停留在分裂期,无法完成正常的分裂,会使分裂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周期不完整,A正确;
    B、细胞周期中,细胞的分裂包括两个过程:分裂间期与分裂期,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B错误;
    C、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细胞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D错误。
    故选A。
    【点睛】

    46.(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三模)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研究发现,细胞能严格有序地增殖与细胞周期中存在保证核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质量的多个检验点有关。只有相应的过程检验合格,细胞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时期。下图1表示细胞周期简图及相应检验点位置,字母表示时期,已知核DNA的复制是在D时期完成的。研究发现,细胞中存在一种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可使A时期细胞顺利通过检验点4进入B时期,图2表示MPF在细胞周期中的活性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造血干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可作为研究图1所示过程的实验材料
    B.图1中检验染色体是否都与纺锤体相连的是检验点4
    C.分析图2可知,MPF的活性在B时期先增大后减小
    D.若将A时期细胞与去核的B时期细胞融合,可使A时期细胞提前进入B时期
    【答案】B
    【分析】
    1、细胞周期指由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G1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期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该时期主要完成RNA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S期,指DNA复制的时期;③G2,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该时期主要完成RNA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④分裂期即M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包括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2、从增殖的角度来看,可将高等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①连续分裂细胞,在细胞周期中连续运转因而又称为周期细胞,如表皮生发层细胞、部分骨髓细胞。②休眠细胞暂不分裂,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G0期细胞,如淋巴细胞、肝、肾细胞等。③不分裂细胞,指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分裂的细胞,又称终端细胞,如神经、肌肉、多形核细胞等。
    【详解】
    A、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人体造血干细胞和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都属于连续分裂的细胞,因此人体造血干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可作为研究图1所示过程的实验材料,A正确;
    B、根据细胞各分裂时期的特征可知,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与纺锤体相连。结合题意可知,图1中核DNA的复制是在D时期完成的,则D时期为S期,那么A时期为G2期,则B为分裂期,C为G1期,图中由A时期通过检验点4进入B时期,则B时期中检验点5属于分裂期中的时段,因此可以通过检验点5检验染色体是否都与纺锤体相连,B错误;
    C、图2表示MPF在细胞周期中的活性变化,就图可知,MPF活性在B时期比较高,B时期前后的活性都比较低,因此,MPF活性在B时期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
    D、根据题意,MPF可使A时期(G2期)细胞顺利通过检验点4进入B时期(M期),若将A期细胞与去核的B时期细胞融合,由于B时期细胞中MPF活性较高,因此可以促使A时期(G2期)细胞进入B时期(M期)的时间提前,D正确。
    故选B。
    【点睛】


    47.(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三模)目前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的第二个杀手,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人体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下图是导致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的三种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
    B.防癌疫苗可预防物理、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
    C.由上述材料信息可知,癌细胞的出现一定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的基因不再表达
    D.癌细胞表面会出现异常的抗原,且在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
    【答案】D
    【分析】
    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
    A、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清除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防癌疫苗主要预防生物致癌因子对人体的影响,如宫颈癌疫苗等,不能预防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B错误;
    C、分析图示可知,癌细胞的出现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且变异的基因表达出高活性蛋白,也可能是基因多拷贝或基因移位导致的癌变,C错误;
    D、细胞癌变后,细胞内特定基因表达产生异常抗原,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且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即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D正确。
    故选D。
    48.(2021·重庆高三三模)人都会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人的活细胞也一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细胞分裂,人体才能实现其生长与繁殖
    B.经过细胞分化,不同种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变得不完全相同
    C.细胞衰老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将发生变化
    D.细胞癌变后,细胞中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中碱基对的数量一定改变
    【答案】D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A、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人的繁殖离不开生殖细胞,生殖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种细胞的基因组成虽相同,但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故不同种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同,B正确;
    C、细胞衰老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D、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且是由突变基因在细胞中不断积累导致的,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故碱基对数量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D。
    49.(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三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人精神压力太大头发部分变白,其原因是细胞衰老导致无酪氨酸酶
    B.一个神经干细胞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神经元细胞,该变异只能发生于间期
    C.细胞内某基因产物的含量相对稳定,可能是产物与基因的表达存在反馈调节
    D.一对正常夫妇有一性染色体为XXY的红绿色盲男孩,原因是受精的精子染色体异常
    【答案】C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
    A、有人精神压力太大头发部分变白,其原因是细胞衰老导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酪氨酸无法合成黑色素,A错误;
    B、一个神经干细胞可通过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神经元细胞,故该变异就不止发生于间期,还可能存在于分裂期,B错误;
    C、细胞内某基因产物的含量相对稳定,可能是产物与基因的表达存在负反馈调节,当产物的量一定时,作为作用结果反过来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基因表达产物保持稳定,C正确;
    D、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一对正常夫妇有一性染色体为的,说明母亲是携带者(XBXb),父亲为XBY,则红绿色盲男孩XbXbY形成的原因是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导致,D错误。
    故选C。
    【点睛】

    50.(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三模)人类至今也未实现人工组装细胞,这说明细胞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密切联系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下列对细胞结构、功能及其联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可以为溶酶体合成酸性水解酶提供能量
    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了细胞壁的形成
    D.细胞核内转录出来的mRNA为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提供了模板
    【答案】A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前期
    相同点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同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
    末期
    不同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详解】
    A、酸性水解酶在核糖体上合成,溶酶体内不能合成酸性水解酶,A错误;B、中心体 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粒复制,前期时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B正确;
    C、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有所不同的细胞器,在动物细胞内,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C正确;
    D、细胞核内转录出来的mRNA通过核孔与核糖体结合,为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提供了模板,D正确。
    故选A。
    51.(2021·广东茂名市·高三二模)研究发现,在线粒体膜间腔含有许多有害蛋白。当线粒体渗透性发生变化或外膜破裂,这些蛋白质将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内,有些进入细胞核内,调节凋亡相关基因,产生凋亡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是人体内唯一双层膜细胞器,是氧化葡萄糖放能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可能导致线粒体膜间腔有害蛋白的释放
    C.凋亡细胞内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
    D.细胞凋亡可能是线粒体DNA和核DNA相互作用双重调节的结果
    【答案】A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折叠形成嵴,在吸水时外膜更容易涨破。

