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 中考科学 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5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2 中考科学 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5,文件包含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5学生版docx、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5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1年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
科 学
亲爱的考生: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 全卷共10页,有4大题,33小题。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 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S-32
4. 本卷g取10牛/千克。
试卷I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物理量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是
A.质量 B.重力 C.密度 D.温度
【答案】B
【解析】质量、密度、温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重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方向是竖直向下。因此选B
2.下列关于宇宙、物质及其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地球运动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C.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D.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没有间隙
【答案】B
【解析】地球是环绕太阳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
太阳内部是轻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不论是液体、气固体的分子,都具有空隙。因此选B
3.台州濒临东海,人们很少患“大脖子病”,这是因为人们食用的海产品中含有丰富的碘,碘是合成某种激素的重要成分,该激素是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激素
【答案】C
【解析】大脖子病是属于地方性甲状腺,由于甲状腺激素失衡引起的。
4.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该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图是火箭发射前的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箭升空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火箭加速升空过程中,推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C.进入预定轨道后,实践二十号卫星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D.卫星巨大的太阳翼能够提供超强电流,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B
【解析】A.火箭升空时,用力向下喷火,那么喷出的火焰对火箭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因此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火箭加速升空过程中,由于它的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所以处于非平衡状态,那么推力和阻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进入预定轨道后,实践二十号卫 星相对地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是静止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卫星巨大的太阳翼能够提供超强电流,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不合题意。
5.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等。下列研究方法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
B.用“水压”类比“电压”
C.将撬棒抽象为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D.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是采用的理想实验推理法,故A不符合题意;
用“水压”类比“电压”是类比法,故B不符合题意;
将撬棒抽象为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模型法,故C不符合题意;
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探究其中一个量的关系,必须保持其他的量不变,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符合题意。
6.科学假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需要相应的证据支持,下列证据与假说不对应的是( )
A.所有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星系越远退行的速度越快----热大爆炸宇宙论
B.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达尔文进化论
C.地球有昼夜现象---地球绕日公转
D.大西洋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海底扩张说
【答案】C
【解析】A、所有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星系越远退行的速度越快一热大爆炸宇宙论,证据与假说对应,A错误;
B、发现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一达尔文进化论,始祖鸟翅膀上面有爪,是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滤类型,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有力证据,B错误;
C、地球的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与地球绕日公转无关,C正确;
D、大西洋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一海底扩张说, 证据与假说对应,D错误。
7.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答案】C
【解析】]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9%-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故D选项说法错误。
8.下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答案】B
【解析】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
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
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
大致相反,即呼气时呼吸肌舒张,胸廓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出肺。
A.图甲中,可以看出ab段是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是吸气的过程,bd段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是呼气过程,A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可以看出ab段是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是吸气的过程,吸气时,膈肌顶部下降,即图乙中的B处,B说法正确,B符合题意。
C、图甲中cd段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为呼气过程,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过程,C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图甲中,在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为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顶部下降,即处于图乙中的B位置,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9、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某温度,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完全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不为零,故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时,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需要时间短,但是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氧气质量相等,故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的pH>7,稀盐酸的pH<7,向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后溶液的pH慢慢变大,当恰好中和时,pH=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7,故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
A.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通过装浓硫酸的洗气瓶
B.检验甲醛中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在空气中点燃后检验生成的产物
C.探究铁锈蚀的条件: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D.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鉴别出硝酸铵溶液、硫酸铵溶液、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分别取样装于四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微热,观察现象
【答案】D
【解析】A、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不合题意;
B、甲醛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CO2和H2O,这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甲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而是否含有氧元素无法确定,故B不合题意;
C、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由于没有做对比实验,不能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故C不合题意;
