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第1页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第2页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第3页
    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解析,共1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一、单选题
    1.(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分析】
    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着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2.(2021·广东高考真题)“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故选C。
    3.(2021·广东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分析】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详解】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干中描述了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4.(2021·河北高考真题)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D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详解】
    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

    5.(2021·浙江高考真题)我省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繁茂,自然资源丰富,是高校的野外实习基地。设立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治酸雨 B.保护臭氧层 C.治理水体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D
    【分析】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3)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详解】
    自然保护区是在原始的自然状态系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人为地划定一个区域,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那里的生态系统加以严格的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6.(2020·海南高考真题)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I
    湖泊II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答案】A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的值最大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
    【详解】
    A、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错误;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
    C、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
    D、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
    故选A。
    【点睛】

    7.(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B
    【分析】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详解】
    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
    8.(2020·全国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9.(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数量越多,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越低
    B.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就越大
    D.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多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过程: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高低与营养级数量无关, A错误;
    B、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物量实际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所以,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B正确;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不一定越大,C错误;
    D、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D错误。
    故选B。
    10.(2020·海南高考真题)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答案】B
    【分析】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海洋污染物主要包括生物性污染物,如传染性病菌和病毒,有毒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塑料以及其他固体废物;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赤潮,这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
    【详解】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污染物排入、海上生产活动(如采油、航运)以及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
    B、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B错误;
    C、海洋污染导致很多海洋生物死亡,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D、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
    故选B。
    11.(2020·北京高考真题)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我国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全社会对生物安全形势的高度关注。以下选项中不会给我国带来生物安全风险的是( )
    A.人类及动植物中可能爆发的重大疫病
    B.保护沿海滩涂红树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C.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D.收集我国公民及生物资源的遗传信息
    【答案】B
    【分析】
    本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引,考查考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涉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的作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及人类的影响,以及生物技术可能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然后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
    A、人类及动植物中可能爆发的重大疫病,会影响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给我国带来生物安全风险,A不符合题意;
    B、保护沿海滩涂红树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给我国带来生物安全风险,B符合题意;
    C、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圈的稳态也会造成严重威胁,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给我国带来生物安全风险,C不符合题意;
    D、收集我国公民的遗传信息,可能会造成基因歧视,带来许多不公平的社会问题,遗传信息的滥用还会导致社会和政治事件的发生,会给我国带来生物安全风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2020·浙江高考真题)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答案】A
    【分析】
    氟利昂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层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
    【详解】
    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
    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故选A。
    13.(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答案】B
    【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人类、生物和环境共处于生物圈中。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悉心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详解】
    A、酸雨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A正确;
    B、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B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最近3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着大气圈上臭氧层的自然平衡,D正确。
    故选B。
    14.(2019·天津高考真题)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C
    【分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
    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共同进化的含义和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再根据题意作答。
    15.(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答案】B
    【分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详解】
    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A选项正确;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B选项错误;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选项正确;自工业革命后,主要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16.(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
    C.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A
    【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①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②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③预测203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20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④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⑤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详解】
    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C错误;大气中CO2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D错误。故选A。
    【点睛】
    识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019·海南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答案】B
    【分析】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因为缺乏天敌,环境适宜而引起其数量疯长,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两面性。
    【详解】
    外来物种入侵,如水葫芦疯长,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正确;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引起,B错误;水葫芦引入我国后数量疯长,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呈J型增长,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故选B。
    18.(2019·北京高考真题)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分析】
    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
    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19.(2019·全国高考真题)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分析】
    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详解】
    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20.(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B.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
    C.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D.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
    【答案】C
    【分析】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自然条件下,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详解】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A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不一定是倒置,例如在英吉利海峡,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但其数量大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B错误;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如果大气圈的CO2发生局部短缺,水圈溶解态的CO2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同样,如果水圈里的碳酸氢根离子被植物光合作用耗尽,也能及时从大气圈中得到补充,C正确;虽然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但其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D错误。故选C。
    【点睛】
    易错的:1、若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金字塔的现象。2、生物量金字塔也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如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繁殖快,可以整个被浮游动物吞食和消化,被迅速地转化为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
    21.(2019·江苏高考真题)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详解】
    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
    22.(2021·辽宁抚顺市·高三一模)在生态系统中,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有关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等于其同化的能量与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B.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可能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
    C.动物粪便、残落物及遗体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都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
    D.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传递效率和利用率都大大提高
    【答案】B
    【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3、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详解】
    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等于同化的总量,其同化的能量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可能有人工投喂饲料等其它输入,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可能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B正确。
    C、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
    D、能量利用率可以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被提高,约为10%到20%,D错误。
    故选B。
    【点睛】