    【详解】
    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可导致细胞吸水,可能导致线粒体外膜破裂,从而释放膜间腔有害蛋白,B正确;
    C、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利于机体生长发育,C正确;
    D、线粒体膜间腔蛋白可能是线粒体DNA控制,当线粒体渗透性发生变化或外膜破裂,这些蛋白质将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内,有些进入细胞核内,调节凋亡相关基因,产生凋亡效应,说明细胞凋亡可能是线粒体DNA和核DNA相互作用双重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52.(2021·广东珠海市·高三二模)研究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发育过程中有多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凋亡。这些蛋白质间有如下关系:CED-9与CED-4结合形成复合体会抑制CED-4的功能,而EGL-1能解除这种抑制,CED-4可促进CED-3活化,被激活的CED-3可使细胞出现形态变化,最终发生细胞凋亡。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CED-3和CED-4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线虫细胞凋亡
    B.CED-9基因发生突变而不能表达,会引起线虫细胞癌变
    C.细胞凋亡使线虫的部分细胞自主有序地死亡,对生物体有利
    D.与正常细胞相比,发生凋亡的细胞内EGL-1基因表达水平高
    【答案】B
    【分析】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叫做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是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整个生命历程。
    【详解】
    A、由题意可知,根据CED-4能促进CED-3活化的关系,进而发生细胞凋亡,故CED-3和CED-4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线虫细胞凋亡,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若CED-9基因发生突变而不能表达,CED-4能促进CED-3活化,被激活的CED-3可使细胞出现形态变化,最终发生细胞凋亡,会引起线虫细胞凋亡,B错误;
    C、细胞凋亡使线虫的部分细胞自主有序地死亡,对生物体有利,C正确;
    D、由题可知,EGL-1基因能解除CED-9对CED-4的抑制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发生凋亡的细胞内EGL-1基因表达水平高,D正确。
    故选B。
    【点睛】

    53.(2021·江苏高三三模)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DNA会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在原始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中有一定量的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促进癌细胞增殖
    B.端粒酶作用的实质是催化转录过程
    C.人体除了生殖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不含端粒酶基因
    D.染色体DNA缩短可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而促使细胞衰老
    【答案】D
    【分析】
    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进而细胞逐渐衰老。
    【详解】
    A、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抑制DNA末端重新加长,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A错误;
    B、端粒酶作用的实质是催化逆转录过程,从而实现DNA的延长,B错误;
    C、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人体除了生殖细胞以外,其他细胞中也含有端粒酶基因,C错误;
    D、染色体DNA缩短可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因而能促使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D。
    【点睛】

    54.(2021·广东珠海市·高三二模)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W蛋白(一种信号分子)调控结肠干细胞增殖的机理,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而过度肥胖会使W蛋白过度表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W蛋白与膜上受体结合促进了β-cat蛋白的磷酸化
    B.T基因和A蛋白基因分别属于抑癌基因、原癌基因
    C.维生素D可有效缓解过度肥胖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
    D.T基因的转录水平与结肠癌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无W蛋白时,细胞质中的A蛋白与β-cat蛋白结合,使β-cat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导致β-cat蛋白降解,T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有W蛋白时,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W蛋白)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形成癌细胞。
    【详解】
    A、W蛋白与膜上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抑制了β-cat蛋白的磷酸化,A错误;
    B、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基因控制合成的A蛋白能抑制T基因的表达,因此A基因是抑癌基因,T基因是原癌基因,B错误;
    C、维生素D抑制β-cat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不能激活T基因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说明维生素D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C正确;
    D、W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W蛋白)受体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去控制,形成癌细胞。说明T基因的转录水平与结肠癌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

    55.(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三模)动粒是位于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两侧的多蛋白结构(如图所示),负责将着丝粒与纺锤丝连结在一起。近期研究发现,纤维冠(corona)主要是由围绕在动粒外层的促使染色体分离的马达蛋白组成,与纺锤丝微管连接,支配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常情况下,图中所示的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等位基因
    B.若动粒外层的纤维冠缺失,可导致核 DNA 无法平均分配
    C.纺锤丝变短导致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极
    D.有丝分裂后期,秋水仙素能作用于动粒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B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主要变化: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纺锤丝。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
    A.、在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图中所示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等位基因,A错误;
    B、 由题分析可知,纤维冠主要是由围绕在动粒外层的促使染色体分离的马达蛋白组成,与纺锤丝微管连接,支配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若动粒外层的纤维冠缺失,则导致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受影响,可能导致核 DNA 无法平均分配,B正确;
    C、动粒负责将着丝粒与纺锤丝连结在一起,纺锤丝变短不会导致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成为两条子染色体,两条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错误;
    D、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纺锤体的形成在有丝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B。
    56.(2021·天津高三一模)某同学用紫色洋葱(2n=16)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显微镜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镜检时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
    C.细胞①有8个四分体,②有32条染色体
    D.用醋酸洋红处理细胞①会使染色体数加倍
    【答案】B
    【分析】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有丝分裂较旺盛。
    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不同,可用高倍显微镜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那个时期。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染成深色。
    4、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时要求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原则)。
    【详解】
    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能用于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A错误;
    B、镜检时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其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B正确;
    C、四分体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四分体,因此细胞①中不会出现四分体;②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其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C错误;
    D、用醋酸洋红处理细胞①会使染色体着色,但不会使染色体数加倍,D错误。
    故选B。
    【点睛】

    57.(2021·江西上饶市·高三二模)科学家证实,基因表达实际上取决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持续对话,Ccr4-Not(一种蛋白质复合物)是协调这些不同组件内和组件之间调控过程的一个关键因子。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RNA 在细胞中有很多种,其中与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有关的RNA 有两种
    B.Ccr4-Not 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的形成与线粒体无关,与核糖体相关
    C.虽然Ccr4-Not中某条肽链对应的mRNA 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但是构成该新合成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不变
    D.构成人体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人体都是有利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Ccr4-Not的表达程度有关
    【答案】D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2、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转录的场所:细胞核;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3、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详解】
    A、基因的表达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参与基因表达翻译过程的RNA有mRNA,tRNA,rRNA,共三种,A错误;
    B、Ccr4-Not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提供的能量,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故Ccr4-Not的形成与线粒体、核糖体都相关,B错误;
    C、Ccr4-Not中某条肽链对应的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则翻译过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故构成该新合成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会发生变化,C错误;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Ccr4-Not的表达程度有关;构成人体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人体都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58.(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二模)细胞迁移过程中会产生迁移小体(如图所示),释放的迁移小体会被周围细胞吞噬。研究发现,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迁移小体出现特定的时空分布,敲除 TSPAN4 蛋白基因后迁移小体不能形成,影响胚胎的发育。下列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迁移小体的形成、释放与细胞骨架和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通过迁移小体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与线粒体和溶酶体的作用密切相关
    C.迁移小体中存在生长因子、调节基因等,能调控周围细胞的分化
    D.抑制癌细胞中 TSPAN4 蛋白基因的表达可能会抑制癌细胞的转移
    【答案】C
    【分析】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生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题意分析,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迁移小体出现特定的时空分布,敲除 TSPAN4 蛋白基因后迁移小体不能形成,影响胚胎的发育,显然迁移小体的形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理过程,且TSPAN4 蛋白基因与迁移小体的形成有关,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迁移小体的形成与蛋白纤维有关。
    【详解】
    A、结合图示可知,迁移小体的形成、释放与细胞骨架有关,因为蛋白纤维是细胞骨架的组成成分,迁移小体形成合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迁移小体与细胞迁移、细胞信息交流有关,释放后可能会被周围的细胞吞噬利用,迁移小体的释放过程需要消耗线粒体提供的能量,且释放的迁移小体在被周围细胞吞噬和消化过程中需要溶酶体的参与,B正确;
    C、根据迁移小体被吞噬的结果推测迁移小体不会存在生长因子、调节基因等物质,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迁移小体的迁移过程与TSPAN4 蛋白基因密切相关,显然,抑制TSPAN4蛋白的合成,迁移小体形成受阻,细胞迁移也会受阻,可能会抑制癌细胞扩散,D正确。
    故选C。
    【点睛】

