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专题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共8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2021·广东高考真题)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
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保存稳定;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降低。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故选B。
2.(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分析】
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着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3.(2021·河北高考真题)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
(头叶)
天敌昆虫
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答案】B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作,可以显著降低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虫数量,降低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同时增大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指数。
【详解】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
C、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
4.(2021·全国高考真题)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
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5.(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
B.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
C.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
D.与其它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
【答案】D
【分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分析图示可知,该昆虫种群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为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呈现为增长型,种群中年幼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
【详解】
A、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图示只能表示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不能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A错误;
B、常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雄性个体,改变种群的正常性比率,会影响雌性个体的正常交配,对生殖期的个体最有效,B错误;
C、由图示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目前呈现增长型,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不断增长,之后年龄结构逐渐转变为稳定型,C错误;
D、由于生殖后期个体不再进行繁殖,而生殖前期个体数量远多于生殖期,则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D正确。
故选D。
6.(2021·浙江高考真题)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D
【分析】
“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
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7.(2021·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答案】A
【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过程,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
B、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
C、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A。
8.(2020·海南高考真题)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答案】C
【分析】
(1)、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
(2)、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早的灌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
【详解】
A、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
B、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
C、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D、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故选C。
【点睛】
9.(2020·北京高考真题)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分析】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题意分析,根据图示的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和蚂蚁有共同的食物颗粒大小,据此推测,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详解】
A、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
B、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竞争,B正确;
C、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10.(2020·江苏高考真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C。
11.(2020·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B
【分析】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
【详解】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
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
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2.(2020·山东高考真题)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分析】
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详解】
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
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
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答案】A
【分析】
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法收集: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
【详解】
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
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
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
故选A。
14.(2020·全国高考真题)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A
【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故选A。
15.(2020·全国高考真题)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分析】
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故选A。
【点睛】
16.(2020·浙江高考真题)某小岛上生活着自然寿命为一年半左右的某种鼠,数量较多且无迁入和迁出。研究人员通过等距布放鼠笼开展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进行其种群特征的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标志重捕法所得的全部数据,可绘制该种群的存活曲线
B.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但不能估算总个体数
C.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
D.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
【答案】C
【分析】
1、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决定。
2、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
A、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所以利用标志重捕法所得的全部数据,不可绘制该种群的存活曲线,A错误;
B、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总个体数,进而计算种群密度,B错误;
C、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C正确;
D、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C。
17.(2019·上海高考真题)对甲、乙、丙、丁四个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各地区物种类型及其所占百分比如图所示 (a-e代表不同物种)时,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分析】
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群落中物种数越多,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指数越高,表示群落多样性好。因此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有2个:(1)物种数目的多少;(2)物种的相对密度是否均匀。
【详解】
识图分析可知,甲区和乙区物种数目都是5个,而丙区有3个物种,丁区有2个物种,甲与乙区相比,乙区个体分配(相对密度)更均匀,因此乙区是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2019·海南高考真题)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答案】C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可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估算其数量。
【详解】