    23.(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二模)某农场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其中a2和b2分别为第二、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投入饲料含有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作为动力,使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B.流经该农场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C.图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d1的一部分
    D.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a2+a3)×100%
    【答案】B
    【分析】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题图分析:a2和b3分别为第二营养级动物和第三营养级动物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分别为第二营养级动物和第三营养级动物从人工投入的有机饲料中同化的能量。
    【详解】
    A、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摄入的饲料量,即a1+a2+a3+d1+d2,B错误;
    C、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及人工投放的饲料中能量,因此图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d1,C正确;
    D、图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1+a2+a3,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2,因此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a2+a3)×100%,D正确。
    故选B。
    【点睛】

    24.(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下表是对某荒地中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其中GP表示生物体同化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R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KJ·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链环节
    未利用
    GP
    NP
    R
    植物
    210.69×109
    248.28×109
    211.43×109
    36.85×109
    田鼠
    1.85×106
    736.88×106
    25.12×106
    711.76×106


    232.79×105
    5.44×105
    227.35×105

    A.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
    B.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以热能散失
    C.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6%,不符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D.据图推测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较大捕食范围才能维持种群的延续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关系的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从表中可知,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48.28×109,表中显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详解】
    A、图中植物的NP(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211.43×109)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10.69×109),所以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田鼠的GP为736.88×106,其中呼吸消耗R为711.76×106,鼬的GP为232.79×105,其中呼吸消耗R为227.34×105,可见,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B正确;
    C、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该营养级所有生物)的同化量之比,图中田鼠到鼬的传递效率为232.79×105/736.88×106×100%=3.16%,不是每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也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规律,C错误;
    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多损耗的能量越多,所以据图推测以鼬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较大捕食范围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维持种群的延续,D正确。
    故选C。
    25.(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赖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
    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
    C.无论生物体内还是生物体外,传递每一种信息都必须依赖具体的信息分子
    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答案】D
    【分析】
    细胞膜上的受体并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须的结构,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信号分子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单向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
    【详解】
    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的识别,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
    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信号分子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单向的,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一定依赖于信息分子,如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错误;
    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属于体内的信息分子,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生物个体间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

    26.(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三模)如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根据图示判断,下来叙述正确的是( )

    A.沼气池的建立利用了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原理
    B.该生态农业系统有效的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水稻、桑、鸡、鱼等生物
    D.该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
    【答案】D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沼气池是一个密封的无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细菌通过无氧呼吸把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甲烷,可以燃烧,用于照明、取暖等,A错误;
    B、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力的传递效率,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生产者(水稻、桑等)、消费者(鸡、鱼等),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图中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遵循了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D正确。
    故选D。
    【点睛】

    27.(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二模)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就能长时间维持稳定
    B.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相比,由于时时刻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所以体重的净增长少
    C.如果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0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0
    D.顶极群落中,生物种类、营养结构会随时间结构变化而变化
    【答案】A
    【分析】
    1、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补给才能长时间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A错误;
    B、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恒温动物时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所以体重的净增长比变温动物要少,B正确;
    C、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如果生产者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它的生物量不一定为零,C正确;
    D、群落会发生演替,在群落中生物种类、营养结构会随时间结构变化而变化,D正确。
    故选A。
    28.(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三模)生态系统有许多类型,如森林、草原、农田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项
    ①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②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
    ③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的过程
    ⑤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直接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⑥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⑦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答案】A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详解】
    ①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了下层生物获得的光照强度的变化,显然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①错误;
    ②K值与环境有关,环境条件改善,K值增大,环境条件恶劣,K值减小,环境没变,合理密植也不会增大K值,②错误;
    ③种群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内部因素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③正确;
    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④错误;
    ⑤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直接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⑤错误;
    ⑥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呈现“J”型,没有最大值,⑥错误;
    ⑦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⑦错误。
    即只有一项正确,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29.(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三模)某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类群食物关系如图所示,稻田中蟹的密度对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数的影响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低密度养蟹田
    高密度养蟹田
    不养蟹常规稻田
    浮游动物种类数
    33
    29
    30
    底栖动物种类数
    6
    2
    7