    59.(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用含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处理某植物体细胞(2n=12),待其完成第一次分裂后移入含有秋水仙素(不影响复制,但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且影响时间有限)的普通培养液中,再让细胞连续分裂两次,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检验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的放射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全部都显示放射性
    B.第二次分裂前期,只有一半的染色体显示放射性
    C.第三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可能有24条染色体
    D.第三次分裂中期,含有放射性的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显示放射性
    【答案】B
    【分析】
    秋水仙素可以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生成,从而使得细胞中的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但秋水仙素的影响时间有限。因此细胞在含有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完成第一次分裂后,此时细胞内每条DNA都有一条单链被标记。
    【详解】
    A、第一次分裂的间期DNA复制后,每个DNA分子两条链中都有一条链含3H,所以全部染色体都有3H,A正确;
    B、第二次复制时用普通培养液,经复制后,每个染色体上有两个染色单体,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两个染色单体中有一个含有放射性,所以整个染色体是有放射性的,B错误;
    C、由于秋水仙素的作用,第二次分裂后,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了一倍,为24条,进入第三次分裂的前期,可以看到24条染色体,C正确;
    D、第三次分裂间期,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DNA的两条链一条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分别作模板合成的两个染色单体一个有放射性,另一个没有放射性,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因此在中期时,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显示放射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

    60.(2021·河北邯郸市·高三二模)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自由基并积累的结果,自由基具有氧化性,会引起DNA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自由基还会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佛山特产黑桑葚中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包括大量的花青素、维生素E等,所以黑桑葚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基引起DNA损伤会影响DNA复制,但不会改变遗传信息
    B.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能引起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自由基通过氧化花青素产生延缓细胞衰老的物质来抗衰老
    D.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位于细胞内的叶绿体中
    【答案】B
    【分析】
    1、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根据对导致“差错”的主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认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2、自由基学说: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
    【详解】
    A、自由基引起DNA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突变,所以自由基会影响DNA复制,也会改变遗传信息,A错误;
    B、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蛋白质失活,B正确;
    C、花青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原因可能是花青素会与自由基反应,防止自由基攻击DNA、蛋白质等物质,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C错误;
    D、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D错误。
    故选B。
    61.(2021·浙江温州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周期可分为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时期
    B.核膜在分裂前期解体成为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C.对肝癌细胞进行营养限制性培养,细胞总数中G期细胞所占比例会减小
    D.洋葱根尖分裂末期细胞内,一些囊泡聚集形成新的细胞壁
    【答案】D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90%~95%):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分裂期(5%~10%):主要变化: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形成子细胞)。
    【详解】
    A、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A错误;
    B、核膜解体成分散的小泡,并没有解体成磷脂分子和蛋白质,B错误;
    C、对肝癌细胞进行营养限制性培养,细胞周期延长,细胞总数中各时期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不变,C错误;
    D、洋葱根尖分裂末期细胞内,一些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聚集,形成新的细胞壁,D正确。
    故选D。
    【点睛】

    62.(2020·上海高三一模)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STING 基因在胎鼠脑中特异性敲除后,会导致小鼠脑神经元干细胞增殖、分化减少,神经细胞形态紊乱,同时,出现类似自闭的行为特征。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STING 基因影响脑功能
    B.STING 基因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STING 基因只能在神经元中表达
    D.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STING基因在胎 鼠脑中特异性敲除后,会导致小鼠脑神经元干细胞增殖增加、分化减少,神经细胞形态紊乱,出现类似自闭的行为特征”,可知,STING基因可 以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详解】
    A、STING基因在胎鼠脑中特异性敲除后,会导致神经细胞形态紊乱,出现类似自闭的行为特征,可知STING基因影响脑功能,A正确;
    B、STING基因在胎鼠脑中特异性敲除后,会导致小鼠脑神经元干细胞增殖增加、分化减少,可知STING基因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
    C、STING基因影响神经元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知STING基因可以在分裂和分化的神经元干细胞内中表达,C错误;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点睛】