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C。
19.(2019·海南高考真题)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
猎物的气味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以为狼追捕猎物提供依据,A正确;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占10%-20%,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大于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B错误;由于岛上狼的数量长期稳定在m+n+若干只,说明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C正确;从岛上狼的数量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则狼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变化,D正确。故选B。
20.(2019·江苏高考真题)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详解】
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
21.(2019·江苏高考真题)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分析】
由题可知,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而且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详解】
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批次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图中曲线是酵母菌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得到,t1时细胞密度增加很快,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两批次均达到K值,但由于b批次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
22.(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23.(2019·北京高考真题)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分析】
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
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24.(2019·全国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
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25.(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
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选项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
26.(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A.荒漠 B.苔原
C.草原 D.森林
【答案】A
【分析】
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详解】
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沙漠中的优势植物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气候严寒,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竞争最激烈;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错误。
27.(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
【答案】D
【分析】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种群数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通过种群增长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
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性别比例通过种群增长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在生殖期的影响最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仍增加,并没有减少,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D正确。故选D。
28.(2019·浙江高考真题)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答案】B
【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2、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弃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由“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可知,该演替是人为因素引发的,C正确;弃耕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错误。选B。
29.(2021·浙江高三三模)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
B.性比率可以通过影响年龄结构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C.增长型的种群其存活曲线往往表现为凹形
D.领域行为会导致动物集群分布并有效调节种群密度
【答案】A
【详解】
略
30.(2021·广东茂名市·高三三模)种群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层次,研究种群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规律,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B.渔业生产中,为持续获得最大产量,应在到达K值后开始捕捞
C.调查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时,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其种群密度
D.调查发现某自来水每毫升中含有5个大肠杆菌,可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C
【分析】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详解】
A、仅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能判断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还直接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A错误;
B、渔业生产中,为持续获得最大产量,应在K/2之后捕捞,并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B错误;
C、酵母菌繁殖繁殖速度快,个体微小,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调查发现某自来水每毫升中含有5个大肠杆菌,这反应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C。
【点睛】
31.(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型曲线,K值为环境容纳量,下图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B.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C.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5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答案】B
【分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据图可知,(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而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等于K/2(100)时最大,A错误;
B、图中的种群数量变化为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即增长率,与S型的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未达到K值,C错误;
D、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高于S3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这样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D错误。
故选B。
32.(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三模)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草原上。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相关叙述正确的( )
A.青海湖周边草原上所有的普氏原羚是一个种群
B.调查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C.狼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天敌,保护普氏原羚需大量捕杀狼
D.如果普氏原羚灭绝,当地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答案】B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
A、青海湖周边草原上普氏原羚分为13个区域,故分为13个种群,A错误;
B、普氏原羚活动能力强,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B正确;
C、大量捕杀狼会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C错误;
D、如果普氏原羚灭绝,会降低该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但不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崩溃,D错误。
故选B。
【点睛】
33.(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三模)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次生演替形成的,顺序为②①③
B.若调查草甸植物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进行
C.草甸植物群落虽然长势低矮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
D.此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赤碱蓬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D
【分析】
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可知,无机环境的演化顺序为:“海水、淡水、陆地”,因此植物类型演替的顺序为: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③草甸植物群落,A正确;
B、调查植物种类和数目的方法可采用样方法进行,因此,若调查草甸植物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进行,B正确;
