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型训练【教师版】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13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13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微专题13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1.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完全是一家私人股份制银行机构,其向国家银行的发展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发行的银行”。1833年,议会法案规定只有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清偿资格,这是英格兰银行成为国家银行的决定性一步。其次为“银行的银行”。在英格兰银行货币发行权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其地位、社会信誉和资金实力不断提高,许多商业银行把现金准备的一部分存入英格兰银行,商业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大多通过英格兰银行划拨冲销,而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也通过它来进行,1854年,英格兰银行基本取得清算银行地位。伸缩性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等调节措施,使英格兰银行成为近代国家银行业务的样板。——摘编自燕红忠《从山西票号看传统金融的近代化转变——基于与英格兰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视角》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准备资本为库平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户部认购一半,其余的由官员民众购买。该行设总办和副总办各一人,总行设在北京,在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9处设有分行。除经营收存出放款项、买卖金银、折收期票、汇兑划拨、公私款项、代人收存财物等一般银行业务外,户部银行还享有铸造铜币、发行纸币、代理部库等特权。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同时制定《大清银行则例》,进一步确定该行的国家银行性质。——摘编自习辉《新中国金融60年风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格兰银行的发展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户部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的相同之处。阐述中外近代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进步作用。答案 (1)发展特点:由私人银行发展为国家银行;由“发行的银行”发展到“银行的银行”。形成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英格兰银行自身的优势。(2)相同之处:担负国家银行的职能;有立法作保障;享有货币发行权;承办公私综合金融业务。进步作用: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有利于国家对金融的控制;服务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家庭革命是近代思想激进的读书人在中西竞争的语境下, 重置个人与家庭、国家与天下的一种尝试。救国的迫切性,使趋新的读书人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到五四前后,原本是温暖港湾的家庭成为受新思潮感染的青年急于逃离的桎梏,家庭形象急转直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导致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复合式大家庭不再占优势。大批女性走出家门,进入近代工厂成为产业女工。家庭女性摆脱依赖心理,崇尚自立。加之西来的自由、平等观念冲击打破三纲之说甚嚣尘上,家庭革命进一步激化为父子、夫妻平等的构想。“爱则为夫妇,不爱则不能成夫妇”。1942 年公布的《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规定:“夫妻感情恶劣,任何一方均得请求离婚。”——摘编自赵妍杰 《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材料二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和谐向上的家庭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核心之一。大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即夫妻式家庭转变。家庭逐渐失去了生产性功能,精神和情感功能却得到强化。伴随着工业化带来工作与家庭日益分离,英国中产阶级壮大,他们极为重视家庭,赋予家庭极高的象征意义和神圣地位。他们认为家庭作为私人领域,应与外面的商业和政治的公共领域严格分离。妇女是“家庭天使”,她们逐渐退居家中,相夫教子,做全职家庭主妇。浪漫主义关于无知的信仰推动了童年的理想观,创造了被称为“儿童崇拜”的观念,以孩子为家庭的中心。——摘编自李宝芳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观念》等(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家庭革命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家庭变迁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变迁的原因。答案 (1)不同:中国先国后家,英国重视家庭,家庭私人化,公私严格分开;中国家庭形象负面化,英国家庭形象神圣化;中国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独立,英国女性回归家庭,依赖性强。(2)原因: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族国家意识不断觉醒;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家庭棉纺织业衰败;西学传入,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知识分子群体的反思和探索。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经济发展和议会改革提高了中产阶级男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社会竞争加剧,需要家庭的温暖;英国王室、政府的鼓励;浪漫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3.(2020·河南省考前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分餐制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千年。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使中原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遭受了一次强烈的冲击,北方高桌大椅的传入,也使传统席地而坐的分餐方式发生了变化。唐代时期,国人聚会方式逐渐由分餐制向会食制演变,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晚唐五代之际,形成了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可以看到不少夫妇同桌共食的场景,《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用一道道精美菜肴宴请宾客的场景。明清时期,合餐制的出现使古代饮食方式完全成熟,并延续至今。——摘编自王仁相《分餐与会食:古代中国人进餐方式的转变》材料二 1840年以后,咖啡馆和西餐厅传入中国,不少中国人开始萌生好奇心态,模仿西餐宴请宾客。20世纪初期,许多具有海外经历的革命人士身体力行,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器必洋式,食必西餐”,在上海地区,西餐竟然被民众称为“大菜”。1932年7月出版的《中西精美食谱》中就有专门介绍西餐的烹调法。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民众普及卫生的“新知识”,使民众了解到“肺房”与“细菌”、人的体液与疾病传染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得“共会”这种饮食文化不断遭到诟病。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 ,逐渐形成了共食与分餐、中餐与西餐兼容的中国饮食文化模式。——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饮食风俗变革考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进餐方式转变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答案 (1)特点:转变过程漫长;受游牧文化影响;与家具变革相关;经历了由分到合的变化。评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和礼仪制度,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传统。(2)原因: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革命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引导;烹调著作的出版;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新卫生观念的普及;“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广;大众媒介的宣传。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因起主要作用,学术界争议较大。“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的变化主要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西方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近代”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传统模式里循环;在西方入侵后才开始模仿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帝国主义”模式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把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西方。很明显,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的一种研究视角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 示例视角一:强调外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阐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短暂的春天”到迅速萧条,与欧洲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松紧密切相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与美国经济入侵,加剧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崩溃。总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瓦解着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视角二:强调内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甲午战后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国内因素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说明:也可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进行评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3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共12页。
这是一份专题13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原卷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素养训练4 历史解释,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