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光合作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034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0讲 光合作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034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0讲 光合作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034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0讲 光合作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展开
这是一份第10讲 光合作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答题,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10讲 光合作用
一、单选题
1.叶绿素是一类含镁的有机物,是叶绿体中的重要色素,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叶绿素( )
A. 主要吸收白光中的绿光 B. 存在于植物体的每个细胞中
C. 能溶在酒精中 D. 含有的镁用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植物光合作用在叶中合成有机物时,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物质进出叶片的是( )
A. B.
C. D.
3.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小明将某植株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用铝箱将一张叶片部分遮光,再光照4小时(如图)。去掉铝箱,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后,将观察到( )
选项
遮光部位
未遮光部位
A
不变蓝
不变蓝
B
不变蓝
变蓝
C
变蓝
不变蓝
D
变蓝
变蓝
A. A B. B C. C D. D
4.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棕黄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褪色时间过短 B. 光照时间过短 C. 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 D. 铝箔遮光不严
5.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片的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a、b、c、d4个部位的颜色,发现只有d显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 对比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C. 对比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D. 对比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6.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 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 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 叶片经脱色、清洗、滴加碘液、再清洗、遮光部分显蓝色
7.下列措施是为了改变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度的是( )
A. 低温、干燥条件下贮存种子 B. 春季播种时用地膜覆盖
C. 温室栽培作物时白天适当升高温度 D. 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
8.如图所示的“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C3H8O)。下列不属于“人工树叶”作用的是( )
A. 为人类提供食物 B. 为人类提供能源
C.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 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9.如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所做的实验:在叶片照光2至4h后,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实验说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0.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错误的是( )
A.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B.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
C.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D.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
11.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各步骤的释不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是为了消耗掉叶片原有的淀粉 B. 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 步骤③为了脱去叶片的色素 D. 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12.下面是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B. 该实验的步骤: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
C. 该实验的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色
D. 该实验的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3.光合作用过程是一个( )
A.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 B. 分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
C.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D. 分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14.乐乐为了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组中产生的气泡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B. 上述实验表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 a组和b组对照,可以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D. b组和c组对照,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15.如果把绿叶比喻成“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和“机器”分别是( )
A. 叶肉细胞和叶绿体 B. 叶绿体和叶肉细胞
C. 叶肉细胞和叶绿素 D. 保卫细胞和叶绿体
二、填空题
16.图甲中A、B、C表示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是安装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丙表示一段时间内植物叶片氧气释放的相对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温室大棚中安装图乙所示仪器,可使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甲中的字母和生理活动名称,下同)增强;绿色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丙所示,当光照强度处于D点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17.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________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
18.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________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写出“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________(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髓”)
(4)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发现了14CO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释这一现象________
19.如图表示春季晴天某蔬菜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假设6时日出、19时日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棚内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棚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和________.
(2)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请你推测,一昼夜空气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时刻位于图中的________点.