C、群落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与其中植物的高度无关,因此,草甸植物群落虽然长势低矮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C正确;
D、根据A项分析可知,此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赤碱蓬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错误。
故选D。
【点睛】
34.(2021·广东珠海市·高三二模)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 2 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A、B 岛环境条件(面积、植被、气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 B 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 A 岛,而且 6-8 月发现有野猪捕食迹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人员调查社鼠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B岛社鼠数量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
D.4 月和 6 月分别是 B 岛和 A 岛的最佳灭鼠时机
【答案】D
【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由图可知,两岛社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5~6月,A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6月,B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详解】
A、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如社鼠)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
B、两个岛屿均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社鼠种群的更新,故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B正确;
C、据曲线可知,B岛在6月后数量相对于A岛下降更快的可能原因是数量较多产生的竞争和野猪的捕食,C正确;
D、最佳灭鼠时机应当是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时期,而4月和6月分别为B岛和A岛社鼠的数量最多,故4 月和 6 月不是 B 岛和 A 岛的最佳灭鼠时机,D错误。
故选D。
【点睛】
35.(2021·广东茂名市·高三二模)明党参是华东地区著名药材之--,具有清肺、化痰,平肝、和胃等功效。上世纪80年代,由于被大量挖掘,数量急剧减少;近20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明党参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明党参的清肺、化痰等功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明党参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近20年来,该地区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发生了改变
D.近20年来,该地区明党参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得越来越大
【答案】B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生物的药用价值为直接价值,A正确;
B、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明党参数量急剧减少是由于人们大量挖掘造成的,其种群的年龄组成不一定为衰退型,B错误;
CD、由“这些地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可推出近20年来,该地区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说明党参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得越来越大,CD正确。
故选B。
36.(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三模)科研团队以华北某地区樟子松、云杉和落叶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公顷)|
密度(株/公顷)
|密度 (株/公顷)
樟子松
12
58
210
云杉
8
46
208
落叶松
460
464
568
A.该生态系统中樟子松、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
B.落叶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 1492/公顷
C.表中数据是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要求每个样方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D.针叶树和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呈现不同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①样方法:一般针对植物;②标志重捕法:较大动物;③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④抽样检测法:微生物(如酵母菌)。
【详解】
A、该生态系统中樟子松种群中幼年树所占比例最大、落叶松种群中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所占比例相当,故樟子松、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A正确;
B、落叶松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最大,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460+464+568=1492/公顷,B正确;
C、表中数据是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取样时需随机,并不要求每个样方的非生物因素相同,C错误;
D、随海拔高度呈现的种群分布的不同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C。
37.(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黑松椤的种群密度等生态状况,研究人员分甲、乙两组分别选取10m×10m的10个样方对黑炒椤及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数据记录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样方
蕨类植物
被子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甲
7
17
5
10
6
16
7
4
15
6
9.3
14种
113种
乙
19
6
10
14
8
11
5
8
5
4
9.0
A.该调查在选取样方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B.通过表中数据可得出黑杪椤的种群密度为9.15株/m²的结论
C.通过对样方中植物种类的调查统计,可获得罗浮山物种丰富度的部分数据
D.表中数据反映出黑杪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垂直结构
【答案】B
【分析】
1、样方法的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
A、由题意可知,该实验为探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黑松椤的种群密度等生态状况,故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可根据地形的不同采用五点取样法(方形或长方形地带)或等距取样法(狭长地带),A正确;
B、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种群密度,由于该调查选取的范围是10m×10m,故样带A、B的平均密度分别是9.3×10-2株/m2、9.0×10-2株/m2,所以测定结果为(9.3×10-2+9.0×10-2)÷2=9.15×10-2株/m2,B错误;
C、因为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所以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种类的调查,从而获得了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部分数据,C正确;
D、据表格数据可知,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推测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呈现出分层现象,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B。
38.(2020·湖南永州市·高三一模)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
D.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答案】D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
(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
A、对于植物来说,其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而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则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正确;
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需要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B正确;
C、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重捕过程中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少,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C正确;
D、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但会使调查的误差增大,D错误。
故选D。
【点睛】
39.(2020·福建漳州市·高三一模)害虫甲有天敌乙和丙,同时丙是乙的天敌。乙的成虫可攻击甲,且能将卵产入甲体内,乙的卵在甲体内发育成幼虫后,该类甲个体会疯狂地摇摆,从而易被丙发现而被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这对甲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C.甲个体疯狂摇摆传递的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碳以CO2的形式进入甲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乙和丙体内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害虫甲有天敌乙和丙,同时丙是乙的天敌,因此丙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乙的成虫攻击甲并将卵产入甲体内,卵发育为幼虫后导致甲疯狂摇摆而被丙发现并捕食,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
B、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使体内有乙幼虫的甲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甲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甲的生存,B正确;
