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试卷(解析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三 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三 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山东省六地市部分学校联考)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湖南出现历史罕见的连续阴雨寡照天气。据此完成1~3题。
1.湖南此次连续阴雨寡照天气的原因可能是( )
A.夏季风势力增强 B.冷暖气团频繁交汇
C.反气旋长期控制 D.热带气旋频繁登陆
2.在连续阴雨寡照天气条件下,当地( )
A.出现低温天气 B.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3.受连续阴雨寡照天气影响,当地露天农作物( )
A.获得充足水分,长势喜人
B.因气温升高,生育期提前
C.获得光照较少,生长缓慢
D.因病虫害减少,产量增加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为我国冬季,因此湖南不可能受夏季风影响,A错;冷暖气团频繁交汇,形成锋面,锋面过境易形成阴雨天气,B正确;反气旋控制应为晴朗天气,C错;夏秋季节热带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频繁,而湖南位于内陆且此时处于冬季,D错。第2题,在连续阴雨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减弱;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会出现低温天气。A正确,C、D错。在连续阴雨寡照的天气条件下,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B错。第3题,材料显示连续阴雨寡照天气出现在湖南的冬季,因此会使气温偏低,土壤偏湿,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越冬作物油菜、小麦等因光照少,热量不足,发育期滞后,长势弱于常年同期,产量减少。选C。
(2020·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月考)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40~109 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 m。下图示意6月1日和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表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车日格勒湖区陆风最强约出现在( )
A.6月1日0时前后 B.8月9日7时前后
C.6月1日12时前后 D.8月9日17时前后
6.与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相比,目前的车日格勒湖( )
A.面积大 B.蒸发弱
C.湖水深 D.盐度高
答案 4.C 5.B 6.D
解析 第4题,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因此湖泊水温的日变化幅度小于沙漠气温的日变化幅度;图中四条曲线中③④曲线的变化幅度较小,①②曲线的变化幅度较大,因此③④曲线应为水温日变化曲线。6、7、8月份为北半球夏季,水面比热容大,升温慢,因此8月温度应高于6月,选C。第5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形成陆风时陆面气温应低于水面;依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分别代表8月份、6月份沙漠气温日变化曲线,③④分别代表8月份、6月份水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8月9日7时前后陆面气温低于水面,而6月1日0时前后、6月1日12时前后、8月9日17时前后陆面气温高于水面,选B。第6题,湖相沉积物应是在湖泊环境中因沉积而成,因此材料“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 m”说明当前湖水水位下降。湖水水位下降会导致湖面萎缩,湖水变浅,A、C错。巴丹吉林沙漠深居我国大陆内部,该地年降水量少、年蒸发量大,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面的萎缩主要是由于蒸发量大所致;当湖水蒸发后,水中所含的盐分在湖泊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B错误、D正确。
(2020·辽宁省丹东市期末)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持续性或季节性被云雾覆盖的森林,一般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许多植物利用树叶吸食雾水以此获取水分,对自然环境依存度较大。下图为“中美地峡热带云雾林分布图”。据此回答7~9题。
7.中美地峡的热带云雾林水汽来源最可能是( )
A.东南季风 B.东南信风
C.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
8.热带云雾林一般植株矮小、弯曲,主要是( )
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
C.风力强劲 D.水分缺乏
9.导致目前热带云雾林变得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 B.病虫危害
C.开垦耕地 D.全球变暖
答案 7.C 8.C 9.D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到,中美地峡主要位于10°N~15°N,此地盛行东北信风,所以水汽可能来自东北信风,选C。第8题,地处热带,热量充足,A错。热带云雾林生物量大,有机物较多,土壤较肥沃,B错。该地盛行东北信风,风力强劲,使得植株矮小、弯曲,C正确。材料提到“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持续性或季节性被云雾覆盖的森林”说明当地水分较充足,D错。第9题,材料提到“热带云雾林对自然环境依存度较大”,全球变暖导致自然环境改变,对热带云雾林产生了影响,D正确。材料提到“云雾林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当地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影响较小,A、C错。材料中没有提到病虫害,B错。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北部