20.小明将装有植物的密闭装置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夏季晴朗的室外测定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1)图中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点是________(填字母)。
(2)从氧浓度的角度考虑,一天中________时左右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最佳时间。
三、实验探究题
21.如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B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________;(选填“c点前”、“c点”或“c点后”)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 f 时,一段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________(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在农业生产中要使A植物正常生长,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点________。
22.下图甲为某校科学探究小组探究光照强度对茉莉花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乙为每小时所测得的结果。据图分析:
(1)请写出控制本实验自变量的一种方法:________。
(2)为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对照装置如何设置?答:________。
(3)实验测得,当用40W灯泡照射时,红色液滴没有发生移动,原因是________。
(4)B点以后,限制茉莉花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
四、答题
23.如图表示在25℃时,某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
(2)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________ ;
(3)当光照强度为n3时,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质量为________mg/ (m2·h);
(4)当平均光照强度在n1-n2之间(不包括n1、n2),假设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则该植物一昼夜内体内有机物总质量将_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
(5)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若将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图中P、M点位置如何变化?________。
24.如图甲,小明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 密闭玻璃罩内,并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传感器测定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成如图乙曲线。
(1)该植物经过一天的培养后,其体内有机物含量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BC段CO2浓度增加的较AB段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
(3)空气中含氧较高时会令人心旷神怡。据图分析,你建议人们外出到公园等绿色植物较多的地方进行散步、放松的时间为________时左右。
25.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利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移动快慢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2)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酶的催化效率,横坐标代表温度,那么B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值为________。
(3)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横坐标代表正常人饭后的时间,曲线BC段的最主要成因________。
五、综合说理题
26.材料一:一天中早晚的光照强度较小,中午的光照强度较大,当光照强度增强到一定限度,即达到光饱和后,即使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也不再增强。
材料二:夏季晴朗的中午,部分植物会因为蒸腾作用过于剧烈而出现气孔关闭的现象,来减少水分的过度散失。
下图为夏季晴天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请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含量的角度释各时段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原因。
27.在一个大型平底烧瓶湿润的泥沙中插上几枝新鲜的枝条和一支盛有适量NaOH溶液的试管,烧瓶口紧包一个气球,使烧瓶悬浮在玻璃缸中某一位置(如下图)。黑暗环境下隔天观察,最终可以发现烧瓶的浮沉情况怎么样?请释其中原因。
28.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结果发现B钟罩内的蜡烛比A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长得多,请用所学知识加以释。
答案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1、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2、植物体中只有部分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结构,根、茎、叶的表皮等都没有叶绿体结构。绿色的嫩茎和叶中的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具有叶绿体结构;
3、叶绿素易溶在酒精中;
4、 镁是形成叶绿素结构的重要元素,没有镁的存在不能形成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A、叶绿素呈绿色,是因为反射了绿光而显示出的颜色,A错误;
B、植物体中的很多细胞其实也是没有叶绿素的,B错误;
C、叶绿素能溶在酒精中说法正确,C正确;
D、镁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金属元素,主要不是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D错误。
故选C
2.答案: B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主要由叶从空气中获得,水主要由根吸收运输到叶。
答:A、图中叶片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应该是植物的呼吸作用,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进入叶片,氧气离开叶片,符合光合作用过程,B正确;
C、光合作用时氧气应该是离开叶片,水应该进入叶片,C错误
D、氧气和二氧化碳符合光合作用,但水应该是进入叶片的,图中是离开了,D错误。
故选B
3.答案: B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答: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即没有光的情况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遮光部位不能产生淀粉,而不遮光的部分则会产生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不变蓝色,不遮光部分会变蓝色;
故答案为:B。
4.答案: B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本实验正常操作的结果是: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答: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部分遮光,经光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棕黃色,说明生成的淀粉较少,表明在选叶遮光后光照过程中,光照时间过短,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偏少导致的,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5.答案: B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被遮光的部分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d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缺少水分,不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只有d显蓝色.对比da,有两个变量水分和叶绿体,不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故选:B.
6.答案: D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据此答.
答::A、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A正确;
B、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所以白天有光,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B正确;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C正确;
D、将叶片部分遮光,阳光下照射2﹣3小时,取叶片脱色,特定化学试剂检测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原因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遮光部分被染成蓝色,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D错误.
故选:D.
7.答案: C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除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外,还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答::A、低温、干燥条件下贮存种子是为了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种子内有机物的消耗;故不符合题意.
B、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气和充足的水分;春季播种时用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地温,满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另外种子萌发初期是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故不符合题意.
C、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加强,因此温室栽培作物时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故符合题意.