C、体内有乙幼虫的甲摇摆身体为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这表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甲、乙、丙都是消费者,碳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它们体内,D错误。
故选D。
40.(2020·吉林长春市·高三一模)影响水生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不包括( )
A.水中溶氧量 B.光的波长
C.水的温度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分析】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详解】
A、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错误;
B、随着水深的增加,不同波长的光穿透能力不同,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B错误;
C、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C错误;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理解。
41.(2020·辽宁葫芦岛市·高三二模)2019年2月18日,澳大利亚环境与能源部正式宣称,生活在昆士兰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某岛屿上的罕见啮齿类动物珊瑚裸尾鼠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使其栖息地减少,不得不与海鸟和乌龟争夺食物导致其数量锐减,最终成为全球首个因气候变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海鸟、乌龟与珊瑚裸尾鼠存在共同进化
B.海鸟、乌龟与珊瑚裸尾鼠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C.海平面上升后岛上珊瑚裸尾鼠种群的K值降至零
D.海平面上升对岛上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没有影响
【答案】D
【分析】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详解】
A、海鸟、乌龟与珊瑚裸尾鼠共同存在同一环境,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共同(协同)进化,A正确;
B、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少,为了生存珊瑚裸尾鼠不得不与海鸟、乌龟争夺食物,显然与海鸟与珊瑚裸尾鼠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少,使其环境容纳量减少,最终珊瑚裸尾鼠种群的K值降至零而灭绝,C正确;
D、最终珊瑚裸尾鼠灭绝,该海岛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D错误。
故选D。
【点睛】
42.(2020·安徽马鞍山市·高三三模)下图为自然界中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模型。下列对二者数量变化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
A.与种内斗争无关
B.二者总是此消彼长
C.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D.P点时猎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两者并不总是此消彼长。
【详解】
A、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均与种内斗争等有关系,A错误;
BC、据图可知:两者数量变化彼此交错,捕食者数量增多时猎物种群会减少,两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但存在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的时间,故两者不总是此消彼长,B错误,C正确;
D、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P点时猎物种群数量最大,但很快下降,不能维持,故不是该种群的K值,D错误。
故选C。
43.(2020·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群落中所有的树是一个种群
B.传染病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
C.某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过程中,在K/2之后出现环境阻力,导致增长速率下降
D.在同一地段上植物呈镶嵌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B
【分析】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
A、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一个群落中的所有树不只一个物种,故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传染病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正确;
C、环境阻力在种群的增长过程一直存在,且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而逐渐增大,C错误;
D、同一地段上的植物包括不同种群,各种植物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B。
44.(2020·天津北辰区·高三二模)滨海新区大神堂海域建成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海藻、大型网箱等措施,进行立体养殖,底层可养殖海参等海珍品,中下层养殖各种鱼类,上层可进行筏式养殖,休闲、观光、垂钓,提升了生态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选择营养级高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B.海洋牧场还具有休闲、观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网箱养殖区鱼类数量增长迅速的决定性因素是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海洋牧场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更明显垂直结构,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D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
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营养级低的鱼类为养殖对象,A错误;
B、海洋牧场还具有休闲、观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网箱养殖区鱼类数量增长迅速的决定性因素是其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
D、海洋牧场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更明显垂直结构,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D。
【点睛】
45.(2020·天津和平区·高三三模)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
B.田鼠种群数量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答案】B
【分析】
据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R大于1时,田鼠种群数量增加,R小于1时,田鼠的种群数量减少,由图可知,在调查期间,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一直减少,不属于S型增长,A错误;
B、在c点和d点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正确;
C、在O~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C错误;
D、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两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相同,所以两点对应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46.(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AD
【分析】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
【详解】
A、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
B、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
故选AD。
47.(2021·河北高考真题)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糜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AB
【分析】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回放野外。
【详解】
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选AB。
【点睛】
48.(2020·山东高考真题)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AB
【分析】
本题以利用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治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过程为情境,培养考生保护生态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感情。
【详解】
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
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
故选AB。
【点睛】
本题是对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新方法的探索,但需警惕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不能盲目引种,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
49.(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三模)将某种细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且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
B.若接种量增加一倍,K值将增大
C.为防止培养过程中杂菌的污染,应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
D.可以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其进行计数,不需要显微镜观察
【答案】BC
【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a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
A、由分析可知,该细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若在10 mL培养液中接种细菌的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增加,因此K值不会增大,但能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B错误;
C、为防止培养过程中杂菌的污染,可进行无菌操作,但不能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因为抗生素会抑制细菌的生长,C错误;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菌体的计数,由于计数的是肉眼可见的菌落,因此,不需要显微镜观察,D正确。
故选BC。
【点睛】