    63.(2020·浙江高三一模)图表示某二倍体植物根尖细胞周期中的三个阶段(用①、②、③表示)示意图,每个阶段内绘有相应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图谱,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DNA 复制发生在①阶段且易发生基因突变
    B.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①→②→③过程
    C.后期细胞处于图中的②阶段,染色体数目加倍
    D.细胞周期中处于③阶段的细胞数量最多
    【答案】B
    【分析】
    1、分裂间期的特征:间期又分为G1期、S期、G2期,G1期进行RNA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DNA的复制做准备;S期合成DNA;G2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
    2、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时,应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相对较长的细胞;由于分裂间期远比分裂期长,视野中间期的细胞数目多。
    【详解】
    A、DNA复制发生在①阶段(DNA复制时期)且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即③→①→②,B错误;
    C、染色体加倍发生在M期的后期,即②阶段,C正确;
    D、③阶段为DNA分子复制前,该时期经历的时间占细胞周期的比例最长,则处于该阶段的细胞数量最多,D正确。
    故选B。
    64.(2020·陕西榆林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所含蛋白质不同,但核酸相同
    B.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过程中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C.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病变或伤害导致的细胞死亡
    D.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而容易发生扩散
    【答案】D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特征:(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细胞易扩散和转移;(3)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
    【详解】
    A、体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种类的细胞所含的mRNA和蛋白质有所不同,但核基因相同,A错误;
    B、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过程中多数酶的活性降低,但是并不是全部,如与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关的酶活性增强,B错误;
    C、细胞坏死是由于细胞病变或伤害导致的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C错误;
    D、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因此细胞容易发生扩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D。
    65.(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一模)下表为实验测得离体培养的胡萝卜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胡萝卜根尖细胞,处理X小时后发现所有的细胞处于G1和S期交界处以及S期。去除DNA合成抑制剂Y小时后,再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Z小时,最终发现所有细胞均处于G1和S期交界处(注: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则X、Y、Z分别可以为( )
    周期
    G1
    S
    G2
    M
    合计
    时间(h)
    1.3
    2.7
    2.9
    0.6
    7.5
    A.4.8,2.7,4.8 B.3.5,2.7,4.8
    C.1.9,2.7,3.5 D.4.8,2.7,3.5
    【答案】A
    【分析】
    DNA的合成在S期,当在培养液中加入DNA合成抑制剂时,DNA合成被抑制,即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若使其他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刚完成DNA复制的细胞需要经过G2、M和G1。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至少2.7小时后所有细胞完成S期,这时可继续添加DNA合成抑制剂,最终使所有细胞均处于G1和S期交界处。
    【详解】
    为便于叙述,令G1、S期交界处为t1期,刚完成S期为t2期,根据题意结合分析可知,DNA抑制剂会抑制DNA 分子复制,已经完成复制的细胞会继续完成G2、M和G1,最终停留在G1、S期交界处,而处于S期的细胞会停留在S期,则第一次添加DNA抑制剂,处理G2+M+G1=4.8h(t2期细胞进入t1期需要4.8h)可使全部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或S期,实际处理时间可更长,让细胞处于t1期或S期后再停留一段时间,即X ≥4.8。去除DNA合成抑制剂后,细胞可继续分裂,若要让所有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需在t1期细胞完成S期后(2.7h),t2期细胞再次进入S期前(G2+M+G1=4.8h)(即2.7≤Y≤4.8),用DNA抑制剂进行第二次处理,最长处理G2+M+G1=4.8h(t2期细胞进入t1期需要4.8h)可使全部细胞处于G1和S期交界处,若Y>2.7,则第二次用DNA抑制剂处理时,已无细胞在t2期,细胞都在t2期之后,甚至进入下一周期了,处理时间可少于4.8h,所少的时间为Y大于2.7h的时间,实际处理时间也可大于4.8h,让细胞达到G1和S期交界处后停留一段时间,因此Z ≥(4.8-2.7=2.1),Z ≥2.1,且Y+Z ≥(2.7+4.8),Y+Z ≥7.5。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6.(2020·陕西安康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衰老的个体不会发生细胞分化
    B.若某细胞中产生了血红蛋白,则说明该细胞已经进行了细胞分化
    C.一粒种子萌发成一株幼苗可以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可以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答案】B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
    A、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老的个体也会发生细胞分化,A错误;
    B、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才表达,因此存在血红蛋白的细胞为红细胞,该细胞已经发生分化,B正确;
    C、种子萌发成植株的过程是自然生长过程,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C错误;
    D、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说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B。
    67.(2020·吉林长春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
    B.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可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C.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T淋巴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D.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的红细胞的呼吸作用类型不同
    【答案】C
    【分析】
    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
    【详解】
    A、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A正确;
    B、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多种血细胞,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B正确;
    C、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T淋巴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分化具有不可逆性,C错误;
    D、造血干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作用类型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干细胞的特点、应用等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8.(2020·福建厦门市·高三二模)癌细胞中耐药基因MDR1指导合成的P-糖蛋白(P-gp)可利用ATP将化疗药物转运至细胞外,MDR1基因高度表达会使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P-gp转运化疗药物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提高癌细胞P-gp的活性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C.P-gp表达量低的癌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明显降低
    D.化疗后肿瘤组织中MDR1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的比例提高
    【答案】D
    【分析】
    癌细胞中耐药基因MDR1指导合成的P-糖蛋白(P-gp)可利用ATP将化疗药物转运至细胞外,说明需要消耗能量。MDR1是癌细胞中的耐药基因,MDR1基因高度表达会使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
    【详解】
    A、P-gp转运化疗药物需要消耗能量,不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提高癌细胞P-gp的活性即提高了癌细胞的抗药性,不利于癌症的治疗,B错误;
    C、P-gp表达量低的癌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明显升高,C错误;
    D、化疗药物会对癌细胞起到选择作用,MDR1基因高度表达会使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那么化疗后肿瘤组织中MDR1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的比例会提高,D正确。
    故选D。
    69.(2020·天津高三二模)下图表示某高等植物茎形成层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代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主要进行中心体和DNA的复制
    B.①过程之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
    C.过程②中,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的种类,使细胞的功能趋向专门化
    【答案】D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②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其中①表示分裂间期,②表示分裂期;③表示细胞分化。
    【详解】
    A、过程①代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主要进行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A错误;
    B、①过程之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B错误;
    C、过程②中,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的种类,使细胞的功能趋向专门化,D正确。
    故选D。
    70.(2020·广东佛山市·高三二模)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过量储存的糖原等,可被内质网膜包裹形成自噬体;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白噬溶酶体,将包裹的内容物降解。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自噬的结果就是细胞凋亡
    B.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属于细胞自噬
    C.降解后的产物均排放至细胞外,避免对细胞造成损伤
    D.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反映出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具有相似性
    【答案】D
    【分析】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作用。有两种吞噬作用:一种是自体吞噬,另一种是异体吞噬。
    【详解】
    A、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部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消除,并非一定会导致细胞的凋亡,A错误;
    B、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属于降解细胞外的结构,不属于细胞自噬,B错误;
    C、细胞中降解后的产物如氨基酸等可以重新被细胞利用,C错误;
    D、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 生物膜之间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1.(2020·四川遂宁市·高三三模)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与之有关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癌变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无限增殖
    B.细胞癌变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导致的
    C.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凋亡方式清除体内癌变细胞
    D.健康、乐观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
    【答案】B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①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②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A、癌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且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A正确;
    B、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的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B错误;
    C、免疫系统能够监控体内癌变的细胞,并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清除体内癌变细胞,C正确;
    D、健康、乐观的生活方式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以及癌细胞的主要特点,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72.(2020·云南曲靖市·高三二模)科学家发现:阻断T细胞上的PD-1受体的信号传递,能增强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力,现可以用PD-1抗体蛋白当做药物来治疗癌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B.只有T细胞含有指导合成PD-1受体的基因
    C.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PD-1 的存在,可避免人体因免疫过强而患上免疫缺陷病
    【答案】A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PD-1抗体使得PD-1和PD-1受体不能特异性结合,从而使T细胞能正常发挥作用。
    【详解】
    A、细胞膜的功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糖蛋白减少,A正确;
    B、人体所有细胞中都存在编码PD-1受体的基因,只不过该基因只在T细胞中表达,B错误;
    C、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
    D、PD-1 的存在,会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的功能,D错误。
    故选A。
    73.(2020·甘肃高三二模)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变化有DNA数目加倍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细胞分化可使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低
    D.衰老细胞内因为酪氨酸酶活性降低,色素沉积而出现老年斑
    【答案】B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均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
    A、DNA数目加倍的时期是分裂间期,而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于专门化,不同的细胞功能不同,所以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B正确;
    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物质运输速率越低,C错误;
    D、衰老的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老年人出现白头发,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的知识,在C项中考生需要理解细胞体积大小和相对表面积的关系。
    74.(2020·山东潍坊市·高三二模)DNA甲基化对于特定类型细胞基因表达的建立与维持起关键性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和胚胎早期,某些基因通过大规模的去甲基化和再甲基化过程进行重新编程,从而产生具有发育潜能的细胞。下列有关基因甲基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甲基化异常可引起某些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细胞的生命历程异常
    B.特定阶段的细胞基因甲基化程度与细胞全能性的大小相关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存在基因的甲基化
    D.基因的去甲基化可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
    【答案】C
    【分析】
    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在少数生物(RNA病毒)中是一段RNA。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A、DNA甲基化对于特定类型细胞基因表达的建立与维持起关键性作用,基因甲基化异常可引起某些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细胞的生命历程异常,A正确;
    B、某些基因通过大规模的去甲基化和再甲基化过程进行重新编程,从而产生具有发育潜能的细胞,说明特定阶段的细胞基因甲基化程度与细胞全能性的大小相关,B正确;
    C、DNA甲基化对于特定类型细胞基因表达的建立与维持起关键性作用,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度分化的细胞存在基因的甲基化,C错误;
    D、基因的去甲基化进行重新编程,可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D正确。
    故选C。
    75.(2020·山东高三一模)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均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一种称为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该过程出现异常,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进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双定向作用是细胞内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前提
    B.染色体数目的加倍与双定向作用存在因果关系
    C.不是所有细胞都存在双定向作用,如根尖成熟区细胞
    D.限制有丝分裂的双定向作用会影响细胞周期的完整性
    【答案】B
    【分析】
    有丝分裂的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点裂数增向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详解】
    A、双定向作用出现异常,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染色体无法向两极移动,A正确;