D、刚移栽的植物根的吸水能力弱,为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可以将移栽的植物去掉部分枝叶,以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 A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该装置由二氧化碳与水在下生产了丙醇 ,与光合作用相似,模拟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不能为人类提供食物,能给人类提供能源,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字能储存在丙醇中;降低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A不属于人工树叶的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 C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答:由题目设计可知,该树叶的部分被锡箔遮住,无法接受到光照;部分未被遮住,可以接受到光照,其它条件相同,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该实验结果是滴加碘液后锡箔覆盖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因为碘液能使淀粉变蓝,所以可得出锡箔覆盖的部分不含淀粉,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含有淀粉,所以该实验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且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D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分析上图: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分析下图:由图可知,植物体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
答:A、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故A说法正确。
B、 由图可知:温度约为25℃ 时,净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大,故此温度是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故B说法正确。
C、 在0~25℃范围内,总光合速率的增加量要大于呼吸作用速率的增加量,故可得此范围内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故C说法正确。
D、 适合该植物生长意味着要有有机物的积累,净光合速率为正值。即由图可知,当温度超过45℃时,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积累,不适合生长,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 D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答:A、暗处理是因为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合作用会积累一定量的有机物,会影响后续实验,所以暗处理一昼夜,消耗完原有的淀粉;故A正确;
B、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绿叶在光照下能够产生有机物,光照是变量,黑纸片遮住,是为了对照;故B正确;
C、叶绿素不能溶在水中,但能溶在酒精中,步骤3是为了去掉叶片的叶绿素,防止影响后续的颜色观察;故C正确;
D、叶片见光的部分能够产生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而遮住的部分叶片不能产生淀粉,不会变色;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2.答案: B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染色→漂洗→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叶片中的叶绿素;(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答:A、该实验的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正确;
B、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对实验材料先进行暗处理,因此该实验的步骤:暗处理→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而不是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不正确;
C、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照光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所以,该实验的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色,正确;
D、该实验的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正确。
故选:B
13.答案: A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
答: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化学能)+氧气
由公式可知光合作用是一个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故A的叙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4.答案: C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是阳光、水、叶绿体、二氧化碳。
答:A、a组中产生的气泡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氧气,A不符合题意;
B、上述实验表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不符合题意;
C、a组和b组对照,b组遮光,a组光照,光照组有气泡产生,说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组遮光无气泡,说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可以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C符合题意;
D、b组和c组不能作对照,有两个变量,光照和叶绿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 A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分析:植物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叶肉是叶片的主要部分,其细胞内含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植物就是通过叶绿体获得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答:如果把绿叶比喻成“绿色工厂”,那么它的的“车间”是叶肉细胞,“机器”是叶绿体。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6.答案: (1)C;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
(2)等于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图一中C-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A-呼吸作用,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D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
答:(1)图乙安装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增加能使光合作用增强,因此温室大棚内安装这种仪器目的是为使图一中C光合作用增强。绿色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A]呼吸作用和[B]蒸腾作用 。植物晚上也能进行蒸腾作用,植物虽然可以控制蒸腾作用的大小,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植物还存活着就会有蒸腾作用,因为蒸腾作用不仅可以使植物叶面不致被灼伤,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引起上升液流加快矿物质和无机盐的运输。
(2)D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
故答案为:(1)C;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2)等于
17.答案: (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不能
(4)氧气(或O2)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分析:1、根据实验中对实验组中变量的控制可确定实验的目的;
2、在煮沸的过程中溶在水中的气体会跑出,立即加盖就是为了防止气体再次进入影响实验;
3、暗处理的目的是将植物中的有机物耗尽,所以经暗处理的植物叶片中是不含有机物的;