50.(2021·江苏高三三模)金丝猴种群的数量变化有特殊性,生活习性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金丝猴种群中猴王不仅多吃多喝,而且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研究人员对距某新兴城镇较近的森林中金丝猴种群的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占种群比例
性别比例(雄/雌)
繁殖前期
23%
1/0.8
繁殖期
34%
1/1.5
繁殖后期
43%
1/1.2
A.该金丝猴种群现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领地变小
B.繁殖期性别比例的改变对金丝猴种群出生率影响不大
C.性别比例的大小可预测金丝猴种群数量的变化
D.保护该金丝猴种群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ABD
【分析】
据图分析,生殖前期和生殖期的个体比例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
A、距该新兴城镇较近的森林中,金丝猴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的金丝猴数量比最低,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可能是人类侵占金丝猴种群领地所致,A正确;
B、金丝猴种群中猴王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所以繁殖期性别比例的改变对出生率影响不大,B正确;
C、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51.(2020·山东潍坊市·)图为科研人员建构的保护区内的某猎物-捕食者模型,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该模型能反映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B.该模型能解释猎物、捕食者种群数量均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C.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种群K值的是N3和P3
D.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形成的
【答案】ABD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曲线值在高点时能通过调节使其降低,在低点时能通过调节使其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种群数量在P2点上下波动,K值为P2,猎物种群数量在N2点上下波动,K值为N2。
【详解】
A、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左右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K值为N2和P2,C错误;
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本题通过捕食者-猎物模型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以及种群、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2020·山东泰安市·高三三模)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种群密度
B.海洋捕鱼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捕捞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
D.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AC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前者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后者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详解】
A、利用性引诱剂可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A正确;
B、捕鱼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捕捞,剩余量维持在K/2,有利于其在短时间内恢复,B错误;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捕鱼时,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避免捕获较小的鱼,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错误。
故选AC。
【点睛】
53.(2020·山东威海市·高三二模)珊瑚裸尾鼠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上的啮齿动物,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其栖息地不断减少,食物来源短缺,常与海鸟和乌龟争夺海草和甲壳类等食物,最终导致珊瑚裸尾鼠成为首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珊瑚裸尾鼠与海鸟和乌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珊瑚裸尾鼠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C.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珊瑚裸尾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
D.以上事例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CD
【分析】
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2、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常与海鸟和乌龟争夺海草和甲壳类等食物”可知,珊瑚裸尾鼠与海鸟和乌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常与海鸟和乌龟争夺海草和甲壳类等食物”可知,珊瑚裸尾鼠是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其栖息地不断减少,食物来源短缺”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珊瑚裸尾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正确;
D、以上事例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三、综合题
54.(2021·河北高考真题)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S” 环境容纳量 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分析】
1、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
2、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详解】
(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
(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5.(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
10
29
30
36
35
2
3
5
4
3
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________。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随机取样 2055株/公顷 竞争 马尾松 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
【分析】
种群应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调查种群密度应调查同一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详解】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80+81+81+84+85)÷5÷0.04=2055株/公顷。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区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表格中树高可代表树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虽然马尾松幼苗数低于石栎,但马尾松的成年树大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将成为优势树种。
【点睛】
最后一问的作答应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表中数据和树种特性进行分析,只考虑树种特性的答案是不完整的。
56.(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分析】
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详解】
(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间竞争概念,竞争导致的两种不同结果,以及竞争排斥和竞争共存的区别。
57.(2021·全国高考真题)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__________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答案】避免自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下去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赛达伯格湖)湖泊
【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详解】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
(3)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特点。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能量流动的特点,难度较小,需要记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就能顺利解题,需要注意的本题考查了一个细节:林德曼研究的是湖泊生态系统,容易忘记该知识点。
58.(2020·北京高考真题)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__________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__________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__________。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______。
(4)综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群落变化
【答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 低 在Y岛选择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适量施肥实验后发现Y岛植物干重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 B D C A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
(1)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
(2)由图可知,Y岛的海鸟种群密度低于W岛。
(3)为验证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否由土壤肥力低所致,需对Y岛植物进行适量施肥,观察Y岛植物干重是否恢复,如果有所恢复说明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导致的。
(4)由此推断,Y岛植物干重之所以低,是因为北极狐的引入定居,海鸟被北极狐捕食,导致海鸟数目下降,进而使得土壤中的鸟粪减少,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点睛】