    A.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底栖动物减少、浮游植物与杂草数量增多,蟹的数量可能增加
    C.采用"低密度养蟹"模式,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D.与不养蟹常规稻田相比,稻—蟹农田更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分析】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直接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
    A、识图分析可知,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蟹与底栖动物都以杂草和浮游植物为食,体现了竞争关系,同时蟹也可以以底栖动物为食,体现的是捕食关系,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食物链有浮游植物→底栖动物→蟹,杂草→底栖动物→蟹,因此底栖动物减少,由于捕食者减少,因此浮游植物与杂草数量增多,而浮游植物与杂草传递到蟹的能量增加,故蟹的数量可能增加,B正确;
    C、分析表可知,“低密度养蟹”的模式中浮游动物种类总数33种,底栖动物种类总数6种,“高密度养蟹”的模式中浮游动物种类总数29种,底栖动物种类总数2种,“低密度养蟹”的模式相比“高密度养蟹”模式,低密度养蟹田中的物种数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C正确;
    D、稻—蟹农田中蟹能以稻田中的杂草、浮游植物为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同时蟹又能够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稻田养蟹调整了能量流动的关系,实现了对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了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30.(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J/(m2·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B.图甲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
    C.图乙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食物短缺造成种群的出生率降低
    D.据图乙分析,工作人员为图中所示生物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
    【答案】B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
    分析乙图: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AB段种群数量下降,BC段种群数量逐渐升高;CD段种群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详解】
    A、能量流动在食物网和食物链中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而且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不是最少,A错误;
    B、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 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正确;
    C、AB段表示火灾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C错误;
    D、据图乙“原地野外回放”可知,对该生物采取了易地保护,D错误。
    故选B。
    31.(2021·广东梅州市·高三一模)“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诗圣杜面描绘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花的颜色、大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B.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花丛中蝴蝶的种群密度
    C.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详解】
    A、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花的颜色、大小,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调查蝴蝶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B错误;
    C、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开花期与植物的开花结果繁殖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其优点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B。
    【点睛】

    32.(2021·浙江衢州市·高三二模)研究人员对某地区的一个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
    B.t1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皆为零
    C.该种群数量先减少,从t2时开始表现为指数增长
    D.t2之后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A
    【分析】
    曲线图分析:该曲线是δ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题可知,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δ=1,种群数量不变,δ1,种群数量减少。0到t1时间内δ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0到t1时间内δ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t1时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A正确;
    B、t1时该种群的,δ=1,种群数量不变,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
    D、t2之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并没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A。
    33.(2021·山东济宁市·高三二模)榕树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吸引榕小蜂进入隐头花序内部完成传粉,同时榕树的隐头花序为榕小蜂产卵提供场所,为幼虫发育提供营养;蚜虫能利用刺吸口器吸食榕树的汁液,每隔1—2分钟,就会翘起腹部分泌蜜露,吸引蚂蚁舔食,蚂蚁能为蚜虫驱赶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榕树向榕小蜂传递化学信息,利于促进个体的繁殖
    B.蚜虫通过寄生危害榕树,蚜虫和榕树之间共同进化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复杂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依据能量传递规律,蚜虫可获得榕树同化能量的10%—20%
    【答案】D
    【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2、食物链(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榕树向榕小蜂传递化学信息,帮助榕树完成传粉,这有利于榕树个体的繁殖,A正确;
    B、由题干信息蚜虫能利用刺吸口器吸食榕树的汁液并分泌蜜露可知,蚜虫通过寄生危害榕树,二者之间共同进化,B正确;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大约在10%~20%,蚜虫与榕树之间为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睛】

    34.(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三模)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c→d→e构成多条食物链
    B.a→b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
    C.图中缺少b→a、c→a和d→a
    D.f为分解者,e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答案】D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题图分析:图中a为无机环境;b为绿色植物,代表生产者;c、d、e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
    【详解】
    A、由于每个营养级都有多种生物,因此图中b、c、d、e生物可以组成多条食物链,A正确;
    B、a→b表示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该过程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
    C、由于各生物都会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缺少b→a、c→a和d→a,C正确;
    D、f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真菌和细菌,此外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等,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但e作为消费者,不是生态细胞必不可少的成分,D错误。
    故选D。
    【点睛】