4、绿色植物的光照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答:(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用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这个实验的因素是有无二氧化碳,首先要除去水中溶的二氧化碳。所以煮沸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的气体,立即加塞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所以可填: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暗处理后的叶片中是不含有机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变蓝色;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应该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故答案为:(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不能 (4)氧气(或O2)
18.答案: (1)气孔
(2)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光 有机物+氧气
(3)韧皮部
(4)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考点: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尿酸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答:(1)二氧化碳气体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到叶片中的;
(2)二氧化碳被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其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光 有机物+氧气;
(3) 14C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而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植物根部的;
(4) 14C先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在植物体外的空气中发现了含有 14C 的二氧化碳,则说明有机物被分了,植物体内分有机物的作用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气孔;(2)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光 有机物+氧气;(3)韧皮部;(4) 该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19.答案: (1)呼吸作用
(2)B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
答::(1)图示表示一昼夜内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之所以出现这种曲线,是因为大棚内的蔬菜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要大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此曲线在6:00﹣﹣﹣18:00时间段内逐渐下降;而在黑暗的情况下,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照样进行,因此在0:00﹣﹣﹣6:00和18:00﹣﹣﹣24:00时间段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逐渐上升;又因为大棚内的一部分二氧化碳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在体内,所以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总含量呈下降趋势.(2)自下午18:00至早晨6:00,大棚内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至6:00日出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那一刻,大棚内氧气浓度最低.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2)B
20.答案: (1)b、d
(2)18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完全相反或对立的关系。
答: (1)、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就是二氧化碳不下降也不上升,b、d两点达到平衡;
(2)、18点氧气浓度最高,因为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有一天的氧气累积,最适合锻炼。
故答案为: (1) b、d ; (2)18
三、实验探究题
21.答案: (1)c点前
(2)多于
(3)d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图中,a、b光照强度是0,二氧化碳吸收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cd二氧化碳吸收量是0,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e点植物A、植物B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二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相等。
答:(1)B植物光照强度为0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b,b是负值,说明此时B只进行呼吸作用,光照强度为c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B 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因此,c碘之前植物B已经开始了光合作用。
(2)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植物A的.而光照强度为f时,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等于植物A的,在这一段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等于f点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D点时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因此,植物A合成的有机物多于植物B。
(3)植物在d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说明植物A此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这时植物消耗的有机物与合成的有机物相等,不积累有机物,若要使植物A正常生长。应使它不断积累有机物,因此,光照强度应至少大于d点。
故答案为:(1)c点前(2)多于(3)d
22.答案: (1)用不同功率的灯泡或改变灯与广口瓶的距离
(2)将装置中的茉莉花换成死花,其他设置与装置甲一样
(3)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4)温度、CO2浓度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氧气,可以用氧气的产生量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 光合作用增强,释放的氧气量增加,光照强度可以用不同功率的电灯泡或相同灯泡与实验装置之间的距离来控制。有氧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用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气压的降低是由于氧气的吸收引起的,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有氧呼吸强度。
答:(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茉莉花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可以通过用不同功率(瓦数)的电灯泡或相同灯泡与实验装置之间的距离来控制光照强度的变化。
(2)该实验通过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由于气压变it薄物理因表也可以导致液滴移动,因此为了消除物理因索对 实验结果的干扰,可以设置对照实验将装置中的茉莉花换成死花,其他设置与装置甲一样,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用40W灯泡照射时,红色液滴没有发生移动,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相等,即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4)B点以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则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索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故答案为:(1) 用不同功率的灯泡或改变灯与广口瓶的距离 (2) 将装置中的茉莉花换成死花,其他设置与装置甲一样 (3) 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4) 温度、CO2浓度
四、答题
23.答案: (1)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光照强度
(3)10
(4)减少
(5)P点右移,M点下移