该题目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9.(2020·山东高考真题)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e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
(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去向,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识记并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60.(2020·浙江高考真题)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__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 。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_____。
【答案】环境容纳量 外源性 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施用除草剂 生物防治
【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被另一个群落类型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字母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详解】
(1)种群的S型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新杂草种群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能够调解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
(2)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从上往下看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新生了一种杂草,但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群落未发生演替。
(3)要控制该杂草种群的密度,除了人工拔除外,还可进行化学防治,如施用除草剂(化学试剂),也可使用生物方法,如生物防治(如其它生物捕食)。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及防治、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较熟悉,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做到知行合一。
61.(2020·全国高考真题)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 (答出2 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_______。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答案】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竞争
【分析】
1、本题中A是唯一的生产者,B是唯一的消费者,所以存在A→B的食物链。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最终去向: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
(1)A是蓝藻,是该湖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其种群密度极大的原因可能有该水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藻爆发和缺少其他生产者竞争。
(2)该生态系统存在唯一一条食物链A→B,所以能量流动关系如图:
。
(3)C和B都以A为食,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种群的知识,解答(1)考生可以结合种群增长中“J”型增长的模型,解答(2)需要考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62.(2020·浙江高考真题)某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以森林群落为主体,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_____,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群落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外貌变化,即群落的_____明显,这也是群落_____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大气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_____直接相关。可在大气圈和_____的界面上进行交换而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______通过作用而重返大气。
(3)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答案】食物网 季相 时间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水圈 分解者的降解 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
【分析】
1、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2、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详解】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为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大不相同称为群落的季相,是群落时间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着大气的含量的变化。可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来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而重返大气。
(3)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需要考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做到夯实基础,对课上要求的重点知识准确记忆。
63.(2019·海南高考真题)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大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当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应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自然保护区 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
(1)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即通过就地保护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当收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食物网复杂,营养结构复杂,因此消费者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属于识记类型考点。
64.(2019·全国高考真题)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果树→A→C C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分析】
食物链是由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即食物网。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的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即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传递给害虫的信息为化学信息。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破坏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
【点睛】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65.(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地区,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其数量锐减,在中国一度被认为野外种群已灭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才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了一个7只的野生自然种群(被命名为“秦岭一号群体”)。通过及时采取措施,2020年时朱鹮数量在我国已恢复到大约4400只的规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朱鹮个体较大,易于识别。科研人员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出朱鹮的数量,这种统计方法除了统计较准确外,还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朱鹮主食鱼类,与朱鹮同生境中的黄鼬除了捕食鱼类以外,也会盗食朱鹮的卵和幼鸟,说明黄鼬与朱鹮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关系。
(3)为了解朱鹮分布区鱼类能否满足朱鹮的需要,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_________法来调查鱼类的密度,并据此估算出鱼类的___________和朱鹮的______________。
(4)朱鹮捕食鱼类后,被朱鹮同化的能量会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30多年来我国朱鹮的数量显著增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避免对朱鹮造成伤害(对朱鹮的影响较小) 竞争和捕食 标志重捕 数量(生物量) 环境容纳量(K值) 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 公众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措施科学、合理等
【分析】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详解】
(1)朱鹮个体较大,易于识别。科研人员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出朱鹮的数量,这种统计方法除了统计较准确外,还有的优点是不会对对朱鹮造成伤害(对朱鹮的影响较小)。
(2)朱鹮和黄鼬共同捕食鱼类,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竞争,黄鼬也会盗食朱鹮的卵和幼鸟,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综述黄鼬与朱鹮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3)对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广的动物(如鱼类),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为了解朱鹮分布区鱼类能否满足朱鹮的需要,科研人员采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鱼类的密度,并据此估算出鱼类的数量(生物量)和朱鹮的环境容纳量(K值)。
(4)朱鹮捕食鱼类后,被朱鹮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会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剩余的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