    B、双定向作用的顺利完成,才能使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的加倍,B错误;
    C、双定向作用发生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如根尖成熟区细胞,C正确;
    D、双定向作用出现异常,会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进行,影响细胞周期的完整性,D正确。
    故选B。
    76.(2020·浙江高三二模)科研工作者发现某核基因能控制 p53 蛋白的合成,该蛋白可以判断 DNA 损伤的程度,若损伤小,该蛋白就促使细胞自我修复(过程如图所示);若 DNA 损伤大,则该蛋白诱导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53 蛋白被激活,则细胞会凋亡
    B.p53 蛋白基因在细胞周期的合成期复制
    C.抑制 p53 蛋白基因的表达,细胞将不能分裂
    D.p53 蛋白可使 DNA 受损的细胞分裂间期缩短
    【答案】B
    【分析】
    图中DNA发生损伤后,P53蛋白会和该DNA结合,此时细胞停止分裂,P53蛋白激活DNA修复酶;修复后的细胞再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
    【详解】
    A、据题干信息显示,当DNA损伤较小时,p53 蛋白能激活DNA修复酶,使细胞继续进行的细胞分裂,A错误;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合成期,B正确;
    C、当DNA没有损伤时,细胞还是正常的分裂,不需要p53 蛋白的参与,C错误;
    D、DNA复制过程如出现受损,则P53蛋白修复过程需要相应的时间,使间期延长,D错误。
    故选B。
    77.(2020·福建福州市·高三一模)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值上升
    B.从光照转到黑暗,叶绿体内C3/C5的值下降
    C.从间期进入分裂期后,基因的转录水平下降
    D.细胞生长,随着体积增大物质交换效率上升
    【答案】C
    【分析】
    生物体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着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活动的进行相互转化。自由水的比例上升时,新陈代谢旺盛。从光照转到黑暗中,由于光反应下降,光反应产物减少,对C3的还原量减少,但对C5的消耗量没变。转录主要发生在分裂间期的细胞内,翻译可发生在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所有细胞内。随着细胞生长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将降低。
    【详解】
    A、种子萌发的过程使种子由休眠状态转入旺盛生长状态,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值下降,A错误;
    B、从光照转到黑暗时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物减少,对C3还原减少,但对C5的消耗没变,因此叶绿体内C3/C5的值会上升,B错误;
    C、间期时细胞核中发生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进入分裂期后,蛋白质合成减少,所以基因的转录水平下降,C正确;
    D、细胞生长,随着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交换效率减慢,D错误。
    故选C。
    【点睛】
    对外界环境突然变化时C3、C5动态平衡的分析时:突然降低光照强度,光反应减弱,暗反应的原料[H]和ATP供应减少,此时C3还原受阻,但C3生成量短时间内不变,最终导致C3含量升高;同时C5的生成量减少,但消耗量短时间内不变,导致五碳化合物含量降低。
    78.(2020·海南海口市·高三二模)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中的作用。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贫血病人缺氧诱导因子基因的表达,可能会缓解贫血症状
    B.体内氧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缺氧诱导因子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
    C.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能促进肾脏中的细胞增殖、分化生成红细胞
    D.肾脏细胞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数目增多能够携带更多的氧气,缓解贫血症状,A正确;
    B、根据题干的信息“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F的含量增多”,说明体内氧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缺氧诱导因子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B正确;
    C、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生成是在骨髓,而不是在肾脏,C错误;
    D、肾脏细胞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在外界因子的诱导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题干的信息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给出的信息。

    二、多选题
    79.(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三模)人类肿瘤细胞细胞质中含大量“甜甜圈”般的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的环状DNA(ecDNA),其上普遍带有癌基因。癌细胞内ecDNA可大量扩增且癌基因能高效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cDNA类似于质粒,无游离的磷酸基团
    B.ecDNA上带有癌基因且能够复制,所以人类的癌症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C.ecDNA容易复制和表达,可能与其呈裸露状态不与蛋白质结合易解旋有关
    D.ecDNA通过复制后能平均分配至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AC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
    【详解】
    A、“甜甜圈”是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的环状DNA(ecDNA),类似于质粒,无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癌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不能遗传给下一代,B错误;
    C、DNA进行复制和表达过程都需要进行解旋,而ecDNA容易复制和表达,可能与其结构有关,其类似于质粒是环状DNA,容易解旋,C正确;
    D、“甜甜圈”般的ecDNA是细胞质中DNA,复制后随机分配至子细胞中,D错误。
    故选AC。
    80.(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三模)生物学知识中的"比",可较为准确地表示生命过程中两种(个)密切相关的量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的值升高
    B.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中黑色基因S 数/浅色基因s数的值升高
    C.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离时,细胞中染色体数/核 DNA 数的值升高
    D.人在接近马拉松终点时加速冲刺,此过程中细胞 CO2释放量/O2吸收量的值不变
    【答案】AB
    【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
    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比值降低,A错误;
    B、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中黑色基因S数减少,浅色基因s数增加,因此黑色基因S数与浅色基因s数的比值降低,B错误;
    C、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离时,染色体数目增多,核DNA数不变,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的比值变大,C正确;
    D、人体有氧呼吸吸收O2量和释放CO2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因此人在接近马拉松终点时由慢跑加速转换为剧烈冲刺时,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不变,均为1,D正确。
    故选AB。
    81.(2020·山东青岛市·高三二模)下图甲为某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乙为该细胞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细胞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细胞中含有两个四分体
    B.若发生有丝分裂,则乙图Ⅰ和Ⅱ时期中,细胞内都存在A基因
    C.乙图中曲线变化可表示减数分裂某段时期染色单体数的变化
    D.若乙图表示产生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则a值为1
    【答案】ABD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为有丝分裂前期图像。
    2、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3、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详解】

    A、甲图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A、a基因,故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有丝分裂不形成四分体,A错误;
    B、若发生有丝分裂,则乙图Ⅰ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Ⅱ表示有丝分裂末期,由于甲细胞中只含有一个A基因,所以分裂末期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只有一个子细胞含有A基因,另一个子细胞不含A基因,B错误;
    C、乙图中曲线变化可表示减数分裂中由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单体数的变化,C正确;
    D、产生精原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精原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的其它时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若乙图表示产生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则a值为2,D错误。
    故选ABD。