考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绿色植物在有光条件下既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又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答:(1)P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因此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在P点后,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3)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n3时,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质量为8+2=10mg/ (m2·h)。
(4)横轴以上部分代表净光合作用量,只有净光合作用量大于呼吸作用量时,植物才积累有机物。曲线与纵轴交点表示该植物呼吸作用量为2。据此,当平均光照强度在n1-n2之间(不包括n1、n2),该植物净光合作用小于2,由于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因此白天积累的有机物不够夜间呼吸作用消耗,该植物一昼夜内体内有机物总质量将减少。
(5)曲线图是在25℃条件下测定的,此时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将温度提高到30℃,光合速率将下降,呼吸速率上升,光照强度增加才会使得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P点将右移,光合速率下降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M点向下移。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2)光照强度;(3)10;(4)减少;(5)P点右移,M点下移
24.答案: (1)增加
(2)日出前后温度低,酶的活性降低,使呼吸作用减弱
(3)18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酶及其催化作用
分析: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答:(1)经过一昼夜,24点时二氧化碳含量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增加。
(2)BC段CO2浓度增加的较AB段慢的主要原因是日出前后温度低,酶的活性降低,使呼吸作用减弱
(3)人们外出到公园等绿色植物较多的地方进行散步、放松的时间为18时左右,因此此时二氧化碳浓度最低。
故答案为:(1)增加(2)日出前后温度低,酶的活性降低,使呼吸作用减弱(3)18时
25.答案: (1)有色液滴
(2)37℃
(3)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降低了血糖的含量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酶及其催化作用,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
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降低血糖的浓度,据此答
答:(1)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灯管距离或调节灯管的功率来改变这一自变量,通过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2)消化酶的活性受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消化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曲线图中的最高点是消化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应在37℃左右;
(3)在血糖浓度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将增加,正常人胰岛素浓度会随着血糖的升高而上升,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其分泌量下降,因此,BC段出现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加速了血糖的分,促进了血糖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并进入血液,血糖明显升高;胰岛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降低血糖的浓度。
故答案为:(1)有色液滴的移动来(2)37℃(3)由于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加速了血糖的分,促进了血糖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
五、综合说理题
26.答案: 7 点到 10 点左右:二氧化碳供应充足,光合作用随光照增强而增强;10 点:达到光饱和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强;10 点到 13 时左右:环境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光合作用减弱;13 时到 16 时左右:环境温度下降,气孔张开,二氧化碳供应上升,且光照强度虽减弱但仍处于光饱和,光合作用增强;16时到 18 时左右,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
考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分析: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即达到光饱和后,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也不再增强。图示曲线中AB段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BC段光照强度过强,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过多,叶片部分气孔关闭,二氧化碳进入叶片的量减少,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CD段光照强度减弱,叶片中部分关闭的气孔开放,二氧化碳进入叶片的量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DE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光合作用强度随之减弱。
27.答案: 烧瓶最终会下沉到缸底由于烧瓶内的新鲜枝条在黑暗环境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瓶内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收缩;整个烧瓶排开水体积减小,浮力减小,重力不变,浮力小于重力,烧瓶下沉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浮力的变化,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尿酸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答:由装置可知,当装置处于黑暗状态时,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装置内的NaOH溶液则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水压,最终导致可伸缩的气球缩小,而装置受到的浮力则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当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时,则会导致浮力减小,而重力不变,所以烧瓶会下沉;
故答案为: 烧瓶最终会下沉到缸底由于烧瓶内的新鲜枝条在黑暗环境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瓶内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气球收缩;整个烧瓶排开水体积减小,浮力减小,重力不变,浮力小于重力,烧瓶下沉。
28.答案: :可燃物的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钟罩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是蜡烛能否继续燃烧的原因,氧气充足时蜡烛继续燃烧,氧气不足蜡烛熄灭。在A钟罩内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蜡烛很快熄灭;在B钟罩内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成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被吸收,且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所以能为蜡烛燃烧补充氧气,所以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比A长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燃烧与灭火
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答:A容器中蜡烛很快熄灭的,原因是蜡烛燃烧将容器内的氧气很快消耗干净,放出二氧化碳,因此缺少氧而无法燃烧;而B容器中蜡烛比A容器中蜡烛燃烧时间长,原因是此装置置于阳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蜡烛呼吸需要氧气,所以蜡烛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继续燃烧,植物不会死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36讲 电阻,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34讲 电流,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35讲 电压,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