(5)在30多年来我国朱鹮的数量显著增加,说明公众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措施科学、合理等。
【点睛】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6.(2021·重庆高三三模)自2019年12月起,沙漠蝗虫灾害在东非地区持续蔓延,蝗灾从非洲蔓延至亚洲。蝗灾的大爆发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和草场资源的综合利用。请回答下列与蝗虫有关的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温度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调查蝗虫卵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先涝后旱,蚂蚱成片”,据此推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到______________(答2种)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蝗灾发生地的植被条件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及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在性成熟期可以利用前翅中闰脉上着生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摩擦发声,据此分析此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亚洲飞蝗的这种鸣声能吸引异性起到求偶等作用,这说明信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治蝗专家马世俊提出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来治理蝗灾。牧鸡灭蝗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其食物关系如下图,如果a表示珍珠鸡的肉食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珍珠鸡的体重增加x,则至少需要草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样方法 气温和降水 植被条件为飞蝗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物理信息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20ax + 5x
【分析】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1)虫卵几乎不活动,故调查蝗虫卵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2)蝗虫生活在干旱的陆地,在比较坚实、含水量少的土壤中产卵,因此“先涝后旱,蚂蚱成片”,据此推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到气温和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蝗灾发生地的植被条件为飞蝗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及发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3)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亚洲飞蝗的这种鸣声能吸引异性起到求偶等作用,这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图有2条食物链,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若使珍珠鸡的体重增加x,设至少需要草的量为y,传递效率按20%计算,那么x与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y=ax÷20%÷20%+(1-a)x÷20%=20ax+5x。
【点睛】
本题结合信息和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67.(2021·广东茂名市·高三二模)我国是全球矿业大国,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各类矿山的开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开采后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植物修复是金属矿山生态修复中应用前景最好的技术之--。在矿山废弃地种植适宜的草本、木本植物,使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该修复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________,在恢复区不同地段,种植的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有一定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
(2)修复过程中,所选草本、木本植物--般为本地物种,而不选外地物种,原因是_______。植被形成后,能防风固沙和减少水土流失,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有人提出为使恢复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应适当引入一些植食性动物,他们提出该观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答案】次生演替 水平结构 避免引进的物种由于缺乏天敌、资源充裕、环境适宜等原因造成生物入侵 间接 植食性动物属于消费者,其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
1、群落演替(1)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
(1)植物修复是金属矿山生态修复中应用前景最好的技术之--,矿山废弃地种植适宜的草本、木本植物,使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该生态修复过程利用次生演替。不同地段植物分布不同,表现出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修复过程中,所选草本、木本植物--般为本地物种,而不选外地物种,原因是避免引进的物种由于缺乏天敌、资源充裕、环境适宜等原因造成生物入侵,从而影响本题地物种的生存。防风固沙和减少水土流失,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使恢复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应适当引入一些植食性动物,因为植食性动物属于消费者,其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68.(2020·辽宁葫芦岛市·高三二模)2019年末至今,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爆发大规模蝗灾,铺天盖地的沙漠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当地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请回答: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研究人员可根据沙漠蝗虫种群的______预测其变化趋势。
(2)研究发现,蝗虫肠道细菌产生的愈创木酚等物质可使蝗虫个体保持群聚状态而不分散,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种___________。
(3)中国援助灾区的“蝗灾防治工作组”实地考察后,认为采用微孢子虫和绿僵菌可快速有效控制蝗灾。推测微孢子虫和绿僵菌与蝗虫能够形成________关系,用这种方法防治蝗虫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通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答案】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化学信息 寄生 不染污环境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②化学信息,③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类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增长型年龄组成,未来一段时间种群的数量会上升。
(2)生物生命活动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这就是化学信息。虫肠道细菌产生的愈创木酚等物质可使蝗虫个体保持群聚状态而不分散,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化学信息。
(3)因为微孢子虫和绿僵菌可快速有效控制蝗灾,故可推测微孢子虫和绿僵菌与蝗虫能够形成寄生关系。这种防治害虫的方法为生物防治,与传统治虫相比的好处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灭蝗减灾能使能量不会过多的流向蝗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
本题试题难度不大,涉及到的知识略有点散,要求学生要牢记种群特征,信息传递及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提取相关知识解题。
四、实验题
69.(2020·海南高考真题)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营养物质 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酵母菌培养液的更换时间间隔、培养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数量,其中d曲线为对照组,其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液更换频率越高,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越少,营养越充足,种群生长越趋向于“J”型曲线。
【详解】
(1)由于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
(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d曲线的处理方法,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70.(2020·四川成都市·高三三模)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20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在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物种名单》中排名第一。紫茎泽兰具有高繁殖率(每株年产种子1万粒左右)、耐贫瘠、耐干旱、易传播等特点成为强入侵性物种,在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大约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扩散。
(1)紫茎泽兰与同一环境中其他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其结果常表现为__________,有时表现为__________。
(2)某西南城市边缘有一大型建筑用地(原为农田),多年围而未开发,被紫茎泽兰入侵,附近中学的高中生物老师在6年中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追踪,计算了每相邻两年中的下一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6年中紫茎泽兰的种群数量呈现出J型增长”,那么,他们依据的λ值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3)紫茎泽兰的根部可能会分泌克生性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生长,现欲通过实验来探究其是否能分泌克生性物质以及对牧草X和小麦的影响,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配制适合紫茎泽兰、牧草X、小麦都能正常生长的相同培养液5份,记为甲。