11.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 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 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 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0.C 11.C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月2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近5个月时间,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第11题,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高度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西南季风影响南亚的时间为6~9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气团,气温较高。
(2020·河南省顶尖名校联考)梅雨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每年春夏季节时出现的一段重要的降水时期,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月,短的只有几天。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下表为“浙江省2000~2011年出入梅日期及梅雨期间雨量表”。结合材料完成12~13题。
12.由表可知,2000~2011年期间,浙江省( )
A.梅雨期时长呈增加趋势
B.梅雨量与梅雨期时长呈正相关
C.梅雨量与入梅早晚呈正相关
D.梅雨出入梅日期年际变化大
13.通常情况下( )
A.入梅偏早时雨带北侧的副高势力偏强
B.入梅偏晚时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偏南
C.出梅偏晚时雨带南侧的副高势力偏强
D.出梅偏早时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偏南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12题,表中显示,梅雨期持续时长年际变化大,没有明显呈增加趋势,A错。2001年梅雨期时长为17天,降水量123 mm,2003 年梅雨期时长为5天,降水量181 mm,B错。2002年入梅时间较晚,但是梅雨量为322 mm,因此梅雨量与入梅早晚不呈正相关,C错。图中显示,梅雨期时长有的年份相差几天,有的年份相差1个月,梅雨出入梅日期年际变化大,D正确。第13题,我国锋面雨带是来自低纬的夏季风(暖湿气流)与北边的冷气团交汇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位于雨带的南侧,A错。入梅偏晚,表示锋面雨带推移至此较迟,说明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较弱,导致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偏南,B正确。出梅偏晚,表示锋面雨带向北推移较晚,说明南侧的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偏弱,C错。出梅偏早,表示锋面雨带提早向北推移,说明此时副高势力较强,导致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偏北,D错。
(2020·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月考)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夏季某时刻风向。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中降水强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丙地天气系统形成后向东北移动,24小时后消失,则丙地天气变化规律为( )
答案 14.C 15.B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丙处为低压中心,且受地形抬升影响,夏季气温高。气流上升剧烈,降水强度大,选C。第1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丙地受低压槽控制,气压较低,24小时内该天气系统向东北移动,丙地气压将升高。选B。
(202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期中)当强冷空气经过渤海上空时,受海水加热加湿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形成“冷流云”,继而在山东半岛北部形成“冷流雪”,12月是冷流雪量最多的月份。据此回答16~17题。
16.山东半岛南部冷流雪量远少于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较远 B.地形阻挡
C.气温较高 D.地势低平
17.冷空气南下时,山东半岛北部12月比2月更易产生“冷流雪”的原因主要是( )
A.海陆气温差异较大
B.南下冷空气较频繁
C.渤海表层水温较高
D.半岛上空尘埃较多
答案 16.B 17.C
解析 第16题,山东半岛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部地势较高,山东半岛的冷流雪是气流经渤海加热加湿后遇地形阻挡而成的,北部处于气流的迎风坡,南部处于背风坡,南部降雪量要少于北部,选B。第17题,冷流雪量的多少取决于渤海的加湿加热能力,渤海的12月比2月表层水温更高,温差更大,强冷空气更易凝华成“冷流雪”,选C。
(2020·四川省攀枝花市期中)表1、表2分别为“某国甲(49.2°N,123.2°W;海拔3米)、乙(49.9°N,97.2°W;海拔239米)两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据此完成18~20题。
表1
表2
18.与乙城市相比,甲城市的降水特点是( )
A.春冬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
B.年降水量丰富,秋冬季节降水多
C.雨季时间较长,降雨多为暴雨
D.各月降水量差异大,年际变化大
19.与甲城市相比,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大气环流 ④地形地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甲、乙两城市附近都分布有重要的农业区,其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分别是( )
A.甲—夏季光照不足
B.乙—灌溉水源不足
C.甲—作物生长期短
D.乙—冬季气温过低
答案 18.B 19.C 20.A
