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高频考点67 水土流失(解析版)
展开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从沟壑源头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苗,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1棵以上树苗,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苗,此树苗倾斜,与地面有一定角度,如图乙。据此完成3~5题。
3.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建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
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
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
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
4.下列地形区,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 )
A.我国东南丘陵 B.我国青藏高原
C.撒哈拉地区 D.东西伯利亚山地
5.在坡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具体做法及使用的模式是( )
A.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
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
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
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
(2020·福建厦门期末)陕北地区地处我国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1999年起,该地区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0~2010年期间,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了95.94毫米。下表为2000~2010年陕北地区退耕区和未退耕区(采取其他修复措施)的土壤侵蚀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据表中信息可推断,陕北地区( )
A.坡耕地面积较小 B.梯田土壤较紧实
C.退耕区坡度较大 D.未退耕区降水多
7.2000~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情况,反映该地区( )
A.极端暴雨频率降低 B.地形破碎程度减小
C.植被破坏程度减轻 D.雨季坡面径流减小
8.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 )
A.梯田退耕还林 B.坡耕地退耕还林
C.梯田退耕还草 D.坡耕地退耕还草
(2020·广东高考模拟)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位于黄河上游,为典型的宽谷平坦型河道,两岸地区沉积物颗粒存在显著差异,西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较均匀,东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不均匀。由于水库、河岸护坡工程的兴建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的水沙运移及河道形态。下图示意40多年来该河段河道形态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东西两岸沉积物颗粒的不同反映了两岸( )
A.地形和植被的差异 B.植被和土壤的差异
C.风力和降水的差异 D.人类活动和土壤的差异
10.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侵蚀作用显著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与1973 年相比,2015 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河段( )
A.流速加快 B.含沙量增加
C.径流量减少 D.深度加大
12.(2020·湖南益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行坝果配套,层层设防。做到治沟造地与生态建设、耕地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2013年开始在延安试点实施的治沟造地(2013~2017年),已完成造地50万亩。沟道地形复杂、洪水集中、生态脆弱,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是治沟造地的难点。延安市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按照坝、渠、田、路、树综合配套,留足水道、畅通行洪、先渗后溢、保持水土、防涝防洪防盐碱的思路,采取适度开挖、分级削坡,以坝控制、层层设防,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解决了沟坡稳定、工程防洪安全、植被恢复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中科院某研究团队在延安市甘谷驿镇顾屯选择了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由众多小流域组成)开展对比观测研究。下图为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及无机氮养分输出量的差异对比统计图。
(1)指出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
(2)分析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差异。
(3)说明若黄土高原大规模推广治沟造地模式将对该流域河流产生的影响。
13.(2020·福建福州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6年8月份,山西吕梁山区遭遇短时强降雨,一处位于海拔1 300 m、坡度40°的南向坡地发生严重水土流失,中石化榆济天然气管道JLS149#号桩出现42米外露。为防止管道外防腐层长期暴露以致降低使用寿命,需要及时对管道进行覆盖。下图为该次水土流失和管道覆盖工程示意图。示意图中所用生态袋是由优质塑料原料制成的网格状袋子,具有透水、透气、不透土的特性。在工程中,就地取土或其他填充物将生态袋填装满后,码砌到高陡山坡地表,用以防治水土流失。从施工后至2017年7月,近一年的监测,生态袋覆盖区达到“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预计5~7年后,该工程所用“生态袋”将发生大批量破损,需在破损前补种灌木等树种。
(1)说出短时强降雨后吕梁山区河流的水文变化。
(2)分析上述工程所选草种需具备“常年耐旱”特性的原因 。
(3)指出监测人员得出“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的依据。
答案精析
1.A 2.D [第1题,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植树种草可以减少雨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固定表土;植被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植被可以降低风速,但这不是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黄土高原沉积泥沙多采用打坝淤地的方式。选A。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定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
3.D 4.A 5.C [第3题,沟壑内从源头至沟尾,从沟底至沟壁建立树网,当洪水顺着沟壑流动时,泥沙被树网层层拦截,进入河流的泥沙大大减少,因此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D对。第4题,该植树造林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防治水土流失,因此最适宜大规模普及的地形区应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我国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雨水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适宜普及此方法,A对。第5题,坡度越陡、雨量越大的地区降水后水流速度越快,冲刷作用越强,需要修建更密的树网,即缩小间距,B、D错;图乙模式是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苗,此树苗倾斜,与地面有一定角度,这样对水流的阻挡作用强,更能减轻水土流失。在坡度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内,图乙模式优于图甲模式,A错、C对。]