D、氢氧化钡溶液能与硝酸铵溶液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与硫酸铵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D符合题意。
11.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理论正确,操作可行,经济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操作不可行,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实验操作复杂;
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硝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钠,但是银比铜贵重,经济上不合理;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理论正确,操作可行,经济合理;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氧化铁,理论错误。
12、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使得机体内各种物质的含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如图曲线代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代表( )
A.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B.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一段时间内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D.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答案】D
【解析】A、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则此血液循环是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肠动脉→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在组织细胞内进行物质交换,由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的血液含养料增加,血液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的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当海拔高度越高时,大气压力就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所以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越少。为了结合更多的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就增多。因此,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肌肉细胞利用,将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D、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不是增加。故符合题意;
13.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上方竖直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关于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成像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个实像,两个虚像 B.两个实像,两个虚像
C.两个实像,一个虚像 D.一个实像,三个虚像
【答案】B
【解析】由题知,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首先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这个实像又可以通过平面镜成一个虚像S2(平面镜成像)。
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3,形成的这个虚像S3(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4(因S3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由于通过S4的光线不能被平面镜反射(或不能再射向平面镜),所以S4不能在平面镜中再成一个虚像。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两个虚像,即S能成四个像。如下图所示
14.飞翔是人类的梦想,如图甲的飞行背包就能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在一次飞行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空气阻力不变),则飞行背包对人的推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乙图可知0-t1处于加速状态,此时推力大于阻力;t1-t2处于匀速状态,此时推力等于阻力;t2-t3处于减速状态,此时推力小于阻力
因此F0-t1 > Ft1-t2 > Ft2-t3选D
15.有一包只含有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为了测定其含量,小柯同学称取三份该样品溶于水后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盐酸溶液100克,充分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与加入样品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CO2在水中的溶解、反应)。
已知,Na2CO3与HCl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
第二步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三次实验中,盐酸过量的是第三次
B.样品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为53:21
C.若加入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物质量为5.18克,则产生CO2的质量为2.64g
D.图中第三次实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NaHCO3、NaCl、Na2CO3
【答案】B
【解析】A、由题意和图中数据可知,图中三次实验中,盐酸过量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第三次是盐酸的量不足,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根据第一次的数据可知1.48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0.66g,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由,可知,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则有,,联立二式可得x=1.06g,y=0.42g,则,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如图所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稀盐酸都过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完全反应,由图中数值关系,要使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64g,在盐酸足量的情况下,参加反应的固体的质量为,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中数据可知,第三次实验稀盐酸的量不足,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先生成碳酸氢钠,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了二氧化碳1.32g,由可知,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则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根据B选项的计算,6.66g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的质量为,则有2.52g-1.89g=0.63g碳酸氢钠来自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该反应一定有氯化钠生成,由于未知盐酸的浓度,无法通过计算确定6.66g固体中的碳酸钠是否完全反应,因此不能确定第三次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试卷Ⅱ
二、填空题(本题有8小题,20个空格,每空格2分,共40分)
16.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紫外线杀菌的筷子盒,内置有一盏紫外灯,装入干燥筷子只需3-5分钟即可完成杀菌消毒。取筷子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按压A端一次能取出一根筷子,既环保又卫生。
(1)随着A处的按压,B处的弹簧由于被压缩而具有的 (填一种能量形式)也越大。
(2)“84消毒液”是一种常用灭菌的消毒剂,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空气中的 CO2溶解于次氯酸钠溶液中可以与次氯酸钠参加反应得到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HClO)。其化学方程式为:2NaClO+CO2+H2O=X+2HClO,则X的化学式是 ▲ 。
【答案】(1)弹性势能 (2)Na2CO3
【解析】当物体发生形变且能恢复回原来的样子,具有弹性势能;
由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守恒可得化学式
17.如图是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将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入盛有甲、乙两种液体的容器a和b中,待木块静止时,两容器液面相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b容器盛的是 液体。
(2)木块在a容器内排开液体的质量 木块在b容器内排开液体的质量。(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2 中考科学 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7,文件包含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7学生版docx、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7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 中考科学 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1,文件包含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1学生版docx、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1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 中考科学 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10,文件包含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10学生版docx、备战2022中考科学浙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卷10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