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学案 0 次下载
-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题26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学案 0 次下载
-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题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学案 0 次下载
-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题28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学案 0 次下载
-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题29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学案 0 次下载
-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学案 0 次下载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课题25走向整体的世界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展开课题25 走向整体的世界
思维引领
1.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垄断组织的本质是什么?
素养点拨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前提条件:
前提 | 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
市场 |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资金 | 资本积累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
技术 |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
2.概况:
中心 | 美国和德国 |
标志 |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
应用 | 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
3.影响:
(1)推动了钢铁工业、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变革。
(2)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
(1)产生: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影响:技术日益复杂、投资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推动了生产的集中,出现了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垄断组织,也导致了某些停滞和腐败的消极现象。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超过英、法,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实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思维引领
1.如何看待美国“门户开放” 政策?
2.如何看待美西战争的影响?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概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于20世纪初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美国的扩张:
(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控制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和“门户开放”政策。
门罗主义
(1)提出: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所包含的关于不干涉的主张。
(2)内容:该咨文声明美国政府不干涉欧洲的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各国的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在美洲的现有属地,但决不允许欧洲国家将其制度移植到美洲和再来美洲建立殖民地。这就是所谓门罗主义。
(3)评价:门罗主义对阻挡欧洲封建势力的干涉活动和促进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包含有将整个美洲都看成美国势力范围的含义,从而后来变成美国控制和干涉拉美国家内政的工具。
思维引领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框架 | 资本主义市场 |
手段 | 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
内容 | 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
4.影响:
(1)积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探究点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科技与工业革命
材料 物理学方面,英国人焦耳在19世纪40年代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生物学方面,德国科学家建立了细胞学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化学方面,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基本确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思维交互:说明科技发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关键信息 | 科技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科技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提示: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与工业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技术的结合使得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2.内燃机
材料 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柴油机,虽然比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思维交互:内燃机问世,对世界交通和能源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关键信息 | 内燃机动力经历了煤—汽油—柴油的变化 |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汽车、飞机等相继出现。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大量开采,成为新的能源。
3.现代经济模式形成
材料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即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模式。这时,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条件下,形成了一种“世界经济”,这已是今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思维交互: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关键信息 | “电气时代”“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世界经济” |
提示: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形成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技术来源: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3)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
(4)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2)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
(3)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4)在一些国家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例如:德国和日本。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信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从新史观的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虽然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点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背景
材料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文明世界的经济都是以农为本。以农为本的经济,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经济,其本身带有封闭性,因而成为各地区、各国间横向联系的障碍。商业是打破封闭社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是在前资本主义的、以农为本的时代,商业总是处于农业经济的附庸地位,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封闭性,突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隔阂。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思维交互:为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关键信息 | 农业、商业角度 |
提示: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商业处于附庸地位。
2.概况
材料一 这是一幅漫画。它反映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在南非的殖民头目罗得斯的侵略野心,即要建立从南非开普敦到埃及开罗的殖民帝国。
思维交互:(1)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列强对外扩张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扩张?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关键信息 |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
提示:结果: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评价:①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②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也造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材料二 到1914年,世界海底电缆长达51.6万公里,这个时期有3万艘商船,总吨位为5 000万吨,往来运货于世界各地。1869年通航的苏伊士运河缩短了西欧和印度之间的航程达4 000公里,1914年完成的巴拿马运河缩短了纽约与旧金山之间的航程达8 000英里。各大洲也建成横贯大陆的铁路,美国、加拿大、俄国都相继建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思维交互:(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微点拨
核心素养 |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关键信息 | 一系列数字;交通运输业发达 |
提示: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2.特点:
整体性 | 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
开放扩张性 | 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
不平等性 | 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
进步性 | 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
英国为中心 | 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
3.影响:
生产力发 展的角度 |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
从道德 的角度 | 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
从文明演 进的角度 | 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
1.市场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市场范围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市场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的过程,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及网络传递的方式,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经历了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的过程。
4.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5.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的贸易中心;1400—1700年,西、葡、荷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1.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19世纪中叶还无法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 )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解析】选B。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19世纪中叶还无法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和经济等层面配套设施的支撑,故选B。工业革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违背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错误,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才是,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19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工业品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降更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98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0%多一点。直到1896年,工业品价格才出现回升的趋势,但比70年代还要低得多。这一现象表明 ( )
A.经济危机时间间隔缩短
B.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萧条
C.产品增长超过市场需求
D.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90年代世界工业品价格呈现大幅下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大发展,产品增长超过市场需求,故选C。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的特征,但没有涉及经济危机的时间间隔问题,排除A;19世纪末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发展趋势,不能说出现大萧条,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垄断组织的问题,排除D。
3.“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选D。“电报和海底电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说明通讯工具的革新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D正确;材料说明是世界市场发展问题,农产品价格上升和下降与市场需求有关,故A错误;材料中农产品只是举例子,不能说明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故B错误;垄断组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故C错误。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八课题45欧美和亚洲的革命家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八课题45欧美和亚洲的革命家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军事天才”拿破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题43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题43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背景,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