    35.(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三三模)某研究小组最初在垃圾堆中发现了某种放射性元素,后来先在周围的植物体内发现了该元素,接着在附近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该元素,放射性强度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蚱蜢、蜘蛛和蚯蚓可构成食物链
    B.该放射性元素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C.蜘蛛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三营养级
    D.蚯蚓体内最迟出现放射性元素的原因是蚯蚓所处的营养级较高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某种物质中含有放射性元素,先在周围的植物体内发现了该元素,说明植物最先利用该元素,接着蜘蛛、蚱蜢和蚯蚓中都含有该放射性元素,由蚱蜢和蜘蛛的曲线可知,两者为捕食关系。
    【详解】
    A、蚱蜢和蜘蛛均属于消费者,蚯蚓属于分解者,三者不能构成食物链,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
    B、该放射性元素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第一营 养级,蚱蜢属于第二营养级,蜘蛛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三营养级,C正确;
    D、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蚯蚓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点睛】

    36.(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下图为某海域渔获物(渔业捕捞的生物)的平均营养级和捕捞产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平均营养级指渔获物所处的营养级平均值
    A.海洋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拥有的能量越多
    C.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
    D.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与捕捞产量之间呈正相关
    【答案】C
    【分析】
    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①源头:太阳能。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详解】
    A、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A错误;
    B、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B错误;
    C、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则营养级越高其个体的数量可能越少,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平均营养级越高捕获量越低,说明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与捕捞产量之间呈负相关,D错误。
    故选C。
    37.(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二模)稻鸭共作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种养模式,在水稻栽种后至抽穗前将鸭子放养在水稻田中。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稻田可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等生活条件。下列对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学优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饲料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
    B.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C.稻鸭共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稻鸭共作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C
    【分析】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详解】
    A、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鸭粪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利用,即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饲料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A正确;
    B、鸭子可为稻田除草、灭虫,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使害虫、杂草的数量维持在较少的水平上,控制了害虫的数量,较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 多效益、 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正确;
    C、稻鸭共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
    D、人类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遵循自然界 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因此稻鸭共作模式的设计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点睛】

    38.(2020·浙江高三一模)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摄入的能量
    B.小球藻利用鸡粪便中的能量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属于初级生产
    C.对鸡粪沼液的处理能提高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D.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D
    【分析】
    1、同化量=摄入上一营养级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摄入的能量,但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A错误;
    B、小球藻制造有机物利用的是光能,不能利用鸡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C、对鸡粪沼液的处理,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用鸡粪沼液培养小球藻,小球藻可从鸡粪沼液中获取无机盐,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D。
    39.(2020·陕西汉中市·高三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不断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B.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构成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数量越少
    【答案】A
    【分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人工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人工投入的能量。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详解】
    A、生态系统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不断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A正确;
    B、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喂饲料中的化学能之和,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构成,C错误;
    D、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数量越少,但是有特例,例如,树→虫,D错误。
    故选A。
    40.(2020·吉林长春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B.分生组织的细胞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
    C.苹果果实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生成ATP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会远多于氧气吸收量
    【答案】A
    【分析】
    1有氧呼吸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无氧呼吸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详解】
    A、沿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能量流动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正确;
    B、分生组织的细胞代谢旺盛,因此其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大,B错误;
    C、苹果果实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会生成ATP,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
    D、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因此在剧烈运动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不会多于氧气吸收量,D错误。
    故选A。
    【点睛】

    41.(2020·吉林长春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B.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C.无机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人类可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C
    【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碳元素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使得能量多级利用,人可获得的能量就增加。
    【详解】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A错误;
    B、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无机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使得能量多级利用,人可获得的能量就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睛】

    42.(2020·天津河东区·高三一模)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下表为搜集的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资料,以研究环境污染对当地生物的影响,并用于生态风险评估(RQ—风险商数,RQ

    相关试卷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1细胞的分子组成含解析: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01细胞的分子组成含解析,共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6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6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1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选择题组,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5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近三年高考生物真题及模拟题分类汇编15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含解析,共16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