    三、综合题
    82.(2020·江苏高考真题)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为了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细胞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监控系统(检验点),对细胞周期的过程是否发生异常加以检测,部分检验点如图所示。只有当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运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G1期细胞相比,G2期细胞中染色体及核DNA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
    (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__________,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的遗传稳定性。图中检验点1、2和3的作用在于检验DNA分子是否__________(填序号:①损伤和修复、②完成复制);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从而决定胞质是否分裂的检验点是__________。
    (3)细胞癌变与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有关,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有些癌症采用放射性治疗效果较好,放疗前用药物使癌细胞同步化,治疗效果会更好。诱导细胞同步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DNA合成阻断法、分裂中期阻断法。前者可用药物特异性抑制DNA合成,主要激活检验点__________,将癌细胞阻滞在S期;后者可用秋水仙碱抑制__________的形成,主要激活检验点__________,使癌细胞停滞于中期。
    【答案】染色体数不变,核DNA数加倍 染色体正确复制和平均分配 ①② 检验点5 细胞无限增殖 2 纺锤体 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周期中间期的染色体及DNA的变化,分裂期的规律及癌细胞的特征。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 细胞进入G1期后,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在G1期明显增加,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增多了,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的数目都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S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组蛋白合成; 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细胞周期中的检验点有五个,检验点1主要检验DNA是否损伤,细胞外环境是否适宜,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检验点2主要检查DNA复制是否完成;检验点3主要是检验DNA是否损伤,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检验点4主要检验纺锤体组装完成,着丝点是否正确连接到纺锤体上;检验点5主要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有细胞无限增值,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失去接触抑制。
    【详解】
    (1)G2期细胞已完成DNA复制和组蛋白合成,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每个染色单体含有一个DNA,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加倍;
    (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间期的染色体正确复制和分裂期的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细胞的遗传物质保持一致;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图中检验点1、2和3依次处在间期的G1-S、S、G2-M,其主要作用在于检验DNA分子是否损伤和修复,DNA是否完成复制;检验点5主要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从而决定胞质是否分裂;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细胞无限增殖,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失去接触抑制;DNA合成阻断法是用药物特异性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主要激活检验点2,将癌细胞阻断在S期;分裂中期阻断法可用秋水仙素碱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故主要激活检验点4,使癌细胞停滞于中期。
    83.(2021·天津高三三模)洋葱是中学生物实验常用材料之一,下图是与洋葱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①表示提取洋葱叶片色素时的研磨步骤,研钵中加___________作为溶剂。②表示符合要求的滤纸条,但该滤纸条层析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上无色素带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③表示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装片制作的压片步骤,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___;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___________。
    ④表示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的一个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洋葱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方移动。
    (3)若要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最好选择用洋葱紫色鳞片叶___________(填“内”或“外”)表皮为材料,使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用高倍镜观察时能看到中央液泡体积逐渐变小,细胞发生___________现象,发生此现象的内因是___________。
    (4)将取自某个洋葱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两个成熟细胞,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大
    B.0-6min内乙溶液中的细胞失水速率和细胞液浓度都逐渐变大
    C.2-6min内甲乙溶液的渗透压都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不一定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答案】无水乙醇 层析液没过了滤液细线 使细胞分散开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右上 外 质壁分离)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D
    【分析】
    分析图示∶ ①是提取绿叶中色素,需要加入无水乙醇、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②是画滤液细线。③④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详解】
    (1)①提取洋葱叶子色素时的研磨步骤中,研钵中除了加无水乙醇外,还需加入的化学试剂有碳酸钙(保护色素)和二氧化硅(加速研磨)。②层析失败,滤纸条上无色素带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层析时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2)③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装片制作的压片步骤,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④观察染色体数目最好的时期是中期(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清晰),此时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1∶2∶2。显微镜中成像与物体是完全倒置的,中期细胞图位于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要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3)洋葱紫色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的大液泡,内表皮细胞有无色大液泡,因此外表皮可以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好材料;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液泡体积逐渐变小,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发生此现象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是细胞内外具有一定的浓度差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4)A、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比乙溶液浓度大,A错误;
    B、0-6min内乙溶液中的细胞失水速率减少,但由于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B错误;
    C、2〜6min内甲溶液中液泡的体积变大,说明细胞吸水,甲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乙溶液中液泡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乙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错误;
    D、10 min 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处于甲溶液中的细胞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再放入清水中,基本没有变化,处于乙中的细胞再放入清水中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也可能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洋葱为素材,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84.(2021·北京高三二模)绞股蓝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中草药。近年来有报道,绞股蓝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为探索绞股蓝抗肿瘤的机理,科硏人员进行了相关硏究。
    (1)肝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减少,细胞间的粘着性明显降低,容易在体内__________。
    (2)在肝癌细胞(HepG2)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绞股蓝皂苷,24h后测定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抑制率%

    ①图1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绞股蓝皂苷与HepG2细胞增殖的关系是__________。为了方便检测,后续实验用5mg/ml作为绞股蓝皂苷的使用量。
    ②图2和图3为相同细胞数目条件下检测的结果。据图分析实验组比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下降缓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获取能量的意义是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还研究了绞股蓝皂苷对HepG2的细胞转移和凋亡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线粒体荧光强度(膜电位强度)
    细胞凋亡率(%)
    细胞迁移性(%)
    对照组
    0.023
    4%
    60%
    实验组
    0.016
    8%
    0%
    注:线粒体荧光强度反映线粒体数量。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线粒体数量与细胞凋亡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为___________。
    (4)HIF-1是一种受缺氧条件诱导的转录因子,只有在低氧环境下稳定的发挥作用。蛋白酶MMP-2、MMP-9参与破坏细胞外基质。绞股蓝皂苷对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影响如下图:

    ①图4中对照组的培养条件为常氧不加绞股蓝皂苷,A组的培养条件为____________。
    ②推测绞股蓝皂苷抑制肝癌细胞扩散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
    (5)综上所述,推测绞股蓝皂苷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
    【答案】糖蛋白 扩散和转移 随着绞股蓝皂苷浓度的升高,对HepG2的抑制作用增强 绞股蓝皂苷抑制了肝癌细胞的无氧呼吸 满足癌细胞快速生长繁殖的能量需求 线粒体数量减少,促进癌细胞凋亡 缺氧,不加绞股蓝 绞股蓝皂苷抑制蛋白酶MMP-2和MMP-9的合成,减少胞间连接的破坏,使细胞不易扩散和转移 抑制无氧呼吸,减少能量供应;促进癌细胞线粒体损伤,促进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分析】
    1、癌细胞具有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易于扩散转移。
    2、动物细胞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
    (1)细胞癌变后,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其中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会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2)①据图1可知,与对照相比,加入绞股蓝后,低于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升高,且随着绞股蓝皂苷浓度的升高,对HepG2的抑制作用增强。
    ②分析图2,与对照相比,加入绞股蓝后葡萄糖浓度下降较为缓慢,且其消耗值较少,分析图3,绞股蓝组的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该差值逐渐增大。因乳酸是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故据图示结果推测为绞股蓝皂苷抑制了肝癌细胞的无氧呼吸。
    ③由于癌细胞具有在适宜条件下无限增殖的特点,需要能量较多,故其进行无氧呼吸可满足癌细胞快速生长繁殖的能量需求。
    (3)分析表格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线粒体荧光强度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迁移性降为0,则线粒体数量与细胞凋亡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为线粒体数量减少,促进癌细胞凋亡。
    (4)①结合题意可知,“HIF-只有在低氧环境下稳定的发挥作用”,即其在低氧条件下表达量升高,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图4若对照组为常氧不加绞股蓝皂苷,则A组(HF-1mRNA相对含量明显升高)应为缺氧,不加绞股蓝条件。
    ②据图5可知,与对照相比,绞股蓝组的MMP-2和MMP-9的表达量均降低,结合题干信息“蛋白酶MMP-2、MMP-9参与破坏细胞外基质”,可推测绞股蓝皂苷抑制肝癌细胞扩散转移的原因是绞股蓝皂苷抑制蛋白酶MMP-2和MMP-9的合成,减少胞间连接的破坏,使细胞不易扩散和转移。
    (5)综合(2)(3)(4)的实验结果可知,绞股蓝皂苷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理是抑制无氧呼吸,减少能量供应;促进癌细胞线粒体损伤,促进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点睛】
    本题结合题图,考查细胞癌变和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制造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能准确结合图表信息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85.(2021·江苏高三二模)雌激素受体阳性/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R+/HER2-)乳腺癌是常见的一种乳腺癌分型。雌激素有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是:上调乳腺癌细胞中周期蛋白D(cyclinD)的表达,cyclinD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乳腺癌的恶性发展(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雌激素经______传送后,以______方式进入细胞。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上调cyclinD基因的表达。
    (2)分裂间期的第一个时期为G1期,为了复制出一套遗传物质,G1期需准备好主要原料______和______,然后在cyclinD与CDK4/6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的作用下,细胞从G1期进入S期。
    (3)S期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细胞核中DNA分子数______,染色体数______。
    (4)S期结束后,经过G2期进入分裂期(M期),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下列事件中有利于染色体平均分开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G2期对DNA的检查修复 ②核膜的解体与重建 ③染色体的形成 ④纺锤体的形成
    (5)细胞周期的完成受到精密的调控,如果前一个细胞周期时相未完成,下一个细胞周期时相则延缓开始。为了抑制乳腺癌进展,根据癌细胞增殖的调控特点,研制了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雌激素受体拮抗剂Bazedoxifene及纺锤体抑制剂紫杉醇等药物,应用于HR+/HER2-乳腺癌的治疗,请在表格中填写出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时期。
    药物
    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时相
    Palbociclib
    ①____
    Bazedoxifene
    ②____
    紫杉醇
    ③____

    【答案】体液 自由扩散 核苷酸 氨基酸 加倍 不变 ②③④ G1期 G1期 M期
    【分析】
    有丝分裂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分裂期(M期);G1期、S期和G2期共同组成间期,细胞要连续经过G1→S→G2→M;在一个细胞周期内,间期和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细胞经过一个细胞周期需要的时间要视细胞的类型而定。
    【详解】
    (1)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故雌激素经体液传送;由于雌激素的本质为固醇,故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2)G1期为物质合成前期,为了复制出一套遗传物质,包括核酸、染色体等,该时期需要准备的原料是核苷酸(合成核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3)S期为DNA合成期,该时期DNA分子复制后加倍;但此时着丝点数目不变,染色体数目不变。
    (4)①G2期是DNA合成后期,对DNA的检查修复利于DNA数目的稳定,跟染色体平均分开无直接关联,①错误;
    ②核膜的解体与重建是细胞周期中重要的历程,利于染色体平均分开,②正确;
    ③④染色质螺旋变粗为染色体,利于被纺锤丝牵引而均分向两极,有利于染色体平均分开,③④正确。
    故选②③④。
    (5)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可以调控细胞周期,雌激素受体可以促进其表达,故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Bazedoxifene的作用时期均为G1期;纺锤体的形成时期是前期,故锤体抑制剂紫杉醇主要作用于M期。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主要考查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规律,解答细胞周期的相关问题。
    86.(2020·四川泸州市·高三一模)下图①②表示某动物(AABb)精巢切片中部分细胞分裂图像,图③表示一个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数以及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核DNA分子和染色单体的数目。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精巢临时装片需要用到的碱性染料是______________。
    (2)图②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4)与图①相比,图③所示细胞分裂方式中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_________(写出2种)。
    (5)若图②细胞所示的变异来源于图③的Ⅱ时期,则产生图②细胞的初级精母细胞能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醋酸洋红液或龙胆紫溶液 次级精母细胞 8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AB∶Ab=1∶1
    【分析】
    图①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图②着丝点已经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③中根据细胞数为1→2-4可知该分裂过程为减数分裂。Ⅰ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细胞数为1,应该处于分裂间期DNA未复制前; 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没有染色体单体,染色体∶DNA=1∶1,且细胞数为2,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中没有染色体单题,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此时为四个子细胞,应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生殖细胞。
    【详解】
    (1)制作精巢临时装片需要用到的碱性染料是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2)图②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3)①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体细胞的二倍,所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8条染色体。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①为有丝分裂,图③为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以及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图③中Ⅱ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②细胞中含有B、b等位基因,若图②细胞所示的变异来源于图③的Ⅱ时期,则图中发生的变异为交叉互换,产生图 ②细胞的初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BBbb,能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1∶1。
    【点睛】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能力。
    87.(2020·天津高三二模)研究者将某动物乳腺细胞M诱导成为乳腺癌细胞(记为Mc),研究细胞癌变后的代谢水平变化。

    (1)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增加了一些癌细胞特有的蛋白成分,所以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鉴定细胞是否癌变。
    (2)实验一:研究者测定了M及Mc的葡萄糖摄取量,结果如图1。由图可知,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的葡萄糖_____(多/少)。
    (3)实验二:研究者将一种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的呼吸抑制剂加入到M和Mc细胞的培养液中,与________细胞相比,计算获得图2所示数据。结果说明___________对该抑制剂更为敏感。
    (4)为了探究癌细胞发生这一代谢变化的原因,研究者测定了M和Mc中某种葡萄糖转运蛋白mRNA的量,结果见图3,这说明癌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提高葡萄糖摄取量。
    【答案】抗原-抗体杂交 多 不加该抑制剂的M和Mc M细胞 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量
    【分析】

    由图1可知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量高于正常细胞,由图3可知,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多于正常细胞,可推测癌细胞通过提高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转运载体蛋白来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量。
    【详解】

    (1)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增加了一些癌细胞特有的蛋白成分,所以可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来鉴定细胞是否癌变。
    (2)根据图1乳腺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柱形图高于正常细胞摄取葡萄糖的柱形图可知,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的葡萄糖要多。
    (3)实验二:研究者将一种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的呼吸抑制剂加入到M和Mc 细胞的培养液中,与不加该抑制剂的M和Mc细胞相比,计算获得图2 所示数据。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癌细胞的实验组细胞数与对照组的细胞数比例大于正常细胞的该比值,说明实验后 M细胞的细胞数少于癌细胞组,呼吸酶抑制剂对正常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即M细胞对该抑制剂更为敏感。
    (4)由图3结果可以知道,癌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明显增多,故癌细胞是通过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量来提高葡萄糖摄取量的。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等知识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8.(2020·天津高三一模)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动植物生命活动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1)科研人员为研究JS-K(一种新合成的抗肿瘤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抑制效应及机制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配制不同浓度的JS-K溶液,添加于各组完全培养液中,每隔一段时间检测胃癌细胞存活率如图1,研究结果表明:JS-K抑制胃癌细胞存活,且抑制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还用到一种Z试剂,相关结果如图2,根据结果推测,Z试剂可能是细胞凋亡的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剂。
    ③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JS-K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机制,发现JS-K是通过促进活性氧的产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者川JS-K和NAC同时处理胃癌细胞,发现其与______________的胃癌细胞存活率相似,但比用______________处理的胃癌细胞存活率显著高,猜测NAC是一种______________的清除剂。
    (2)科研人员为研究某种植物侧芽前发生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实验。对具有顶端优势的杜鹃兰假鳞茎分别进行打顶、顶芽涂抹三碘苯甲酸(能抑制生长素的运输)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第5天后处理组侧芽开始萌发并在第9天后快速生长,分别检测各组侧芽处的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结果如图甲和乙所示。