解析 第18题,由表中信息可知,与乙城市相比,甲城市夏季降水少,秋冬季降水多,A错;甲城市的年降水量约1 167.3 mm,而乙城市年降水量约504.6 mm,甲城市年降水量明显多于乙城市,且秋季、冬季降水多,B正确;甲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仅178.5 mm,降水不集中,降水强度不大,暴雨较少,C错。甲城市各月降水差异相对较小,降水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D错。第19题,根据甲、乙两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判断,甲城市位于加拿大西部沿海地带,乙城市位于加拿大大陆内部,甲城市终年受温暖西风和暖流影响,气候的海洋性显著。乙城市位于大陆内部,冬季受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影响,气温偏低,夏季受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影响,气温偏高。由此判断,导致两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②③符合题意。两地纬度相近,①不符合题意。两地海拔均较低,④不符合题意,选C。第20题,甲城市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阴雨天气多,夏季光照不足,A正确;乙城市虽然降水少,但不一定灌溉水源不足,B错;甲、乙两城市纬度较高,作物生长期都较短,C错。两城市附近的农业区都只能实行一年一熟的作物熟制,冬季休耕,冬季气温过低不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D错。
二、综合题(共50分)
21.(2020·山东省临沂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征,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为冬季某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示意图。
(1)指出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2分)
(2)分析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形成过程。(4分)
(3)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试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2)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团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
(3)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解析 (1)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哪里高哪里低,整体走向等方面分析。 (2)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说明暖脊气温较高,结合太行山地形特征分析。 根据气温分布可知,该月是冬季,太行山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先到达太行山西部,一部分受山脉阻挡,另一部分沿着山脉爬升到达山顶,然后下沉形成“焚风”,所以太行山东侧气温明显高于西部,形成暖脊。(3)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主要从山谷风角度分析。
22.(2020·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北部,由70多个小岛组成,大部分岛屿为火山岛,部分火山仍有间歇活动。在群岛附近海域总是不定期地出现白色浪花,数以亿计的海鸟和成百上千的座头鲸会出现并追逐浪花,随着浪花的消失,它们也逐渐退去。据考察队探究发现这些海鸟和座头鲸是被该地丰富的深海磷虾所吸引。下图为阿留申群岛所处的位置。
(1)判断北半球的季节并说明图中气压中心的形成原理。(3分)
(2)群岛上多苔藓、草甸,无高大树木,试分析其原因。(4分)
(3)分析不定期出现的浪花的动力来源。(2分)
(4)简述大量海鸟及座头鲸经常聚集出现的原因。(2分)
答案 (1)冬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陆地高压将位置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图中的低压中心。
(2)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位于盛行西风带,洋面广阔,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岛屿面积小,海洋性强,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多大雾,光照条件差。
(3)阿留申群岛海域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附近,地下岩浆活动及岩浆涌出,使得底层海水受热,上泛形成白色浪花。
(4)地壳运动活跃,海洋底层海水上涌,使得深海磷虾及其他浮游生物被携带到海洋表层,从而吸引座头鲸以及大量海鸟经常集聚。
23.(2020·陕西省渭南中学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T镇以环境优美、宜居安逸而闻名,吸引很多人来此养老。每年秋季至初春季节,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低地会出现一种强劲的干热风,被称为“圣塔安娜风”,一般为东北风。“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对当地广阔的森林影响巨大。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植物——漆树,该树种子发芽的最佳温度是95~116 ℃,在自然界,要达到这样高的温度,只能等野火。下图分别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山火分布图和T镇气候资料图。
(1)分析“圣塔安娜风”的形成过程。(4分)
(2)说明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3)分析T镇受养老者欢迎的原因。(4分)
(4)推测野火对当地植物的有利影响。(3分)
答案 (1)冬半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的(东)北部有内陆高压,气流由内陆高压向加利福尼亚州沿海低压流动,形成东北风;气流在由高原荒漠吹向沿海低地的过程中下沉增温,变得干热;干热气流在通过沿海山谷的过程中,风速加大,变得强劲,最终形成“圣塔安娜风”。
(2)冬半年北部盛行西风,风力较强,对来自高原的气流有抑制作用;北部山脉高大,且连片分布,来自高原的气流受到北部重重高大山脉阻挡,难以到达北部沿海低地。