6.C 7.D 8.B [第6题,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平均年土壤侵蚀强度与坡耕地侵蚀强度相近,与梯田侵蚀强度相差较大,因此可推断,陕北地区坡耕地面积较大,A错误。梯田侵蚀强度远低于坡耕地主要与坡面径流速度的大小有关,与土壤紧实度关系不大,因此据表中信息不能推断梯田土壤较紧实,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2000年时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41.57吨/公顷,而退耕区原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50.66吨/公顷,退耕区土壤侵蚀更强,因此退耕区坡度较大,C正确。表中信息无法推断出未退耕区降水多,D错误。第7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0~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由41.57吨/公顷降至29.12吨/公顷,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当地的土壤侵蚀主要是坡面径流引起的,材料信息表明,未退耕区采取了其他修复措施,因此雨季坡面径流减小是导致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陕北地区极端暴雨频率降低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陕北地区流水侵蚀形成的沟壑地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因此地形破碎程度减小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未退耕区还在继续耕种,因此植被破坏程度不会有太大变化,排除C。第8题,从表中信息可知,陕北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比梯田大,即水土流失程度坡耕地远大于梯田,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坡耕地退耕的生态效益最明显,因此排除A、C。坡耕地退耕还林,还可以防风沙,对风力的削减效应好于草地,同时退耕还林可以获得丰富的林产品,因此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坡耕地退耕还林,排除D。故选B。]
9.A 10.D 11.C [第9题,黄河在该河段西岸为乌兰布和沙漠,地形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低;东岸为鄂尔多斯高原,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同时,从黄河河谷到高原地势起伏较大。该区域受西北风的影响,乌兰布和沙漠沙粒常年经风力作用的搬运分选(小颗粒沙粒被搬运),沉积物较为均匀,颗粒较大;小颗粒沙粒被搬运至东岸地区受地形和植被的影响沉积,同时东岸地区可能发育有冲积扇以及受河流沉积物的影响,也分布有颗粒相对较粗(相比于风力沉积的颗粒物)的沉积物,所以东岸地区沉积物颗粒较小且不均匀(颗粒物整体相对于西岸地区较小),A正确;对于同一河流小范围河段两岸地区,其降水和土壤差异不是很大,排除B、C、D。第10题,图中虚线表示1973年河道,实线表示2015年河道,读图可知,自1973~2015年,②④两地由虚线河岸拓展到实线河岸,侵蚀最为显著(②还位于河流凹岸,侵蚀显著);读图可知,①③两地河岸由虚线河岸收缩至实线河岸,侵蚀作用并不显著。故选D。第11题,根据材料“由于水库、河岸护坡工程的兴建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的水沙运移及河道形态”以及结合2015年该河道变窄等信息可知,由于水库的修建,导致该河段径流量减少,河道变窄(根据材料,该河段位于黄河上游,所以图示河段地区上游可能建设水库发展水电。同时,该河段上游经过银川平原,用水量增加可能导致该河段径流量减少)。同时,泥沙在库区淤积,护坡工程以及近些年该区域生态环境整治导致植被覆盖率提高,所以河流的含沙量减少,B错,C正确;流速与地势落差有关,同时,径流量减少,不会导致流速加快,A错;径流量减少,河流的下蚀能力不会增强,河床深度不会加大,D错。]
12.(1)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
(2)治沟造地大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少,侵蚀量变小,水土流失少;未治沟造地大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大,侵蚀、搬运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3)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水变清;河流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缺乏等。
解析 (1)实行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区地表径流的下切侵蚀力度有所减弱,侧蚀作用有所增强,河谷的泥沙堆积量增多,沟谷逐渐变宽,且沟道上的土地变得趋于平整。(2)读图可知,实行治沟造地后的径流量是小于未实行治沟造地时的径流量的,即实行治沟造地后的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度较弱,而实行治沟造地以前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度较大,因此可知治沟造地后大流域产生的径流量少,侵蚀量变小,其水土流失有所减少;未治沟造地时大流域内的径流量较大,侵蚀以及搬运量都比较大,其水土流失较为严重。(3)在黄土高原大规模推广治沟造地可以减少该区域的水土流失,利于减少河流含沙量,河水会因此逐渐变清;但是,随着该流域地表径流的减少,汇入河流的径流量也会减少,有可能使得下游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减少,可能引发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13.(1)流速加快;径流量增大;河水含沙量增大;洪峰提前。
(2)地处内陆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坡度较大,地表径流快,地表存水量少;位于阳坡,夏秋季光热充足,地表水蒸发量大;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冬季降雪较少,冬春季节干旱;海拔高,地处偏远,难以进行人工灌溉和养护;土壤干旱,地下水位低。
(3)山体坡度保持稳定;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内部管道保护完好;地表植被得以恢复。
解析 (1)读材料可知,山西吕梁山区遭遇短时强降雨,坡度40°的南向坡地发生严重水土流失,使吕梁山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明显变化,首先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直接导致吕梁山区河流含沙量增加,同时短时强降雨后,山地坡度大,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且入河速度加快,短时间内汇入河流水量增多,使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洪峰提前。(2)地域环境差异导致植被不同,植被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山西吕梁山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处内陆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土壤干旱,地下水位低。读材料可知,该工程位于吕梁山区海拔1 300 m、坡度40°的南向坡地,地形坡度较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快,下渗量少,表层土壤储水少;吕梁山南向坡地位于阳坡,夏秋季阳坡蒸发量大,冬季位于背风坡,降雪较少,冬春季干旱;地处海拔1 300 m,地势较高,且地处偏远,灌溉条件差,养护不便。综上所述可知,工程所选草种需具备“常年耐旱”的特性。(3)“工程和生态效果良好”的依据是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经整治后生态环境稳定,生态效果良好。生态袋是优质塑料原料制成的网格状袋子,具有透水、透气、不透土的特性,覆盖区地表植被得以恢复,控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体坡度保持稳定,将中石化榆济天然气管道保护完好。
土地类型
年土壤侵蚀强度(吨/公顷)
2000年
2010年
未退耕区
梯田
16.74
15.84
坡耕地
41.57
29.12
平均
38.41
27.43
退耕区
原梯田
15.21
14.58
原坡耕地
50.66
26.30
平均
48.42
25.52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高频考点36 河流地貌(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高频考点36 河流地貌(解析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河口区,由乙时期到甲时期,拦门沙,甲、乙两河,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高频考点28 洋流分布(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高频考点28 洋流分布(解析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围绕“垃圾场”的洋流分布规律是,图中甲洋流,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高频考点25 水循环(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高频考点25 水循环(解析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