    ①打顶后,侧芽处植物内源激素出现下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侧芽萌发。
    ②本实验研究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IAA/CTK的值比未萌发时___________________(变小、变大、不变)有利于侧芽萌发,当杜鹃兰侧芽快速生长时,两种激素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增强 抑制 不做任何处理 JS-K 活性氧 生长素 顶芽的作用 三碘苯甲酸的影响 培养时间(三个顺序可以颠倒) 变小 生长素含量增多、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
    【分析】
    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
    【详解】
    (1)①研究结果表明:JS-K抑制胃癌细胞存活,且抑制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细胞存活率低)。
    ②对比1和3组可知,加了Z组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同,说明Z试剂可能是细胞凋亡的抑制剂。
    ③JS-K促进癌细胞凋亡,且发现JS-K是通过促进活性氧的产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验证实验应该加入活性氧的清除剂(如NAC)。研究者川JS-K和NAC同时处理胃癌细胞(对活性氧的作用消失),因此其与不做任何处理的胃癌细胞存活率相似,但比用JS-K处理的胃癌细胞存活率显著高。
    (2)①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是植物的内源激素,从图甲图乙可知,打顶后,侧芽处植物内源激素出现下降的是生长素,以促进侧芽萌发。
    ②对具有顶端优势的杜鹃兰假鳞茎分别进行打顶、顶芽涂抹三碘苯甲酸(能抑制生长素的运输)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因此本实验研究的影响因素有顶芽的作用、三碘苯甲酸的影响、培养时间。
    ③第5天后处理组侧芽开始萌发,生长素含量降低,细胞分裂素增多,IAA/CTK的值比未萌发时变小有利于侧芽萌发。第9天后快速生长,当杜鹃兰侧芽快速生长时,两种激素含量变化是生长素含量增多、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与植物侧芽生长的关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89.(2020·江苏南通市·高三一模)下图是不同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 观察到如图所示细胞结构需用________(填用具名称)才能实现,其中属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有________(填序号)。
    (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序号),直接参与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序号),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
    (3) 正常情况下,细胞甲进行有丝分裂时,结构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________,以确保子细胞具有与亲代细胞相同的________。
    【答案】电子显微镜 ②③⑥⑦⑨ ④ ③⑨ ⑥ ②⑦ 发出纺锤丝(星射线),牵引染色体 染色体(核DNA或遗传物质)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细胞的有丝分裂、碳循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
    (1) 图示的高等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必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可见,图中属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有[②]线粒体、[③]高尔基体、[⑥]液泡、[⑦]叶绿体、[⑨]内质网。
    (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④]核糖体。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中,在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经过内质网的初步加工、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后才具有生物活性,即直接参与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有[⑨]内质网和[③]高尔基体。[⑥]液泡中含有的色素为水溶性色素。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中,因此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有[⑦]叶绿体和[②]线粒体。
    (3) 结构①为中心体。在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中心体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星射线牵引染色体运动,以确保子细胞具有与亲代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核DNA或遗传物质)。
    【点睛】
    解答此类问题的技巧是:一是明辨各种细胞结构,正确识别各种细胞器;二是准确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分布及特点,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碳循环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验题
    90.(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巨噬细胞是血液、淋巴和所有哺乳动物组织中常见的吞噬细胞,是造血系统中可塑性最强的一种细胞。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可以根据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表型,从而具有多样的功能,即为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微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巨噬细胞的表型是多样的,但有两种主要表型,即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即为经典活化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杀菌、释放炎症介质、呈递抗原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是机体抵御外来异物的重要防线。M2型巨噬细胞是一群具有抗炎作用的异质性巨噬细胞,与抗炎反应、寄生虫感染、组织重构、纤维化以及肿瘤疾病发展相关。
    (1)巨噬细胞由_______分化而来;M1型巨噬细胞在机体中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做出此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2)肥胖被认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科学研究显示,从瘦人的白色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巨噬细胞表现出M2型的特征;在肥胖人群的脂肪组织中发现M1型巨噬细胞数目增加,且它的数量与肥胖水平呈正相关。这表明肥胖可导致巨噬细胞发生_____的表型转换。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功能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3)M2型巨噬细胞能分泌含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微小核糖核酸(MiR-690)的胞外产物,即外泌体(Exos)。研究证实了Exos中的MiR-690可提高肥胖导致的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现有肥胖导致的Ⅱ型糖尿病小鼠若干(血糖浓度基本相同)、注射器、外泌体提取液、RNA酶等,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实验,验证MiR-690可提高肥胖导致的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____________(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答案】造血干细胞 具有吞噬杀菌,呈递抗原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 从M2向MI 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执行情况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实验思路:将肥胖导致的I型糖尿病小鼠均分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的外泌体提取液,乙组注射等量的用RNA酶处理过的外泌体提取液,相同条件下饲喂一段时间后,检测甲、乙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并进行比较
    预期结果:甲组血糖浓度低于乙组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1)巨噬细胞是吞噬细胞的一类,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结合题干信息“M1型巨噬细胞即为经典活化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杀菌、释放炎症介质、呈递抗原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是机体抵御外来异物的重要防线”可知,MI型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杀菌、释放炎症介质),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呈递抗原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据题干信息“巨噬细胞可以根据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表型”及“瘦人的白色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巨噬细胞表现出M2型的特征、在肥胖人群的脂肪组织中发现M1型巨噬细胞数目增加”可推测,肥胖(可看做微环境)可导致巨噬细胞发生从M2向MI的的表型转换;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来源相同,其表型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结合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为“验证MiR-690可提高肥胖导致的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则实验的自变量为MiR-690(外泌体)的有无,因变量为胰岛素的敏感性,可通过血糖浓度进行测定,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思路:将肥胖导致的I型糖尿病小鼠均分甲、乙两组(分组并编号);甲组注射适量的外泌体提取液,乙组注射等量的用RNA酶处理过的外泌体提取液(单一变量);相同条件下饲喂一段时间后(无关变量等量且适宜),检测甲、乙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并进行比较。
    由于实验假设是MiR-690可提高肥胖导致的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故预期结果为:甲组血糖浓度低于乙组。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异常病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1细胞的分子组成含解析: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1细胞的分子组成含解析,共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6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6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1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选择题组,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5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5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含解析,共16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