②将1份甲盛入1个栽培适量的紫茎泽兰幼苗的容器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取部分培养液的残液,分作2等份,记为乙。
③将另外4份甲盛入编号为A1和B1(实验组)、A2和B2(对照组)的相同容器,然后__________(液体补量用“清水”,忽略加液后离子浓度变化对实验的影响)。再将基本相等鲜重(g)的适量牧草X2份和小麦幼苗2份分别培养在A、B组容器中。
④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每组幼苗的鲜重(g)。
结果:若A1、A2鲜重相似,B1、B2差异较大,则说明__________。
【答案】相互抑制 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居于劣势甚至灭亡 λ>1且不变 往A1、B1中各加入1份乙,A2、B2中各加入与乙等量的清水 紫茎泽兰能分泌克生性物质,但对牧草X抑制作用不明显(或无抑制作用),对小麦抑制作用明显
【分析】
1.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
2.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
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增长率稳定且大于1。
【详解】
(1)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其结果通常表现为相互抑制,如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竞争;有时也会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居于劣势甚至灭亡,如课本上的大、小草履虫的竞争。
(2)题意显示,λ表示每相邻两年中的下一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当λ>1且不变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即指数增长。
(3)本实验目的为探究紫荆泽兰是否能分泌克生性物质以及对牧草X和小麦的影响,据此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培养过紫荆泽兰(培养过说明其中有了克生性物质),因变量是牧草和小麦的生长状况,据此设计实验如下:
实际分四组实验,牧草X两组(实验组A1和对照组A2);小麦两组(实验组B1(和对照组B2),实验组的处理是加入等量的已经培养相同过时间紫荆泽兰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的清水或等量的培养液。
③将另外4份甲盛入编号为A1和B1(实验组)、A2和B2(对照组)的相同容器,对实验组的处理应该是加入我们研究的紫荆泽兰的培养液,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的清水以保证等量原则,具体做法为:将2份乙分别加入A1、B1中,将与乙等量的清水2份分别加入A2、B2中,再将基本相等鲜重(g)的适量牧草X2份和小麦幼苗2份分别培养在A、B组容器中。
④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每组幼苗的鲜重(g)。
结果:若A1、A2鲜重相似,B1、B2差异较大,说明紫荆泽兰的培养液中有对小麦起抑制作用的物质,而且该物质对牧草X不起作用,也就是说,紫茎泽兰能分泌克生性物质,但对牧草X抑制作用不明显(或无抑制作用),对小麦抑制作用明显。
【点睛】
熟知实验设计遵循的一般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突破实验的设计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是解答本题必备的能力,J型增长曲线的特点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71.(2020·浙江台州市·高三一模)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2,4-D的使用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有着明显影响,当浓度为5mg/kg时,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当浓度为25mg/kg时,真菌数量有明显下降但能逐渐恢复;当浓度等于或超过50mg/kg时,真菌数量明显下降且无法恢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
实验材料:未使用除草剂2,4-D的土壤、浓度为50mg/kg的2,4-D溶液、蒸馏水、培养皿若干个、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要求与说明:真菌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曲线图表示检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还可以利用________(仪器)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
(4)该实验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请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不能过最施用2,4-D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0mg/kg,、5mg/kg、25m g/kg、50mg/kg的2,4-D溶液 ②取适量的土壤平均分成A、B、C、D、四组装入培养皿,分别取样、稀释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并记录 ③分别喷洒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0mg/kg,、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④都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段时间(每天同一时间),分别取样、稀释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并记录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比浊计(比色计或者分光光度计) 真菌属于分解者,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
【详解】
(1)本实验要验证不同浓度的2,4-D对土壤生物群落中真菌数量的影响,因此可以设置有一系列浓度来研究。基本步骤为:①用蒸馏水和50mg/kg的2,4—D配制浓度为5mg/kg、25mg/kg的2,4—D溶液。②取一定量的土壤并制成土壤悬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③取4组培养皿,各加上适量且等量的土壤,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浓度为5mg/kg、25mg/kg、50mg/kg的2,4—D溶液,另一组不加。④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②(或答: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土壤中真菌的数量)。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对照组真菌通过繁殖数量增加,浓度为5mg/kg2,4—D那组,土壤中真菌数量没有明显改变;2,4—D浓度越高的,真菌数量减少的更多,因此曲线为:
(3)可利用比浊计测定溶液的浑浊度,来估算真菌的数量。
(4)真菌属于分解者,过量2,4—D影响真菌数量而影响生态系统中土壤物质的分解,从而影响物质循环的平衡。
72.(2020·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大、种类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端表层有较多的微生物和小动物生长。长郡中学高三生物兴趣小组围绕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的作用进行了相关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通过调查样本地块中小动物_______的来估测该区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是指_______。
(2)在验证“土壤中落叶的分解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的实验中.将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作为对照组,对乙组进行灭菌处理,目的是_______,预期甲、乙组未分解的落叶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将结果以曲线的形式画出来。
____
(3)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盐转化成氨和氮,施用磷肥能促进土壤反硝化细菌的繁殖,进而导致土壤氮损失。请设计实验验证稻田氮损失是否由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引起_______。(仅写设计思路)
【答案】种类和数量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将样本土壤分为相同的两组并检测含氮量,一组不做处理,一组施用适量磷肥。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土壤中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和剩余氮量
【分析】
实验的设计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有: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土壤微生物主要是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详解】
(1)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通过调查样本地块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来估测该区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在验证“土壤中落叶的分解是由于土媒微生物的作用”的实验中,将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作为对照组,对乙组进行灭菌处理,目的是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乙组进行了灭菌处理,故乙组中没有微生物对落叶进行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未分解的落叶量几乎不变,而甲组作为对照组,其土壤中有微生物对落叶进行分解,从而导致未分解的落叶量减少,如图
(3)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盐转化成氨和氮,施用磷肥能促进土壤反硝化细菌的繁殖,进而导致土壤氮损失。可设计实验验证稻田氮损失是否由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引起,实验思路如下:将样本土壤分为相同的两组并检测含氮量,一组不做处理,一组施用适量磷肥。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土壤中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和剩余氮量。
【点睛】
本题主要通过实验设计等考查学生对教材上的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的实验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实验题目的解题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6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1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选择题组,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5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含解析,共16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含解析,共9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