(3)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或地处亚热带,冬季盛行西风来自海洋,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天多,阳光充足,距海近,受寒流影响较为凉爽);背靠山脉,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美,适合老年人户外休闲;镇上老年公寓数量多,基础设施完备,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4)当地特殊的植物获得特定的发芽条件(或较高的温度);烧掉多年的枯枝落叶,产生草木灰,制造了肥料;烧死病菌、害虫,减少了森林病虫害;烧掉密集的灌木、草丛,减少遮挡,保证新生植物获得较多光照。
解析 (1) “圣塔安娜风”的形成过程应从气压形势、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2)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的主要自然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等方面进行说明。(3)T镇受养老者欢迎的原因应从气候、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4)野火对当地植物的有利影响应从繁殖、土壤肥力、病虫害、光照等方面进行推测。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植物物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喜光、抗热、抗旱、抗盐碱、抗风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 ℃、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 ℃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并根据胡杨的展叶始日、叶黄始日的变化,研究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近56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的趋势明显。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变化图。
(1)说出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的空间分布规律。(2分)
(2)说出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变化的特点并推测原因。(4分)
(3)比较和田与格尔木胡杨年生长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4)试推测中国绿洲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与年生长季起止日显著相关,但并不吻合的原因。(4分)
答案 (1)最早的地区出现在西部,最晚的地区出现在东部;由西南(西)向东北(东)推迟;东部局部地区较周边早。
(2)特点:变长。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气候也呈变暖趋势,气温升高,积温增加,年生长季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胡杨年生长季变长。
(3)和田胡杨年生长季比格尔木胡杨长。和田地处塔里木盆地,格尔木地处柴达木盆地,和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和田北部的天山等高大山脉对冷空气具有阻挡作用。因此和田的积温高于格尔木,胡杨年生长季较长。
(4)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主要受气温影响,同时也受土温、水温、水分、光照、盐碱等因素影响;胡杨年生长季起止日只考虑气温,因此中国绿洲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与年生长季起止日显著相关,但并不吻合。
解析 (1)图中实线表示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西南(西)部为3月11日,东北(东)部为3月24日,可知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大致由西南(西)向东北(东)推迟;东部局部地区较周边早。(2)由材料“近56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的趋势明显”说明胡杨生长季变长,原因仍需从“近56年来”这一时间段来考虑。最直接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温增加。(3)图中和田胡杨在2月27日到3月11日之间开始生长,格尔木胡杨在3月24日之后开始生长;和田胡杨年生长季终止日在11月6日以后,格尔木胡杨年生长季终止日在10月24日之前,由此得知,和田胡杨的年生长季比格尔木胡杨长。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是气温,影响气温的因素可从地形、海拔、下垫面等方面来分析。(4)由材料“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 ℃、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 ℃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可知,胡杨年生长季起止日只考虑气温;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除了受气温影响,还受土温、水温、水分、光照、盐碱、风沙等因素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3.0
4.7
6.3
8.8
12.1
15.2
17.2
17.4
14.3
10.0
6.0
3.5
降水量(mm)
149.8
123.6
108.8
75.4
61.7
45.7
36.1
38.1
64.4
115.3
169.9
178.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18.3
-15.1
-7.0
3.8
11.6
16.9
19.8
18.3
12.4
5.7
-4.7
-14.6
降水量(mm)
19.3
14.8
23.1
35.9
59.8
83.8
72.0
75.3
51.3
29.5
21.2
18.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单元达标测试(2)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3)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湘教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测试(3)地球上的大气单元达标(湘教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